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協會員
美食專欄作家
資深家庭煮婦
我以前一直說自己是桐鄉人,浙江桐鄉,有些想象力豐富的人會驚喜道:“哎呀,你怎么知道我哪里人?”他們聽作“同鄉”了。人們不知道桐鄉,烏鎮這個小地方就更沒人知道了。現如今,烏鎮旅游把名氣做到全國人民都知道了,我出去就說自己是烏鎮人,大家頻頻點頭,仰慕地看著我,可我擔心它的上級市——桐鄉還沒有廣為人知吧?
介紹一個在烏鎮西柵吃到的地方菜“桐鄉煲”,請跟著味蕾記住它!
烏鎮西柵民宿2B乙幢專屬的“鰱魚桐鄉煲”有點類似水煮魚的感覺,煲底下鋪蔬菜,上面鋪魚片和小蝦,麻辣鮮香,但沒水煮魚那么油。說起來,江浙一帶應該口味比較清淡的,為什么會自創出這樣一道口味濃郁的菜肴,進而形成地方名菜呢?我想應該是江南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吸引了一些內地人遷徙到這里,生活定居繁衍。而地方美食的變種、改良一定是受到移民口味的影響,川味麻辣的加入在桐鄉煲上很明顯地體現出來。
2B乙幢房東孫帆主外,負責采買東西,他的妻子王美華主內,負責處理廚房一應事物,也就是主廚大人。夫唱婦隨,琴瑟和諧。問下來,他們是桐鄉爐頭人,2012年8月才到景區工作,在西柵是新房東。緣起于夫妻倆一次西柵之行,旅游中他們被烏鎮的變化驚呆了,再怎么聽傳說都不如親眼所見。小時候王美華來過西柵,完全不是眼前那般整潔與美麗。當即,他們就下定了到西柵景區工作的決心。
中午時分了,還是先讓王美華把鰱魚桐鄉煲端上來品嘗。桐鄉煲是一個統稱,種類繁多,明蝦煲、熏魚煲、牛蛙煲、蟹煲都大名鼎鼎。其中煲底的蔬菜也是隨季節變換,但都少不了土豆、豆腐干與雞爪等。桐鄉煲與火鍋不同的是,火鍋現煮現吃,桐鄉煲是煮好之后盛在砂鍋或者大碗里面端上桌的。
王美華將活殺花鰱魚剖開切片,用鹽、生粉、料酒、蛋清腌制一會兒;魚骨頭用油炒一下,熱水倒下去煮成白色濃郁的高湯;撈去骨頭,高湯中用桐鄉煲專用香料(估計是花椒、茴香、八角、香葉、辣椒、胡椒等研磨后制成)調勻,先下蔬菜,這次選用的是土豆片、白豆腐干、萵筍塊;在高湯中燙熟后,盛到比較深的碗中,高湯中再下腌制后的魚片,輕輕劃開,不用油炒可以保證魚片的完整;將魚片、河蝦燙熟盛到蔬菜上,菜間放幾粒花椒與干辣椒丁,燒一點烹調油“唰”地燙上去,把剩湯也倒入碗中。一碗熱、辣、香的桐鄉煲就算完成了。
鰱魚片很嫩,萵筍塊色澤青綠,口感脆爽,蘸到辣呼呼的煲湯,豆腐干特別好吃,就像上海街上小吃麻辣燙一樣。桐鄉煲里的蔬菜可以有很多選擇,金針菇、黑木耳、黃豆芽、老豆腐、黃芽菜,愛啥啥;而葷菜如魚片、雞片、黃鱔片也是各個口味隨心所欲。這樣的自由組合使點菜有了新樂趣,客人與店主有商有量,那是多美好的一幅畫面。
乳香南瓜
烏鎮西柵民宿菜與前兩年相比已有很大不同,那時菜肴品種比較單一,主打紅燒羊肉和清蒸白水魚,烏鎮醬鴨、魚頭什么的,客人吃的次數多了不免厭煩起來。我受烏鎮旅游公司總裁的委托去幫助培訓民宿管理員。陳總裁最反對同質化,他對我說,民宿房東不建議做賓館飯店的菜,要做的就是家常菜,所以孔娘子應該把做家庭美食的經驗傳授給他們。
去了幾次烏鎮之后,我慢慢摸到門道。向管理員講授美食原理,美食書籍都不是很貼切,照搬上海家常菜也不是辦法,最主要的是要調動民宿管理員們的積極性,開發自家的新品種。于是我打出“當家菜”這個概念,一家家跑去采訪,將他們的菜單拿來分析,啟發他們說自己家最拿手的菜,向自己父母請教,去外面飯店偷師,動員他們用有機農場最新鮮時髦的蔬菜試驗新菜。
