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琺瑯設計中色彩、造型、裝飾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不同的地理區域、文化信仰構成不同的習俗,也影響著琺瑯工藝、琺瑯色彩的設計。本文在論述色彩在琺瑯設計中重要性的同時結合中國琺瑯及境外琺瑯的工藝特色、色彩特征,探討琺瑯、琺瑯色彩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琺瑯色彩;文化;傳承與創新
1 琺瑯中色彩設計的地位及重要性
在藝術創作中色彩的整體風格、創作者給予的理念,是帶給觀者的第一視覺感受,也是一件琺瑯作品的靈魂和成功的重要因素。
趙玉晶在《中國工藝美術簡史》中談到:“景泰藍有三種工藝方法,即:‘掐絲琺瑯’、‘鏨胎琺瑯’、‘銅胎畫琺瑯’。”其色彩潤澤鮮明,胎骨厚重堅實,掐絲整齊均勻以及鍍金燦爛光亮。是具備了造型、色彩、裝飾的一種特殊工藝品。
列賓曾說過:“色彩即思想”。這句話不僅適用于繪畫中,也適用于琺瑯的設計中。色彩是表達琺瑯制品形態美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琺瑯制品所要傳達的情感與內容的重要的載體,因此琺瑯的色彩設計也是一件琺瑯制品的靈魂,也是設計者表達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琺瑯制品中色彩、造型、裝飾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缺一不可,色彩不能孤立存在,色彩對造型具有依附性,沒有造型作為載體,色彩也是不復存在的;而裝飾也可以在平面的空間里給色彩以造型,然而相同的色彩不同的裝飾也表達了不同的內容。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網絡媒體的普及,新鮮的文化、優秀的作品在迅速的傳播同時,人們對于藝術設計有了更多的體驗和精神需求。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感受到科技、工業對于傳統工藝的排擠,另一方面我們也能體會到人們渴望對于傳統工藝、傳承價值的本質回歸。因此我們的琺瑯設計需要擁有時代面貌、時代語言,不同色彩傳達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在視覺傳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表現情感,也能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的情緒、感知和行為。好的琺瑯色彩可以加深觀者的精神感受、視覺體驗,于是當客觀的琺瑯色彩與人的情感色彩相遇,那么琺瑯作品所傳達的情感、故事與背景就會在某種時空下使人產生共鳴感,也使琺瑯設計者的初衷、理念以及時代背景得到更充分的表達和傳達。因此成功的琺瑯制品在造型裝飾與色彩相結合的同時也要使琺瑯設計融入到現代生活,使琺瑯設計這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及文化形態用自己的語言為時代說話。
2 境外琺瑯與中國景泰藍色彩的比較
不同的地理區域和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琺瑯制品在色彩設計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從拜占庭藝術中的圣像、帝王像到日本七寶燒再到中國景泰藍都具有非常獨特的色彩藝術風格。其不同的生活形態、追求品味以及宗教信仰、民族特征等客觀條件都構成了其特殊的形成因素,也產生了不同的層次的、具有鮮明歷史特征下色彩特征。
2.1 拜占庭時代中琺瑯制品的藝術特點和色彩風格
拜占庭作為當時的超級強國,擁有極其豪華奢靡的生活,它的社會是高度文明富饒的,其藝術不管是世俗還是宗教的,都富麗堂皇細膩精湛,當時琺瑯制品追求裝飾效果、色彩絢爛做工精致,清楚地表達了拜占庭人偏重精神生活的宇宙觀,因此這一切都賦予拜占庭藝術品、日常生活用品一種具有這個時代特征的獨特品位。
拜占庭的藝術家們大膽運用各種工藝,在琺瑯制品上,你可以明顯的看到深藍色、綠色、金色作為主題。在塞薩洛尼基發現的一對手鐲上,運用了典型的九十世紀的綠色彩飾,繪有各種各樣的鳥和花;一對在基輔發現的垂飾圖案的鳥,其大面積運用金色背景,是十一二世紀的彩飾風格,象征著富饒。
早期的琺瑯制品吸收周圍文化,晚期則更趨向與嚴謹。從當時的皇室和宗教琺瑯制品中就可窺見一二。《進入耶路撒冷》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橫梁畫之一,繪于全能基督教堂的隔離柱上方的橫梁上,琺瑯作用于鍍銀材料上,金線在玻璃板上隔成格子,倒入琺瑯,煅燒玻璃直到它與金子融為一體,再打磨使其如同鏡面一樣光滑。隔離柱上方的畫面包括了神圣的圣體儀式,這也促使人們在制作時盡可能使用最好的材料。人物的衣物等用綠色深藍色來裝飾,使畫面更加莊重沉穩,大面積金色的運用,也凸顯出圣像的神圣意味及宗教的地位。
2.2 日本七寶燒的藝術特點和色彩風格
日本美術始終以追趕世界潮流為目標,它吸收了每個時代最優秀的文化,又與本民族原始的傳統一脈相承。在鎖國的江戶時代,兩種外來的美術———中國的明清美術和歐洲美術,傳進日本,使日本的琺瑯制品開始發展、創新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七寶燒。
