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動人口(16歲及以上、正在就業或雖未就業但可供雇傭且正在尋找工作的非農業人口)的三大特點幫助美國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中確立了競爭力:高生產率、高靈活性、高多樣性。隨著時間向2020年推進,認識美國勞動人口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對這三大特點及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其他特征做更近距離的觀察,將有所啟發。2013年,美國勞動人口大約有1.56億。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最新數據預測,到2020年,美國勞動人口將達到約1.64億,比2010年增長6.8%。

高生產率是勞動者高工資的關鍵因素,也是美國勞動力市場的標志性特點之一。2007年9月,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將美國勞動人口評為全球生產率最高。此后,國際調查一直將美國勞動人口排在全球生產率最高之列。高生產率源于科技。在美國企業的內部流程中,科技得到精心應用,從而改變了每項工作的完成方式。那些基本不需要技能的,包括制造業在內的曾被視為按部就班的瑣碎工作被轉移到其他國家,現在所需要的是更高的技能和技術知識。因此,對于擁有這些高級技能的勞動者,雇主愿支付更高的工資。而導致美國收入分化的,正是這種向擁有更高技能和教育水平的勞動者支付的額外工資。
高靈活性是美國勞動人口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在始于2008年的本次衰退之前,每位美國勞動者在40歲以前平均更換10次工作。美國人換工作主要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機會,這是晉升的主要途徑。在美國經濟此次下滑之前,每年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工作崗位換人。這顯示出美國勞動人口具有高流動性,同時面臨大量機會,尤其是在經濟增長期。同時,美國正加速轉變為要求勞動者具備更高技能和教育水平的經濟體。實際上,如今80%的新增工作都要求某種形式的技術技能。
高多樣性是美國勞動人口日益重要的又一大特點。少數族裔和移民在美國人口中的比例將越來越高,這一趨勢同樣將反映到美國勞動人口的構成中。例如,勞動統計局預測,拉丁裔在美國勞動人口中的比例將從2010年的14.8%上升至2020年的18.6%。同時,亞裔將從2010年的4.7%升至2020年的5.7%。非洲裔的比例將略有上升,從2010年的11.6%升至2020年的12%。白人在勞動人口中的比例將從2010年的91.3%下降至2020年的79.4%。美國將勞動人口多樣性看作一項巨大的優勢,因為它幫助美國企業彌合與其他文化的鴻溝、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教育、就業、收入三者休戚相關
美國勞工部的月度調查結果顯示出教育、就業、收入之間直接相關。最新數據說明了一個老理兒:你學得越多,掙得越多,失業幾率也越小。受教育的年限越長,收入越高,失業幾率也越低。
完成高中教育的全職領薪勞動者,每周平均工資比學歷低于高中的勞動者高近40%。2012年,具備某種學歷的勞動者的失業率為8.3%,而無任何學歷勞動者的失業率為12.4%。有兩年大專學歷的勞動者失業率更低,他們的周平均工資比高中輟學的勞動者高近三分之二。有大學學歷的勞動者平均工資是高中輟學勞動者的兩倍以上,比高中學歷勞動者高40%。
在任何情況下,高中畢業后接受高等教育對提高未來收入都至關重要,擁有高等學位的勞動者收入前景最好。勞動統計局對截止于2020年的十年《職業展望》(Occupational Outlook)指出,要求碩士學歷的工作崗位預計收入增長最快,只要求高中學歷的工作工資將增長最慢。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中,教育與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保持一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正如許多大學畢業生發現的,并非所有四年制大學教育得到同等的投資回報。雖然總有例外,但對于準備踏上職業生涯的普通人來說,了解什么學歷最有可能收回高等教育的巨大投入,將大有裨益。
PayScale編制的“2013年高校教育投資回報排名”(2013 College Education Return on Investment(ROI) Rankings),對美國1000多所大專院校(包括公立、私立和贏利性院校)進行了年度評估。它衡量了每所院校的潛在經濟回報,方法是將學費與就讀各所學校帶來的終身收入中值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工程和科研類院校持續提供最高的教育投資回報。投資回報排名第一的是哈維穆德學院(Harvey Mudd College),這是一所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克萊蒙特的私立文科及理工學院。另外四所投資回報排名最高的學院是: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紐約大學理工學院(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紐約州立大學海事學院(Maritime College of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這項調查顯示出雇主愿意為數學、科學和工程方面的技能支付的額外工資越來越高,也表明美國勞動人口欠缺這些技能。到2020年,將有600多萬個新增及人員替換職位要求很高的數學及科學技能。美國將需要300萬醫療專業人員,90多萬工程師,包括航空航天、生物醫學、民用工程、計算機軟件和環境領域的工程師。美國其他高增長行業也需要人才,比如納米技術、地理空間技術和生命科學。這些都屬于推動創新的工作,而創新又會帶來數百萬個新職位。
僅對員工進行所需技能的短期再培訓是不夠的。勞動者要想在今天的就業大軍中保持成功,就必須終身學習,不斷更新技能。一些措施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私人部門提供在職培訓;在地方層面,讓更多勞動者獲得不需要四年大學學歷的技術職業證書;在雇主和教育機構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讓高等教育課程更貼近就業市場的需要。

樂于適應變化是美國的優勢
當今世界,如何才能獲得競爭力?全球性的競爭者必須更靈活、適應力更強、更快地對客戶需求做出反應。全球性的競爭者靠新思維、新設計以及對一項產品或服務整個生產流程中各個環節的創新取得成功。全球性的競爭者很傾向于將過時的流程和產品束之高閣,轉而擁抱改進后的版本,并且不斷重復這一過程。美國的主流社會及商業文化對于變革有天生的接受力。正如一位著名專欄作家曾寫到的,美國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即便情非得已,但仍樂于適應變化。貫穿自身歷史,美國一直在演化和適應。經過了一波又一波變革的浪潮,變革與生產率提高相輔相成,對美國勞動者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進入21世紀,美國的挑戰在于保證勞動者不斷接受必要的教育、學習必要的技能,在新世紀的全球經濟中保持競爭力。另外,沒有經濟增長,就沒有就業增長,也沒有美國公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鼓勵創業精神、支持創新、承認靈活勞動力市場重要性的政策,同樣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