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 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the Nations)中寫道:“良好的道路、運河和通航河道有助于降低運輸費用,使一國偏遠地區與城鎮周邊地區更接近于同一水平。因此,這是最重要的改善?!?/p>
兩百多年來,亞當·斯密的論斷在世界經濟的成長過程中被一再印證。今天,參與經濟活動的途徑不僅限于道路、運河和通航河道,噴氣客機、互聯網、移動通訊以及被廣泛認可的商業規則、法律設計等,使人類文明跨入一個高度融合、高度互通的時代。
近50年,人口稠密、文化多元的亞洲,經濟增長迅猛。在后危機時代,亞洲尤其承載了更多推動全球復蘇的希冀與期待。
然而,全球需求普遍趨軟,使得對外依賴程度較高的亞洲新興經濟體難以獨善其身,幾乎無一例外地面臨“保增長”與“調結構”兩大難題。擴大投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激發域內動力,成為眼下較為現實的解決方案。
一國如此,一塊廣袤的大陸亦然?!盎ヂ摶ネā钡膬纱笠嫣帯獙崿F高效、高性價比的資源流動;努力消除一國內部以及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此刻顯得彌足珍貴。
當前,中亞諸國鐵路采用的是寬軌,中國采用的是國際標準軌距,而東南亞諸國則采用的是窄軌。那么,“車同軌”將不再是古人對于“一體化”(統一)的憧憬,而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各方對“互聯互通”訴求的具體體現。
本期核心話題所探討的,正是如何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大陸上建立起互聯互通系統,進而產生更為強勁的商業效應。
如何讓亞洲“變平”?希望我們的讀者,能夠跟隨《博鰲觀察》一道,共同關注未來十年亞洲的發展。
感謝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前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就此話題為本刊撰稿。他希望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合作,為亞洲增長注入新的活力。感謝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格羅夫、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隆國強以及霍普金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肯特教授。他們從各自角度,闡述了“互聯互通”的理論意義與現實路徑。
我們要特別感謝剛剛成功訪華的比利時首相埃利奧·迪呂波。首相先生在出訪前,撥冗為《博鰲觀察》獨家撰稿,高度贊賞了歐中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密聯系。
我們要向《博鰲觀察》的作者,值得尊敬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致敬。就在本期發刊前,世界經濟界傳出令人痛心的消息,102歲的科斯教授逝世。對于中國經濟學人而言,科斯的影響尤為深遠。1985年,在中國缺乏高端公司的情況下,他的思想即被傳入中國。今年4月,科斯教授為本刊所撰之文,成為他留給中文世界的絕響。他指出,“大幅降低在亞洲范圍內流動的成本,在未來很多年都將成為帶動亞洲增長和經濟一體化的強勁動力?!彼穆曇?,已經成為本刊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