七寶燒是日語對金屬琺瑯的稱謂,所用的琺瑯釉料顏色有紅、橙、黃、綠、青、藍、紫等顏色,單色的七寶燒比較少見。日本的七寶燒是透明的釉,在銅器上敷一層若紅色水銀后,做成圖案,再施上玻璃狀的透明釉,顏色在玻璃質之下,更顯潤澤剔透。其紋樣大多在器物的正面,主題突出。
平田道仁是東京七寶的始祖。他的作品色彩明快清冽,不僅有著中國景泰藍的華麗絢爛,還多了一番如玉石般的溫潤儒雅,玻璃質的透明釉更具韻味。著名的《花云紋七寶鐔》是其代表作之一,其背景顏色采用銅本身的顏色,古樸,典雅,菊花紋銅地七寶象嵌鐔簡潔精美。明治時代,日本七寶技藝進入黃金時期。并河靖之用有線七寶技術結合黑色透明釉和金銀線掐絲技巧,制作出許多精美的工藝品,代表作《黑地四季花鳥圖花瓶》,背景黑色神秘優雅,花鳥工藝精細,顏色淡雅古樸的又寧靜持重,充分顯露了日本這個民族人化的自然主義審美觀。
2.3 中國景泰藍的藝術特點和色彩風格
中國的琺瑯(景泰藍)說法多樣,綜合來說中國景泰藍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吸收外來琺瑯工藝進而發展壯大。金屬胎琺瑯制品傳入中國后,很快結合中國傳統風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也隱約可見西域風情。景泰藍也是宮廷藝術,深受帝王喜愛,其造型優雅,色彩華麗,以藍為主,經過打磨和鍍金后,景泰藍制品更加金光燦爛。
景泰藍工藝在明代發展成熟,清代達到了鼎盛時期,康熙年間,清內廷設立琺瑯作坊,御用工匠百人,這個時期的琺瑯制品絲工細,釉色暗,缺少光澤。清乾隆時期,景泰藍在宮廷工藝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宮廷琺瑯作坊內,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藝人,技藝精細、色彩豐富,前所未有。景泰藍釉料的顏色上首次出現了粉紅、菜葉綠、銀黃、黑等,地色除了天藍、寶藍又出現了綠色。琺瑯制品色彩厚重、華美燦爛,顯示出統治者對其青睞和喜愛以及當時生產力水平的發達和對于文化生活的追求。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多穆壺》清乾隆,器形如竹,圈足斜口,龍吞魚柄,壺體纏繞三弦紋,上面鑲嵌彩色珠寶,四者皆鏨刻鍍金。蓋頂有紅色珊瑚紐,二藍底釉,裝飾紋樣為纏枝紅蓮,間白、深藍色釉。絲攻細密,藍釉純正。
3 琺瑯、琺瑯色彩的傳承與創新
在過去的時代,琺瑯制品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傳播、發展、改進和創新,它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與文明的縮影,它作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集中反映了這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精神追求。
世界經濟不斷發展,對傳統琺瑯工藝、琺瑯色彩進行傳承與創新,需要構建與時俱進、可持續的創作理念。首先,傳統東西保留一定的精神情況下對其解構、重組,使新產品更有生命力和時代文化;其次,結合時下流行與時代需求,使傳統藝術與現代品牌相結合,一方面流行的色彩元素可以對傳統配色進行一次新的洗禮,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傳統工藝在更大范圍內放射異彩;再次,對工藝進行改進,對釉料進行改良、研究使創作者可以運用更精準的色彩、更好的技藝來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最后,政府加大保護力度、對其進行傳播與推廣,使琺瑯、景泰藍得到更大的平臺與空間。
4 結語
在琺瑯制品的設計中,色彩是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要充分對其實用性和審美性進行考慮,在物質方面包含琺瑯制品的造型、色彩、以及工藝和實用性;精神方面設計的觀感可以給人們帶來視覺沖擊和美的享受。因此琺瑯色彩的設計及運用,是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藝術創造活動,缺一不可。在琺瑯制品的設計中,無論是傳統工藝設計、傳統色彩造型,還是現代風格以及超現代色彩造型,或者是二者并重綜合考慮,都要把握住其共同性以及其獨特的特點,這樣才能使二者有機結合并相互作用,從而在琺瑯色彩的傳承與創新設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托馬斯·F·馬太(美).拜占庭藝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劉曉璐.日本美術史話[M].人民美術出版社.
[3]李蒼彥,李新民.景泰藍[M].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4]朝倉直巳(日).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M].中國計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