在烏鎮旅游公司積極引導、嚴格管理下,經過每年民宿菜肴評比、獎勵等活動,民宿的菜單上增添了“當家菜”、“私房菜”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菜名。當我再去烏鎮采訪,看到客人絡繹不絕地上門要求吃飯,為他們感到高興極了。
這次在2B乙家采訪,得知這家新房東原先在桐鄉開過六七年飯店,男女主人在兩開間門面的飯店里有六七張桌子,每天早餐賣面條,中午與晚上供應各類飯菜。被烏鎮西柵美好的前景所誘惑,夫妻倆下決心關掉小店進景區工作,憑著開店經驗與勤勞能干,雙雙一舉通過考試,承包下6間客房、兩張飯桌的經營。
乳香南瓜就是他家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創意菜。選用青皮南瓜,江南一帶是6~11月上市,冬季是海南運過來的青南瓜,口味比本地的略差一點。南瓜洗凈,連皮切條狀;先用干面粉拌和翻一下,沾上粉后下油鍋里炸不容易變形,火要開得小一點,到有點“窠咯窠咯”聲音出來就好了,撈出來;鍋中余一點油,下番茄醬和南乳汁(紅乳腐汁)略炒,喜歡甜的再加一點白糖,炒勻后倒入南瓜條,撒點蔥花顛個鍋,使南瓜沾滿了紅色醬汁就好了。
乳香南瓜是個出乎意料的菜,據說那天民宿管理員們一起聚餐,大家各自帶去兩三道自家拿手菜,人多嘴雜,光顧著吃與說話,誰也不知這個菜是誰燒好帶來的,有人吃了好幾塊都不明白是什么材料做的,光知道好好吃,好獨特!聽到表揚,女房東王美華笑得很動人,她說,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乳香茄子。對啊,我說,紫薯也可以做吧,還有什么能取代,吃貨們再想一想。
自制臘腸
3月初到烏鎮,樹梢已冒出嫩葉,人們已褪去冬衣,民宿人家的廊檐仍然還三三兩兩吊掛著醬油肉、臘肉與風雞,說是過年省著吃才留下來的。旅游者中有饞這一口的,賴在人家門口要買了帶回家,主人多是微笑著婉拒:“不賣的不賣的。”
王美華家的臘腸看上去特別饞人,粗粗的夾花色,絳紅色是瘦肉,乳白色是肥膘,香味仿佛透過腸衣竄出來。美華說,臘腸是他們家自己做的,在廣式香腸的基礎上經過改良,放了一些辣椒粉。這不免引起了我的好奇,求她趕緊蒸一些給我嘗嘗。
臘腸切薄片,二十來片已經是像樣的一盆,擱黃酒、白糖、蔥花與幾粒味精,隔水蒸七八分鐘就揭鍋可以吃了。肥膘變得晶瑩透明,瘦肉縮小滲出鮮美的汁水來,搛一片放到口中,不咸不淡恰到好處,噴噴香,下酒下飯都相宜。
再詢問具體制作方法,抄錄如下:選肥瘦合宜的豬五花肉,去骨后切成粗肉絲狀,放鹽、白糖、燒酒拌勻,他家特別加入的辣椒粉是自己制作的,干尖頭紅辣椒碾碎后用油炒過,混入肉中。以前腸衣是自己用豬小腸翻過來,刮去油脂做的。現在有專門生產腸衣的工廠,還有灌腸機,所以,你只需捧著調好味的肉過去就行,人在你眼皮底下幫你灌裝屬于你的安全腸。
灌好的腸吊起在風頭中,兩三天后稍干了,用針在腸身戳洞以透氣,半個月后就可以吃了,要吃干一點的,待一個月。烏鎮西柵2B乙幢的農家臘腸風味獨特,咸鮮當中有一點辣蓬蓬的,嚼著品品,真的是挺有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