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戰略性投資者和財務投資者的海外收購案超過175起,總價值超過700億美元,交易數量和總交易價值均創歷史最高紀錄。這些數字本身就很引人注目,如果聯想到35年前的情形,則更令人感嘆—那時中國沒有私人企業,海外投資項目寥寥無幾,商業管理和公司金融方面的本土專業人士鳳毛麟角。
技術領域收購對中國科技發展意義重大
中國對外投資大部分流向“能源與自然資源”領域,這類投資占對外投資總額近65%,不過,中國內地和香港企業也在不斷積極尋找知識產權方面具有吸引力的資產,附帶銷售渠道的資產也是內地企業物色的目標。中國對全球產品及交通運輸設施的收購,占同類資產全球并購總額的20%以上。
這種情況并不奇怪,畢竟中國正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出口拉動型轉向國內消費拉動型。在經濟和地緣政治兩個層面,中國力圖在國際舞臺上獲得與其他大國和國家集團平起平坐的待遇,而并購戰略對于實現這一目標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大規模投資海外資產,將為建設科學、技術、能源和供應鏈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條件。
站在中國的角度看,當前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宏觀經濟形勢都蘊含著巨大的買進商機。歐洲問題資產數量猛增,促成2011年中國投資者在西歐收購宗數激增30%。但北美依然是中國投資者鐘愛有加的地區。2012年全球第四大并購案就是中海油以150億美元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

外界歷來把關注點放在中國的能源交易上,但未來技術領域的收購將在中國科技發展進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興建了一批科學園區,旨在促進高科技領域的研發、創新,以及知識產權的商業化。如今這類園區的產值占到中國GDP的7%,研發支出幾乎占中國研發支出總額的一半。現如今本土研發能力已趨成熟,要繼續取得發展,下一步就是尋找商業性資產,加強研發環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特別是海外中小型科技企業。
在這方面,中國對外收購領域新近興起的趨勢,是收購目標公司的大額少數股權采用這一策略。企業既可降低風險,又能熟悉一個特定的市場,還能降低政治反對的風險。
風險投資圈子方興未艾
一直以來,中國內地買家實施的戰略性收購計劃展示了雄厚的中國買方實力,但在“后危機”時期,主要來自香港的財務投資者在海外的收購數量呈上升趨勢。中國公共政策制定者采用新的手段,以實現自身在海外并購的目標。最突出的例子之一是“中非發展基金”,這家官方機構成立于2009年末,確立的宗旨就是促進中國對非洲的投資。
考慮到內地和香港經濟規模的懸殊差別,以及亞洲地區的長期增長前景,未來多數海外并購仍將由內地企業發起。不過,內地和香港經濟融合程度日益提高,在商業、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的關聯不斷加深,將來區別香港和內地想必意義不大。
私人性質、專門從事收購的海外機構也會攜手中國本土基金,聯袂發起收購。凱雷亞洲增長基金(CAGP)和摩根士丹利亞洲私募股權基金(MSPEA)是兩家較為著名的全球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均在香港落戶,其投資范圍輻射整個亞太地區。僅就它們退出所投資的公司案例而言,2012年全年就有5起,這些交易的總價值為6.8億美元。
然而,在中短期內,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仍將是跨境并購主體。雖然一些大型民營企業也有收購意愿,但在貸款方面,銀行明顯偏向青睞國有企業。在這種狀況改變以前,民營企業的海外并購可能都將處于次要地位,無論交易額,還是其對并購對象所能支付的價格倍數均如此。
在這種環境下,一個真正的、從事海內外投資的風險投資圈子在中國的興起應該具有重要意義。直到不久前,中國風險投資還被視為政府資助國有企業的一種新形式。但現在人們開始更多地把風險投資公司看作以盈利為目的、致力于支持技術商業化、充滿活力的資本機構。目前,僅中國內地就有1000多家私募和風投公司。
非常規能源將成中國海外收購新寵
中國“十二五規劃”闡明了把國內消費作為GDP增長主要推動力的迫切性。實現這一目標不能以加劇通脹壓力為代價,從目前看,通脹壓力是關系到中國經濟能否長期健康發展的最大威脅。通過實施并購交易,把現金以及由巨額國際收支盈余所產生的外匯儲備配置到海外,似乎有望成為一套制勝策略。
傳統油氣并購交易仍將是中國海外收購的基石,但綠色能源領域的新寵—非常規能源交易—將迅速增多,這一趨勢符合最新“五年規劃”的目標。美國和西歐技術含量較高的資產,特別是價值在1億美元以下者,將是首要目標。
自從35年前中國開啟經濟自由化進程以來,中國企業在交易撮合和經紀領域積累了大量經驗,在聘用專業人士、國際顧問以及高端專業服務公司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如今這已被視為中國對外并購活動中的重要因素。這不只發生在大型企業,二線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也取得了進步,它們延攬國際顧問加盟,組建專業財務團隊開展交易—在這一過程中,自己也變成了更有經驗的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