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國“兩會”的召開,使得13億國人,加上幾千萬海外僑胞,以及無數關心中國發展的人,都把視線聚焦于中國,聚焦于北京。今年“兩會”之所以引人注目,因為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也是中國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新起點。在這個歷史節點上,“中國新政”不僅讓國內公眾充滿期待,國際社會也高度關注。而“新老交接”、“中國夢”、“機構改革”等10個代表委員熱議、百姓密切關注的“兩會熱詞”,讓人們聆聽到一次民主進程的足音。
政府工作報告的三大重點
2013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任職到期即將卸任的溫家寶總理作了《政府工作報告》。溫總理在報告中回顧了過去5年的政府工作,并對2013年政府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分別就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宏觀經濟政策、政府主要工作三個方面作出了全面布局。
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報告提出了今年的主要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4.6%;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國際收支狀況進一步改善。”
2013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報告分別就今年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了安排。財政政策方面,“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好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今年的財政政策具體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適當增加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1.2萬億元,比去年預算增加40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8500億元,代地方發債3500億元。二是結合稅制改革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重點是加快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工作,完善試點辦法,適時擴大試點地區和行業范圍。三是著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向教育、醫藥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嚴格控制行政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勤儉辦一切事業。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業、水利、城市管網等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民生工程,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等領域。四是繼續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
貨幣政策方面,“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握好促進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和防范金融風險之間的平衡。”具體有三方面政策:一是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發揮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作用。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目標擬定為13%左右。二是促進金融資源優化配置。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三農”、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金融支持,滿足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資金需求。拓寬實體經濟融資渠道,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三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引導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加強對局部和區域性風險以及金融機構表外業務風險的監管,提高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全球視野下的兩會期待——十大熱點解讀
熱點一:領導人換屆
此次兩會上,產生了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國家軍委主席。根據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提名,會議決定李克強任國務院總理。兩會期間,還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常委會組成人員,國家副主席、國家軍委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等。
參加投票表決的代表們認為,選舉和表決過程合法、透明,結果體現了承上啟下、面向未來的特點。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壇吹起了改進作風、貼近民眾的新風。英國《每日電訊報》認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要容得下尖銳批評”的講話,給希望推進改革的人提供了鼓勵。
熱點二:機構改革
今年兩會審議、討論并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這也是轉變政府職能的一項重要舉措,各界對比期望很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進行了6次較大規模的機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職能轉變”,旨在繼續簡政放權、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等。這次可望在2008年大部制改革基礎上,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地繼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
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實行鐵路政企分開;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等機構改革內容。與此同時,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等十項改革內容也獲得代表委員的支持和認可。
熱點三:中國經濟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企穩回暖。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50萬億元,7.8%的增速令世界矚目,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復蘇重要引擎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國際社會在關注,中國新一屆政府的經濟部署是否會給世界帶來“正能量”。俄羅斯《晨報》對中國擴大內需的努力充滿期待:“曾將全球都淹沒于中國商品海洋的‘世界工廠’如今有意成為世界頭號消費大國,這已成為‘全球性利好’。”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制定7.5%的發展目標,一方面要繼續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必須優化配置和利用生產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要切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上,放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熱點四:反腐倡廉
去年以來,“表哥”、“房姐”相繼被查處,顯示了網絡時代反腐的新威力;“‘老虎’‘蒼蠅’一起打”的給力表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加強對“裸官”監管的指向,讓人們感受到新一輪反腐風暴勢頭正勁。
而網絡以其反應迅速、公眾參與等特點,一度被網民認為是“反腐利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網絡反腐”再成熱詞。在今年的“兩高”報告中,“積極參與反腐敗斗爭”和“深入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均被明確提及。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堅持反對腐敗,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代表委員建言:盡管熱熱鬧鬧的“網絡反腐”引發“表哥”、“房姐”等落網,但這種做法也不排除“信息有誤、惡意炒作以及侵犯隱私”等問題。有政協委員呼吁加強反腐立法,將網絡反腐納入法制化軌道。
