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線條作為最直接的藝術造型語言,在藝術的歷史長河中經過藝術家的探索演變,由最原始的樸拙幼稚發展到后期的成熟洗練。中西方由于文化差異的不同對線的追求與運用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關鍵詞:繪畫;線;情感
線作為繪畫的元素在表達作者的情感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同時期和風格的藝術作品中無不體現了對線的研究與運用。故有“線條是繪畫的靈魂”之稱。
1 線的概念及作用
線從幾何學上定義為:一個點任意移動所形成的軌跡。在現實當中實際是不存在的,在繪畫中我們所說的線只不過是面與面交接的地方,是我們發揮想象力創造出來的視覺語言。
線作為藝術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從原始人創作的洞穴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出藝術家用簡潔的線條描繪的各種形象,這些樸拙概括的線條承載了藝術家的情感。線條作為藝術家表現形象和抒發情感的造型語言從藝術產生之日起就一直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以后的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從未放棄過對線條的探索和創新。
1.1 線在西方繪畫中的發展演變
線條作為最直接的藝術造型語言,在藝術的歷史長河中經過藝術家的探索演變,由最原始的樸拙幼稚發展到后期的成熟洗練。西方繪畫注重自然科學,擅長用理性的思維去分析表現物象。因而西方的藝術崇尚尊重自然現象表現客觀世界。如達芬奇曾說過:“可見性即確實性”。故印象派之前的西方藝術重視解剖、透視、空間、體積等。線條在繪畫里只是作為塑造畫面的一種手段而存在,并沒有體現出它的獨立藝術價值。到后印象派之后,藝術的風格開始多樣化,追求表現真實的客觀形象不再是唯一的目標,藝術作品中開始注入更多的藝術家的主觀感受。線條的作用和價值被藝術家重新定位,線條作為藝術的生命力開始體現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如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的作品中,用自由、灑脫的線條加上夸張、激烈的色彩表現的形象來追求平面裝飾的效果。另外像表現繪畫藝術家蒙克的作品用線表現的力度也大大增加了畫面的張力,這時的線已不是純粹的造型手段而是更多的承載著藝術家的情感。到了后現代時期,抽象派藝術家在前人的基礎上把線條從畫面中抽取出來作為畫面獨立的構成元素。如康定斯基的作品,那些看似隨意舞動的線條加上一些抽象的點面,展現給觀眾的恰恰是像音樂一樣有節奏的樂章,線條本身的情緒和節奏得以完美的呈現。雖然中西方繪畫中的線作為繪畫的基本元素在很多時候作用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地域文化的差異,兩者還是存在眾多的差異,西方的線更注重形式上的美感,缺少了中國畫中線的那種內涵和生命力。
1.2 線在中國繪畫中的地位意義
中國傳統繪畫受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在畫面的風格上以意向表現為主。中國畫注重用線來傳達藝術家的情感,是一種書寫式的藝術。不同的線條傳達出不同的韻味,或輕柔、或樸拙、或急切、或遲緩等。所謂“書畫同源”就是說中國的傳統畫中有很多東西是和書法相通的,尤其是線的用筆。如齊白石的作品中的線條非常有個性,他精通中國的書法,把各種書法用筆融會貫通運用到畫面中,繪畫風格獨具特色,使觀眾在欣賞他的繪畫作品時猶如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在中國畫中藝術家由于所觀察到的物象感受不同,對物象進行概括提煉之后,在用筆上就產生了不同情感變化的線條。線作為中國繪畫最基本的藝術語言,它的運用遠遠大于塑造形體的需求,成為藝術家表達情感、思想的重要手段。
2 線在西方繪畫中的表現運用
西方繪畫注重寫實、客觀表現物體。線作為點的運動軌跡在早期的作品中是為勾畫物體輪廓、塑造形體、表現空間服務的。隨著科學的進步,藝術家用線準確的表現出透視關系及用線的輕重濃淡表現出的體積空間感來追求在二維的空間上創造三維的繪畫效果。如達芬奇的很多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藝術家在用線理性的分析表現的物體。偉大的藝術家安格爾說過“線條就是素描,就是一切”。一切的素描都是無數的線條組成的,畫面中的素描關系其實就是線與線的關系。線在運用時的剛柔、快慢、粗細、濃淡、長短、曲直、疏密等關系直接表現在畫面中便能產生出不同的藝術效果。線條本身沒有情感,所謂的情感是藝術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憑借自身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感受賦予線的一種精神寄托。如德國藝術家丟勒的作品《母親》中,用線的輕重、疏密刻畫的一位飽經滄桑、瘦骨如柴的婦女形象,畫面的用筆并不繁瑣,但藝術感染力極大。
西方的藝術經過了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現主義、立體派等眾多流派發展到后現代抽象繪畫的時候。畫面的構成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不在是簡單的表現客觀自然,藝術家們大膽創新擺脫了藝術形體的束縛,對物象就行解構再重構追求藝術內在的本質。故抽象藝術我們看不到具體的形體和空間,看到的只有畫面的構成要素點、線、面的各種關系,這些構成要素相互的轉化、支撐、平衡構成了畫面的節奏,給觀眾帶來心靈上的共鳴。此時,畫面中的線是一種概念、一種情緒,線與線的交叉、分割、連接、融合作為支撐畫面的最基本的形貫穿始終。不同于具象繪畫中線的作用,此時的線更多的承載了藝術家的情感,作為繪畫的造型語言由輔助變為了主角、被動變為了主動、表象變為了內涵。在西方的藝術史上可以算是對線的地位和審美價值的極大認可。
3 線在中國繪畫中的表現運用
不同于西方繪畫,中國繪畫中線條就是藝術的生命力,是藝術最原始和最終的表現手段。由于中國藝術注重意境的表達,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感受,故中國的藝術是非理性、非客觀的表現,這在很大程度上給藝術的造型語言提供了極大的自由空間。西方的藝術追求光影、空間、透視等三維的效果,使得線條被形體所束縛,在形式表達上不如中國的藝術自由。中國畫追求以線造型、傳情,在作畫時一般用墨畫線,墨的干濕、濃淡、輕重、加上毛筆的不同用筆方式形成了國畫中不同的線條情感,或典雅、或古樸、或輕松、或豪放。中國畫中的“十八描”既是對各種用線的總結。
中國畫中最早在用線方面做出成就的首推吳道子,所謂“吳帶當風”既是其繪畫風格的概括,從其作品中可見其用線的圓渾、灑脫、描繪的衣紋飄逸、超俗之感。中國的藝術家在作畫時是在追求線的節奏和韻律,每根線都具有內涵和生命力。故我們在欣賞中國畫時首先看的就是線的用筆,作品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用線的好壞。
中國畫中線的獨立藝術價值雖然與西方的抽象畫中的很相似,但從中西方文化差異和藝術的發展變化歷史來看,兩者從根本上還是存在著差異的。西方抽象畫中的線雖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但它的主要作用還是畫面構成的需要,而中國畫中的線是作為繪畫靈魂出現的,是繪畫情感表現的一種符號,它的主觀性要大于客觀性。
4 總結
總之,在藝術的發展長河中,作為繪畫造型表現的線經過了藝術家的加工革新,在功能和意義發生了一些變化。由原來的符號性、形式性逐漸的被藝術家注入情感,變的賦有生命力,由繪畫領域逐漸向其他各種設計生活領域拓展。
參考文獻:
[1]蔣躍.繪畫形式語言研究[M].安徽美術出版社.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陳世雄.線條的表情[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