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西南抬閣主要分布于山東省菏澤市-城縣西南部的臨濮鎮崔樓村一帶,是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于一體,融繪畫、戲曲、彩扎、紙塑、雜技等藝術為一身的民間大型舞蹈。本文將對抬閣的地理、歷史淵源進行梳理,對其內容、表演特征的做出考證,并試圖進一步探析其蘊含的文化傳承價值。
關鍵詞:魯西南;抬閣淵源;傳承價值
1 抬閣的地理、歷史淵源
-城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素來有“古-”之稱,是孫臏故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璀璨如珠。抬閣便是人們極喜愛的一種民間文化活動,它盛行于濮水之濱與莊子釣臺為鄰的一個古老的村子———臨濮鎮崔樓村,這種表演藝術一直流傳至今。
崔樓抬閣歷史悠久,大約形成于明朝時期。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途徑堯、舜家鄉-城一帶,講授其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深得群眾愛戴和擁護。臨走時,當地村民便爭先相送,為了讓孔子能夠在回望時看到自己,有人便站在高桌上邊歌邊舞。自此以后,這種邊歌邊舞的方式不斷地發生衍變。
據家廟石碑記載,在明朝初期,-城縣西南部的臨濮鎮崔樓村一位崔氏老藝人經過改進增加其高、峭、奇、險的效果,便把戲劇與雜技融為一體,創造了抬閣的道具模樣,讓鐵匠照樣打了五套抬閣道具,招來青年人玩抬閣。這種獨有的表演方式,就形成了如今的抬閣表演藝術:即用鋼鐵制造一種支架把兩人一上一下綁在一起,穿上戲劇服裝表演戲劇曲目故事中各種驚險離奇的動作。
抬閣舊稱“兩龍會”,每隔12年演出一次,表演需300人。明、清至解放前一直為活動興盛時期。據當地的老藝人回憶祖輩的講述和記載,1935年“兩龍會”規模最大,一路兩旁觀眾如潮,綿延12.5公里,入-城,井水均被喝干。文革期間為沉寂期,文革后對抬閣藝術進行了搶救,為復蘇期;后來實施“民保工程”,成為抬閣的振興期。抬閣自搶救復蘇以來有了新的發展:1983年-城縣政府組織了大型抬閣表演,觀眾達5萬余人。1985年-城縣文化主管部門對抬閣進行了恢復性表演;2005年初縣政府在臨濮鎮成立了抬閣隊,同年縣政府、文體局組織了大型抬閣表演,觀眾達到8萬余人。
由于抬閣表演起來彩旗飛舞,鼓聲震天,十分氣派,因此幾百年來這項民間藝術一直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目前,抬閣已經成為菏澤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已經申報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抬閣的內容、表演特征
抬閣是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于一體,融繪畫、戲曲、彩扎、紙塑、雜技等藝術為一身的民間大型舞蹈;常表演的故事有《呂洞賓戲牡丹》《白蛇與許仙》《梁山伯與祝英臺》《趙匡胤千里送經娘》《哪吒鬧海》等。它的表演造型優美,獨特的民間造型藝術以扮演地方戲造型為主,鑼鼓伴奏,有濃厚的鄉土地方性特征。抬閣的場面壯觀,打扮裝束具有神秘性,加上鑼鼓相伴,給人產生一種懸念,驚奇之感美不勝收,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抬閣”顧名思義,就是人們抬著一個用竹木或鐵質材料扎制成的類似“閣”的架子進行表演。“閣”分平閣、高閣,平閣只設一層架子,表演者或站或坐其上表演;高閣也被稱為“鐵技”,制作者表演較為復雜,即在主架上再分上、中、下三架,每架的分枝上分別安排不同的表演者。抬閣的表演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種:(1)抬閣:抬閣時每架閣準備的道具有:一個方桌,固定鐵架的木樁,固定表演人物的鐵架、各個表演故事人物的服裝及彩旗等。(2)綁閣:由本村輩分較長的老藝人綁閣,綁閣時外人不得觀看,首先在方桌上固定豎立鐵棒,桌上固定二人,年齡在10~12歲左右,分別扮演故事中的兩個人物角色,穿上人物服裝,利用道具和表演者的衣服飾品等遮掩架子,使觀眾看不到架身,如同表演者真的站在空中一樣。一人用手托著另一人在上面表演,上面的人站在花扇上,或站在寶劍上翩翩起舞,由四人抬著緩緩而行;使觀眾產生一種懸念、驚奇、美不勝收。
在抬閣的前面有樂隊和抬盒子官的襯托,在每架閣的四方各有旌旗一面,彩旗30~50面;在抬閣進行中,每架閣須12人輪換抬,這樣一架閣表演需30人左右。有時兩架或三架同時表演,須用表演人隨之增多。
(3)上閣:上閣表演多為兒童,因為兒童體輕,可以減輕抬閣負擔,而且上閣表演的孩子更易受人寵愛。在菏澤流傳的“女孩上過妝,婆家不用相;男孩上過妝,媳婦隨便相”等俗語也說明了這一點。
