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的行為是環境問題的根源。在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上,將無意識行為分為了無意識的可持續行為和不可持續行為,運用案例研究,設計師可以通過觀察和研究極端用戶行為、幫助用戶克服知覺障礙、給予用戶更多合適的選擇、利用暗示效應和強迫功能以及培養用戶對于環境保護的警覺心來設計出更多能夠引導用戶可持續行為的產品設計。
關鍵詞:無意識行為;可持續產品設計;設計方法
0 引言
人類的行為是所有環境問題的根源,比如說水污染、空氣污染、氣候變化、濫砍濫伐以及生物物種的減少[1]。現代社會,盡管很多人都表現出對自然環境狀況的擔憂,但是令人詫異的是,大多數人在擔憂的同時仍然保持著一些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行為而不自知。設計師們是否能夠從人們的這些無意識的行為中找到和發現靈感,并且進一步的把這些靈感轉化成為產品設計從而反過來引導人類的可持續行為呢?
1 解讀無意識行為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思考是兩種獨立的推理系統得到的產物:一種是規則系統,它的特征是有意識的、理性的以及深思熟慮的;另外一種是聯想系統,它的特征是無意識的、感覺驅動的以及沖動的[2]。科學家JohnB.Best經研究證明:“5%左右的認知活動是有意識的,而大多數的決定、行為、情緒和行為都取決于超出意識之外的那95%的大腦活動”[3]。由此可見,盡管聯想系統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做出決定,但是卻決定了人類的大多數決定和行為。比如說,騎自行車去上班,人們的規則系統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因為騎自行車去上班既能保持身材苗條,又能保持身體健康,還是一個不錯的省錢的方法。但是人們的聯想系統卻最終認為這絕對不行,或許僅僅是因為人們不知道如何處理被風吹得很亂的頭發。
在設計中的無意識行為的概念和心理學中的概念比較接近,是指由大腦的聯想系統決定的,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形成的一些習慣性行為,它們的最大特征是最初行為產生的時候可能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但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熟悉和積累之后,這種行為逐漸轉變為一些習慣性的動作,即不需要太多思考就可以下意識完成的行為。例如我們在聽音樂時會情不自禁的隨著音樂的節奏做出各種動作,比如用手指敲擊桌子、用腳點擊地面或者點頭等等,這些都是一些無意識的行為。IDEO設計公司的設計研究者Suri在ThoughtlessActs一書中展示了大量生活中能激發直覺設計靈感的無意識行為照片,并且她把這些行為分成了七種模式,即反應、回應、開發、指派、適應、從眾和暗示,而這幾種行為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揭示了人們的無意識行為潛在的規律性。在可持續產品設計中,在對無意識行為的七種分類模式的基礎上,設計師應該重點觀察和收集人們無意識的可持續行為和不可持續行為,從而找到最初的靈感來源。
2 從用戶的無意識行為中提取設計靈感
人類的行為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產物[1]。也就是說即使人們已經形成了某一種行為習慣,只要環境變化,行為也會跟著改變。因此通過設計,設計師們能夠使得人們的行為更具有可持續性。在觀察和積累了人們的無意識可持續行為和不可持續行為之后,如何通過設計來引導人們的可持續行為,通過總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2.1 觀察和研究極端用戶
如果我們想要從人們的無意識節約行為中找到一些靈感,那么我們必須先找到一些非常節儉或奢侈的極端用戶,比如說那些生活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人們,相對普通人而言,這些人對能源節約異常的敏感,他們的極端行為能夠凸顯設計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為設計師提供設計改進的靈感來源。IDEO設計團隊首先提出了極端用戶的研究方法,PeterCoughlan認為通過對極端用戶而不是普通用戶的研究,設計師能得到更多的設計靈感[4],他曾經舉過這樣一個設計案例,
在對一種牙膏產品的設計過程中,IDEO設計團隊為了尋找口腔護理的極端用戶,他們找到了沒有牙齒的用戶,也找到了在一天的不同時段使用7種不同類型牙膏的用戶。這樣的用戶聽起來非常的極端,但是卻幫助設計師在設計牙膏的香型,粘稠度等方面產生了驚人的深刻見解。例如在極端缺水的地區,人們在洗衣服時,經常把水盆的一側墊高,這樣水才能夠更容易積聚到臉盆的另一側。設計師觀察到了這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并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傾斜12度”的水盆,因此所有使用者都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2.2 協助用戶克服知覺障礙
