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中國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最大接收國之一,外資是驅動中國經濟長期強勁發展的一大動力。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從2004年起,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投資活動。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FDI)總額超過70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29%,由此躋身全球前五大外資輸出國之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時表示,今后5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左右的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達到5000億美元。如果這成為事實,在未來5年內,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將位列全球三甲。同時,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將超過自身吸收外資規模,成為資本凈流出國。
中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有著多重動機。其一是為了獲得境外戰略性資源,特別是鐵礦石、石油和天然氣。由于傳統的自然資源出口國與美國及其他西方經濟體已建立起了深厚的關系,中國只能把尋找資源的目光投向非洲、拉丁美洲和俄羅斯,從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著手。此外,中國也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較發達經濟體尋找鐵礦石、煤炭和石油等資源。
然而,將中國開展對外投資完全視為獲取戰略性資源,是一種錯誤的印象。在中國的OFDI中,三分之二以上流向了非資源領域。
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新興經濟體逐漸成為中國出口商品及服務的重要市場。例如,在2012年,中國與自身最大貿易伙伴歐盟的雙邊貿易額出現了下滑,而與非洲的雙邊貿易額卻增長了30%以上。中國與巴西、印度、俄羅斯和南非等金磚經濟體的貿易額也有顯著性的增長。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絕大多數是由國有大型企業完成的,民營企業對外投資規模仍然較小。
目前,在海外投資方面,中國公司仍面臨許多約束。其中包括缺乏人力資本、缺乏文化意識、監管和法律問題、勞動力市場差異,以及缺乏有效的國際營銷網絡。囿于這些因素,中國公司在與境外跨國企業競爭時就可能落于下風。
這些約束也解釋了為什么民營企業國際化的意愿弱于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仍然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體現在軟預算約束方面,以及以優惠的銀行信貸形式提供的間接支持。
如今所有大型國有企業都已經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實現了部分私有化,但它們仍然沒有完全自負盈虧。大型國有企業在實現了巨額利潤后,無需上繳國家。國企領導人有完全的自主權分配所有留存收益。
最賺錢的國有企業在國內市場上享有極大的壟斷權力。這使得它們能夠積累起豐厚的壟斷性利潤,它們一般把這些資金用于從事高風險活動,特別是投資海外。
政府為國有企業開展對外投資提供的第二種支持,是為它們獲得銀行信貸大開方便之門,設定優惠的還款時間和利率條款。
中國企業在國際上所做的投資并非全部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是,在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政府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就引起了一些追根究底的討論:中國政府為什么要這樣做?
政府的一個目標是幫助個體企業實現國際化,而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個體企業不具備走出去的能力,因而也就缺乏走出去的意愿。從這個角度考慮,就不難理解政府的目標和企業的目標實際上是互補的。
政府具有雙重的目標:
一是贏得聲譽和國際勢力;
二是以合理價格獲得穩定的資源供應。
中國正迅速朝著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方向邁進,為此必須在全球體系中建立良好的聲譽,并確保自身在全球化過程中能夠發揮影響力。如果在海外沒有大規模投資,沒有大批國家一流企業充當開路先鋒,走出去的國家雄心就無從實現。
然而,這一國家目標不能單獨依靠某一家企業來實現。而且,走出去的主體不可能是國家,而只能是各個企業。要求單個企業去實現國家雄心,就意味著政府必須提供某些激勵,因為企業本身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如果一個海外投資項目的利潤水平不如國內的項目,企業就不會有走出去的動力。
對政府來說,企業走出國門所帶來的好處,要大于企業固守本土市場的情況。為此政府必須提供某種確定的激勵,使海外投資對企業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政府支持企業走出去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比如說,如果投資境外一家資源公司能夠保證中國以合理(即未受人為操縱)的價格獲得穩定的資源供應,那么中國會使用到這些資源的整個行業都將受益。而做出這項投資的企業本身卻未必能夠直接受益。
簡而言之,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是由大型國有企業帶頭,而政府則以軟預算約束和便利銀行信貸的形式為國有企業提供支持。不過,中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并不單純是為了獲得資源,也著眼于擴大市場和獲取技術。由于近些年來出口變得更加困難,對外直接投資將成為未來中國出口增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隨著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增強,政府為企業提供的直接和間接的支持將漸趨減少,直至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