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月13日《深圳晚報》報道,在深圳寶安區新安街道辦的居民創業孵化基地,整層大廈被分為一間間小格子,兩三個人就是一間公司,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和軟件開發種類多樣,人人干得熱火朝天,10平方米的公司內滿是激情。
點評:創業,一個挑戰年輕人勇氣與膽識的詞匯;創業,一個考驗年輕人能力與智慧的詞匯。與此同時,創業,更是一個衡量社會活力的詞匯。毫不夸張地說,一個社會創業的年輕人越多,整個社會的活力就越強。遺憾的是,在我們這個社會里,敢于創業的年輕人少得可憐。數據顯示,美國大學生的創業率為20%,中國只有0.3%。
仔細想來,中國大學生的創業率之所以低,除了與民族性格與教育背景有關外,還與中國大學生的窘迫處境有關。創業,首先需要場地,美國大學生往往就在自家的車庫里開始創業;可中國大學生若想創業,就得去租房子,但兩手空空的他們,哪里交得起高昂的房租?缺乏前期投入,再好的創意、再強的能力,也無法轉化成現實。反過來,若是政府部門能夠為渴望創業的年輕人提供一些必要的條件,他們就能放飛自己的創業夢想。
在此方面,深圳寶安區的做法就相當值得贊賞——成立新安街道居民創業孵化基地。入駐孵化基地自主創業人員可連續3年享受場租補貼,第一年1000元,第二年800元,第三年600元。而孵化基地內每個小格子一年租金只需1000多元,因此可以說第一年是“零租金”了,這大大減輕創業者資金壓力。正因為此,基地吸引了大量的創業者。從去年5月23日正式掛牌以來,目前入駐自主創業企業已經達到了149家,入住率為86%。
除租金補貼,在孵化基地內的創業者可以享受的優惠政策還有很多:稅費扶持、創業資助、信貸支持、社保補貼和帶動就業補貼等。相信有了這些具體的扶助,年輕的創業者就可以大展宏圖;假以時日,從基地或許就能走出一流的企業。要知道,無論是如日中天的蘋果還是氣勢逼人的谷歌,當年都是從車庫里起步的小微企業。
這些年,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此境況下,創造條件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無疑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畢竟,大學生若能創業成功,不僅能夠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還能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除此之外,他們的企業還能為社會創造財富。就算創業失敗,大學生同樣也有收獲,創業的磨礪,既拓寬了他們的眼界,也豐富了他們的閱歷,還提高了他們的能力。所有這一切,都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職場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