

“這幾天特別煩。”當與《英才》記者談及白酒塑化劑事件,一位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表現得頗為憤懣:“眼看這件事兒就要結束,怎么就沒完了呢?!”
此時為2012年12月13日下午——就在幾個小時前,北京中能興業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一舉發布了11份白酒塑化劑檢測報告,指明貴州茅臺(600519.SH)、五糧液(000858.SZ)、洋河股份(002304.SZ)等多家酒企的部分產品塑化劑超標,將延續已近一個月的白酒塑化劑事件再度推向高潮。
然而就在前一天上午9點,茅臺集團在貴陽召開了媒體發布會,澄清茅臺酒中的塑化劑含量并未超標。或受此消息激勵,12日貴州茅臺股價上漲4.72%,這一度被認作否極泰來的預兆。
誰料次日午后,貴州茅臺股價加速下行,當日收跌2.91%。
截至12月13日收盤,在此次由酒鬼酒(000799.SZ)引發的塑化劑事件中,全部13家A股白酒企業的股價平均下跌13.3%,白酒板塊逾380億市值化為烏有——前后僅用19個交易日。
有鬼
在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看來,此次塑化劑事件是被人為放大,意在制造公眾恐慌,打擊中國白酒行業,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中國白酒行業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民族文化,不會因為一個事件而停止或消亡。”在12月12日的媒體發布會上,袁仁國如此表示。
陰謀?在11月19日爆出“塑化劑”當天,處于風暴中心的酒鬼酒果斷停牌,得以暫避風頭,不料其他白酒企業卻因此受累:貴州茅臺下午開盤半小時后便暴跌至-6.86%,市值蒸發107億;洋河股份、五糧液、瀘州老窖(000568.SZ)的全天跌幅均超過5%;老白干酒(600559.SH)更是收于跌停。
蹊蹺?根據上交所和深交所公布的當日融券數據,貴州茅臺和瀘州老窖在11月19日的融券賣出量均較前一交易日擴大了一倍以上,而五糧液則更顯詭異,其11月16日的融券賣出量就幾乎已是前一日的4倍,19日的數額也進一步擴大,“做空白酒”之說甚囂塵上。
不過,塑化劑事件的核心企業酒鬼酒并非融券標的,無法融券做空,而其他酒企卻接連中槍,莫非是聲東擊西?
“這一事件像是刻意之作。”不過,信達證券研究總監呂立新也對《英才》記者表示:“股價不會是通過融券業務做下去的,量太小。”
以貴州茅臺為例,其一個月來的單日最高融券賣出額為265051股,市值約5000多萬元,而公司總股本為10.38億股,總市值超過2100億元。兩者相比,九牛一毛。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瀘州老窖、洋河股份和五糧液,此三者中市值最小的也有400多億元。以蚍蜉之力,難撼大樹。
“單純靠融券是很難做空的。根據國外的經驗,做空一般需要依靠多種金融產品,而中國資本市場上的金融產品并不豐富,A股的做空機制難稱成熟。”北京格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可興告訴《英才》記者,白酒板塊下跌的真正原因可能還是投資者對行業未來的悲觀預期,畢竟整個白酒行業已經過了景氣高峰,正處于行業拐點。
遇冷
躲過了初一的酒鬼酒終究未能逃過十五:在連續停牌4天之后,于11月23日復牌的酒鬼酒自開盤起便封死跌停板,之后三天,保持相同走勢。
截至12月13日收盤,酒鬼酒股價從停牌前的47.58元跌至32.67元,累計跌幅高達31.3%,位列13只白酒股之首,同時總市值蒸發三分之一,約48億元。
“現在這個事情擺在這兒,投資者也不太可能理性對待。”長城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王萍對《英才》記者表示,塑化劑事件可能會同時影響到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過年的銷售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對于已有產能過剩預兆的白酒行業,此次塑化劑事件可謂雪上加霜。根據《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全國白酒總產量將達到960萬噸,比“十一五”末增長8%。誰料僅“十二五”的第二年,我國白酒產量就已高達1025.6萬噸,這意味著白酒業“十二五”規劃的產量目標早在2011年就已經實現并超越了。
“選錯了白酒股是很可能賠錢的。”法國愛德蒙得洛希爾資產管理公司(香港)總經理湯熠告訴《英才》記者:“白酒屬于消費品,如此擴大產能本無可厚非,但這又與其具備的收藏品特性相違背。”考慮到這一矛盾,湯熠對白酒行業持謹慎態度。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酒都”貴州仁懷就已有141家擁有生產許可證的白酒企業,而在全市備案的品牌更是超過2000個,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的“酒瘋”——僅四川古藺一個縣就有3000多家酒廠。
“考慮到經濟增速下滑的宏觀背景,那些大品牌的酒廠會好一些。”一位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對《英才》記者表示:“比如茅臺、五糧液、老窖等,畢竟它們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會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