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為12億。聯合國人口司(UNPD)預計,到2030年,印度將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并最終將在2030年超過中國。目前,印度老年人(65歲以上)占人口總數的5%,約為6000萬,但到2030年將翻一番。
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對于轉型中的各經濟體至關重要—考慮到勞動參與率較低、老年人依賴年輕幾代人的贍養,以及新型或新發疾病,老年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經濟福利和社會福利均顯脆弱。不過,面對這種人口結構的轉變,印度已經出臺重大政策,只是困難和機遇并存。

人口老齡化原因何在?
老年人口的增長亦是印度經濟快速發展的具體體現,其主要原因在于過去60年印度人預期壽命的穩步提升。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印度人,預期壽命只有37歲,而現在人均預期壽命已升至65歲,預計到2030年會升至70歲。如今,60歲的印度人平均還有18年壽命,70歲人平均還有12年壽命,與大多數發達國家同年齡段平均還有18~20年壽命相比,差距已不明顯。預期壽命的延長,很大程度上歸因于過去一百年印度衛生狀況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導致年輕人體弱力衰、高夭折率的疾病已被消滅。
生育率下降也是印度社會老齡化的原因之一。20世紀50年代,印度婦女平均生育約6個子女,現在這個數字不到3個。家庭規模的縮小,反映了印度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成就—大多數印度人社會經濟地位提高,他們不再需要背靠大家族或必須多生養子女—這逐漸改變了印度的年齡金字塔,年輕人口不斷縮減(圖1)。此外,還出現了一個逐漸走強的趨勢:年輕勞動力從農村地區向城市遷移,將老年人留在了鄉村。其結果是,需要照顧和贍養的老年人的數量,要多于能夠提供這種照顧和贍養的年輕人的數量。
印度政府在行動
與眾多傳統型社會一樣,家庭不僅是印度人社會和經濟生活的中心,更是老年人的主要贍養源。但在過去十年,家庭對老人的贍養狀況呈現下降趨勢。印度政府已經出手干預,實施了一些重要舉措,以確保老年人的福祉。
1995年,印度政府推出了“國家養老金計劃”(NOAPS)。該計劃屬于“國家社會救助計劃”(National 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me)的一部分,是向一部分被認定為貧困或殘障的老人每月支付300盧比(約合7.5美元)。2011年,推出“老年人國策”(National Policy on Senior Citizens),擬將每月養老金提升至1000盧比,該政策目前尚處在辯論過程。印度各邦政府也承諾向老年人提供資金和實物幫助,北方邦自1957年始即率先實施。由于各邦對類似行動的資助力度有霄壤之別,導致不同邦之間老年人的健康和福利待遇亦差別極大。
為了更有效地向為人父母者和老年人提供幫助,印度政府在2007年通過了《雙親及老年人贍養與福利法》。根據該法,子女和財產繼承人有義務照顧和贍養雙親和老人,為重樹家庭贍養體系從法律上提供了解決方案。該法還鼓勵各邦政府建立養老院,為急需的貧困老人提供必要的醫療設施。印度公共醫保需求巨大,目前供應仍嚴重不足,但該國仍將老年人醫保擺在了重要位置。不過,這項政策相對于其他公共醫保行動,例如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及控制傳染病, 所享受的優先地位到底有多高,目前尚不清晰。

印度的“人口紅利”
不過,老年人醫保比例增加,給政府預算帶來額外壓力將不可避免。倘即將邁入六七十歲的人較上輩人在同樣年齡時更健康,對醫保的需求將不那么嚴峻,許多人都還能夠繼續工作,他們對家庭和國家經濟的貢獻將超過上輩。而另一方面,如果這部分人群的健康因慢性病負擔加大而變差,他們將不得不忍受醫保成本高昂和更長時間的貧窮。如何為這部分逐漸老去的人群提供足夠的福利,不僅會對政府構成越來越大的壓力,家庭負擔亦不會小。
因此,了解預期壽命的延長是否伴隨著“發病率縮小”(morbidity compression)非常重要。印度人壽命的延長是否真的代表他們的健康狀況有所改善,這一點人們迄今仍所知甚少。此外,許多現行研究一直忽視關注一些關鍵問題,例如醫保成本、醫保使用、疾病流行程度的精確測量,以及這部分迅速增長的群體的特定經濟活動。大多數文獻資料都專注于研究發達國家,認為發病率縮小確有發生:在美國和歐洲,人們壽命長了,也更健康了。不過,相關的科學證據最近在印度開始出現,一項新的縱向研究—“印度老齡化縱向研究”(LASI)將為全球決策者和研究界提供他們急需的科學數據。
有了這些精確數據,一個重大問題急切需要回答:逐漸增多的老年人會給逐漸減少的年輕人帶來多大的“負擔”?一個被稱為“扶老比例”的指數可供參考—即老年人(65歲及以上)的數量占勞動年齡人口(15歲至64歲)數量的比例。人們常常用這一指數對未來老年人的供養負擔進行更為量化的分析。印度的“扶老比”迄今一直穩定在7%,即每100個勞動年齡者需要供養7位老年人,但到2030年這一比率將升至約11%。相比其他國家,升幅仍不算大。日本的“扶老比”為35%,居全球最高,預計到2030年將升至50%以上。目前,日本每三個勞動年齡者需要供養一位老人,到2030年,每兩個人就需要供養一位老人。中國“扶老比”的提升要快得多,到2030年將從目前的11%升至24%。與其他國家相比,印度老年人的供養負擔并不算重。
印度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相對較高,如果這部分人群可以充分就業,那么人口結構的變化—例如勞動年齡人口(15歲至64歲)與受撫養人口(包括老年人和15歲以下兒童)比率的變化,會帶來“人口紅利”,一次性推高人均GDP。在印度,由于出生率的下降,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仍在上升,幾十年之后才能看到人口老齡化對大幅降低這一比率的影響。印度將迎來“人口紅利”的一次性機遇,考慮到健康的老年人也能為經濟做貢獻,其增長潛力遠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

我們對印度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所知甚少
在印度,人口老齡化不僅代表著挑戰,還意味著機遇。但是,要想推出有效的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老齡化社會的潛力,首先得了解當前及下一代老年人目前的經濟、社會和健康狀況—社會和經濟發展不斷重塑著不同年代老年人的特征。
我們對可監測人口特征變化的科學數據的需求是巨大的。除了“國家家庭衛生調查”(National Family Health Surveys)和目標是老年人的“全國抽樣調查”(National Sample Survey),幾乎沒有能提供有關老年人的、有價值的信息數據庫。最近,作為一個新的縱向研究的數據庫—“印度老齡化縱向研究”(LASI)已經開始向45歲及以上的成人收集豐富的信息,了解他們的經濟、家庭、健康和社會狀況,以及心理狀況,以監測當今及未來的老年人口。該研究深入了解許多問題,包括健康風險和健康行為,正式和非正式市場中的勞動力參與率,金融和非金融資產的持有和消費,老年人社會活動,以及家庭結構和贍養的方方面面。
LASI的一些關鍵研究結果提供了不少新見解。例如,經濟發展導致了肥胖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多。LASI的一項新發現顯示,社會經濟地位的提升與高血壓風險增加之間存在聯系,這與在其他發達國家觀察到的模式恰恰相反。有了這種新的認識,加上更多的證據不斷涌現,人們對印度快速增長的人口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將能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好地了解他們的民眾、勞動者和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