人類的感知來源于五個方面: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每種感覺都對某種類型的信息比較敏感[1]。研究表明,在事物緩慢的、漸進似的改變時,人類的感覺會比較遲鈍。比如說,電能消耗的增加,水需求的增加,或者是生物物種的逐漸減少等等[1]。對于設計師,幫助人們克服知覺障礙的方法就是使得這些不可見的信息可見化。在生活中,很多人經常讓家里的電器一整天都保持通電的狀態,即使是在不使用的時候,因為人們感覺不到這樣做的后果。如圖2所示名叫“節約夾”的設計,看起來它就是一個曬衣夾,當這個夾子被夾到任何一根電線上時,人們就能從它的嵌入式的顯示屏上了解到他們用了多少電能、浪費了多少電能以及能夠節約多少電能。因此,當電器處于待機狀態時,“節約夾”能夠用數字提醒用戶,讓他們自覺的把電器插座拔出來。
2.3 給予用戶更多合適的選擇
2.4 利用暗示效應引導用戶的可持續行為
暗示效應在心理學上指的是在無對抗的前提條件下使用隱喻的引導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引導人的行為以達到一定的目標期望的現象[5]。暗示效應的產生是基于暗示源對用戶的無意識刺激而引起他們的無意識行為。因此,對于暗示效應來說,選擇合適的暗示源是問題的關鍵。只有選擇了恰當的暗示源才能夠達到引導人們的無意識行為的目的,從而使用戶產生與設計師期望相匹配的行為。一般來說,暗示源的選擇都來源于人們的無意識行為,因此這類暗示源能夠更有效的激發人們的行為。如“撥我出來”的電源插頭設計[6],這個插頭被設計師設計成一個類似于蘿卜的形態,當電器設備在使用完以后,該插座上的類似于蘿卜纓的須狀物就會長高,從而暗示用戶去拔掉插頭。
2.5 強迫性功能的使用約束用戶行為
生活中,人們經常在洗澡的時候讓淋浴龍頭一直開著而浪費大量的水資源;在洗手的時候經常讓水龍頭開到最大的水量或者即使是在使用肥皂的時候也讓水留著。據統計,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如果人們在使用肥皂的時候能把水關掉,每天能夠節約將近1000噸的水。強迫性功能是一種物理限制因素,因為用戶如果不執行某一項操作,就無法進行下一步的操作,例如發動汽車時,必須把鑰匙插在點火開關上,這就屬于一種強迫性功能[7]。在工業安全領域,強迫性功能使人們很容易發現操作中的差錯,從而起到預防事故的作用。具有強迫性功能的產品有著很強的約束能力,因此能夠糾正和引導人們的行為,如“反浪費水龍頭”設計,設計師設計了一個將肥皂和水流結合在一起的單一配件,采用杠桿原理,洗手液存儲在水龍頭的上半部,抬起杠桿時出水,而壓下杠桿時流出洗手液,避免了二者同時開啟的情況。
3 結語
在嚴峻的環境形勢下,作為人類一項基本的改造活動,設計在可持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相對于普通人來說,設計師擁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并且應該意識到他們的設計決定對于自然環境有著極大的影響。本研究認為設計師可以從人們的無意識可持續行為和不可持續行為尋找設計靈感,進而利用一些設計方法把這個設計靈感轉化為產品設計,引導人們的可持續行為,從而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Crul,M.R.M,Diehl,J.CD,C.Ryan.Thepsychologyof sustainablebehavior:environmentallypositiveaction(MinnesotaPollutionControlAgency,2009):34,2021.
[2]Manning,C.M.Theempiricalcasefortwosystemsof reasoning,PsychologicalBulletin.Vol.119(1996):322.
[3]JohnB.Best.認知心理學[M].黃希庭,譯.輕工業出版社,2000:9096.
[4]IDEO'sExtremeCustomerExperiences[EB/OL].http:∥www. businessweek.com/innovate/next/archives/2008/04/ideos_extreme_c.html.2008,4.
[5]李蘇曾.基于無意識行為的老年人產品設計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3.
[6]MinjungSohn,TekjinNam,WoohunLee:Designingwith UnconsciousHumanBehaviorsforEcofriendlyInteraction,CHI2009,April49,2009,Boston,Massachusetts,USA,p. 26512654.
[7]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梅瓊,譯.中信出版社,2003:136137.
作者簡介:胡曉濤(1980—),女,湖南益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產品設計方法與用戶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