-城抬閣形成與明朝,現師傳至第二十三代。由于抬閣的關鍵在于綁閣的神秘性,因而每架閣每代只傳綁閣藝人一名。這項古老的民間表演藝術在流傳過程中因表演周期比較長,使一些技藝有所失傳,加之每次表演需要幾個村莊的年輕勞力,組織協調相對有些難度,因而大型的抬閣表演不多。現在懂得綁閣的老藝人只有兩人,他們大多數年齡都在70歲以上,因此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發掘搶救和保護抬閣,對中國的民間藝術史的豐富和完善將會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3 抬閣的文化傳承價值
(1)承載諸多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具有鮮明的地域藝術特色。抬閣是一項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形式,是當地群眾集體創作的結晶;它集中了群眾的智慧,同時它也反映了人民的生活與愿望,融匯了人民的藝術才能,在表演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完善;因此,抬閣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特征,是當地人民歷代相傳,積久而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它與人們當地的歷史環境、地域環境、世風民俗、思想觀念、生活情趣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抬閣本身就是傳統的民族文化,因其相對封閉的傳承關系,抬閣表演自身承載著諸多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使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較強的娛樂功能。
(2)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在其長久的歷史發展衍變過程中,抬閣將歷史故事、神話傳奇集于一體,把繪畫、戲曲、彩扎、紙塑、雜技等藝術融為一身;這種民間大型舞蹈夸張的造型、驚奇的動作,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充分表現了群眾創造性的特征;它的表演內容豐富多彩,風格淳樸自然,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樂觀向上、樸實勇敢的民族性格。在抬閣表演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傳統娛樂形式的同時,它也在潛移默化地提高人民群眾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因此,抬閣表演藝術從娛人的角度上講,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又增強了體質,體現出人們追求幸福快樂的美好心靈。
(3)增強村域的向心作用,促進村域經濟發展。由于抬閣表演參演人數較多,因此這種休閑娛樂活動也為農村相對獨立的個體鄉民充分接觸、交流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對于增進村民間的情感交流,構筑和諧人文社會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鄉民在相互交流中增進了彼此的友誼,營造了較為和諧的社區氛圍,這既有助于村域凝聚力的形成,又會使村域內鄉民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增強村域的向心作用,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互助,對村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抬閣豐富的內容和基本特征及其傳承歷史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實屬罕見,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抬閣表演藝術雖然被確定為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但仍然存在不少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音樂工作者有義務,更有責任去發掘、保護、整理、傳承抬閣這一古老的表演藝術!
參考文獻:
[1]山東省菏澤市文化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匯編.內部資料,2009:914920.
[2]山東省菏澤市-城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城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李美麗(1984—),女,菏澤鄆城人,碩士研究生,菏澤學院音樂系教師,研究方向:音樂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