熱點五:美麗中國
霧霾、水污染、垃圾圍城……伴隨經濟高速發展,一系列環境問題困擾13億中國人。一些地方“為了金山銀山,毀了綠水青山”的情況屢見不鮮,著手解決環境生態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下決心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環境質量,維護人民健康,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與此同時,PM2.5監測指標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代表委員提出,“美麗中國”不僅是指綠水青山,也指人們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倡導“美麗中國”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結合起來。
熱點六:收入分配
歷時八年之久,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終于在2013年出臺。縮小收入差距是中等收入國家面臨的普遍難題。近年來,提高個稅起征點、部分壟斷行業國企降薪等消息,都顯示了中國不斷嘗試破題的努力。美國《華爾街日報》將中國稅改計劃評價為“向收入差距舉起大棒”。
熱點七:社會管理
近幾年,“網絡問政”效果初顯,政府在解決百姓多元訴求、回應民意等方面積極創新。然而,因土地、環境等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屢屢發生。在社會轉型期、矛盾多發期,執政者的社會管理能力面臨嚴峻考驗。
尋求化解矛盾的新辦法,是兩會不可回避的話題。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教授吳忠民說,當前的社會矛盾許多都由民生問題引發,解決這些矛盾,要立足公平正義,上升到制度層面,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熱點八:中國夢
“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今年兩會期間,“中國夢”成為代表委員頻繁提及的熱詞。在代表委員看來,“中國夢”是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事業不斷改善的“民生夢”,是強國富民、改善環境的“小康夢”,更是追求和平發展、睦鄰友好的大國和平崛起之夢。
如何實現“中國夢”?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要讓群眾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增加環保投入;科技強軍等。
熱點九:新型城鎮化
到2012年,中國城鎮化水平已超過52%,但城鎮化也遭遇諸多困擾,對城市居民而言“堵車、污染、內澇、房貴”等“大城市病”困擾多多,對農民而言“被上樓”、“半城市化”等問題也仍待解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并強調“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要遵循城鎮化的客觀規律,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
代表委員們認為,城鎮化的核心是“人”,消除“城市病”的關鍵是以人為本經營城市。
熱點十:國際關系
“遼寧艦”下水,“運-20”起飛……中國國防新力量令世界矚目。周邊形勢復雜,兩會上會不會顯示出中國外交政策的新動向?國內外各界注意到,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重申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選擇長期不變,清晰劃定了維護正當權益、核心利益的原則底線。
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只會帶來更多發展機遇。美國智庫凱托學會高級研究員泰德·卡彭特認為,世界有理由相信中國在做一個負責任、具有建設性的大國。
國外媒體眼中的中國兩會
中國兩會吸引全球目光,也是世界媒體近日報道的重要內容。由于各國國情、媒體屬性、與中國關系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國外媒體關注中國兩會的重點也不盡相同,各有側重。
墨西哥《至上報》國際新聞版主編何塞·卡雷尼奧: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扮演著世界經濟增長發動機的重要角色,我們最關注的是中國兩會上可能透露出的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走向。在經歷了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經濟開始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念可以為同是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帶來啟示。
美聯社亞太新聞部主任布賴恩·卡羅維拉諾:
我們關注的中國兩會議題比較廣泛,主要包括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產生以及他們如何回應民眾要求打擊腐敗和保護環境的呼聲。我們關注中國兩會,是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政府采取何種政策、如何管理國家將對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帶來影響。
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國際新聞編輯部副總編輯根納季·克里沃舍耶夫:
中國兩會開幕以來,國際文傳電訊社平均每天發布4至5條有關中國兩會的消息,內容主要涉及經濟、民生、反腐敗、國務院機構改革等領域。我們還及時報道了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中有關反腐敗的內容。俄羅斯也有較為突出的腐敗問題,在反腐敗方面俄羅斯可以借鑒中國的經驗。
法國《回聲報》駐北京記者加布里埃勒·格雷西永:
迄今我們報紙的紙質版和網站共登載了5篇關于中國兩會的報道,主要報道中國領導人的更換、中國未來5至10年的政策走向,尤其是經濟政策等。我期待參加中國新總理的第一次記者會。
肯尼亞《民族日報》國際版負責人亨利·奧烏爾:
中國近來與非洲的經濟關系日益密切,我們更關注中國的發展政策以及這些政策與非洲發展的相關性。
墨西哥《日報》國際新聞版主編瑪塞拉·阿爾達馬:
我們關注中國新一屆政府在打擊腐敗上作出的承諾及相關措施。墨西哥新一屆內閣也成立了專門的全國反腐委員會,所以反腐問題是兩國讀者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
《尼日利亞民族報》主編優素福·阿利:
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益提升,中國兩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世界性的會議。我們最關心的是中國兩會出臺的相關經濟發展新政策,尤其是對第三世界的相關政策。
盧旺達《新時代報》世界版主編詹姆斯·塔薩巴:
我們十分關注新一屆中國政府的對非政策。兩會期間中國外交部長宣布新任中國國家主席即將訪問非洲,這表明中國新一屆政府將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視非中關系的發展。
加納《加納時報》國際版編輯詹姆斯·阿迪:
中國兩會以后,中國新領導層對非政策會不會發生變化值得關注,同時如何深化非中合作也是看點之一。我報3月11日刊登了《中國拆分鐵道部》的消息,因為最近加納也在制訂鐵路發展規劃,希望從中國鐵路改革中汲取經驗。
韓國聯合通訊社記者車大運:
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韓國經濟走勢,因此中國在兩會期間將出臺怎樣的宏觀經濟政策、確定怎樣的經濟增長目標以及財政赤字目標等均受到韓國媒體的極大關注。甚至可以說,對韓國媒體來說,中國的經濟動向和中國政府出臺的經濟政策,比韓國政府每年初出臺的經濟政策還要重要。
韓國媒體還關注中國新一屆政府的人員構成。對韓國來說,較為關注的是外交部長、商務部長等人員的任命,因為朝鮮問題和經濟問題是韓國最關注的兩大問題。
鏈接
財經焦點
中國鐵路總公司被批準成立,注冊資金10360億元。
到目前,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總體較好,不良貸款率僅0.95。
新一屆人大常委會領導層平均62.7歲,涉足領域廣泛。
2013年外貿進出口目標增速為8% ,低于上年目標。
2013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將控制在4.6%以內。
2013年我國研究試驗經費支出GDP占比提至2.05%。
2013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4.5%。
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增長18%。
201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預期5000億公斤以上。
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預期達到53.37%。
2013年預期新建鐵路投產里程5200公里以上。
2013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塊無害化處理率將達到82%。
2013年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預計為887億美元。
2013年將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鎮養老人數增3.1%。
2013年非金融領域外商直接投資預期達113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