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從文化品格、藝術形式、設計構思三個角度對山西炕圍畫藝術進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研究,旨在更清晰地把握民間傳統藝術延續和發展的脈絡,更清楚地理解山西炕圍畫藝術的獨特性和藝術高度,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揚這門獨特的藝術形式。進而引申出傳承民間藝術文化的個性這一重要時代話題。
關鍵詞:文化品格;藝術形式;設計構思;民間藝術;文化個性
炕圍畫是山西農村廣為流行的一種民間藝術,它與民間習俗密切相連,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廣大農村百姓的喜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山西民間的炕圍畫藝術豐富多彩,成為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一只奇葩。炕圍畫作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是壁畫、建筑彩繪、年畫的復合體。1 山西炕圍畫的文化品格
山西炕圍畫藝術的主要成就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中特殊的構圖程式、色彩與紋樣屬于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匠師薪火相傳的技藝則屬于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傳統炕圍畫是昔日生活環境和民俗的載體,是極具地域特色的、深受百姓喜愛的一種民間藝術。其考究的繪畫工藝、豐富的藝術語言、獨特的構圖規律,至今為世人所慨嘆。
作為具有極強地域特色的炕圍畫藝術,它的繼承和發展與山西的民俗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源遠流長的山西炕圍畫既繼承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傳統的工藝,又發展了它的題材內容和制作工藝。不同時期的作品內容雖然不同,但是處處表達出作者和主人對幸福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切都在不同的民俗活動中得以更好地發揮。因此,炕圍畫的繼承與發展是以社會的深層文化理念為基礎,建立在一定的民俗基礎上的,隨著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新的民俗生活不斷給其增加新的內容,也自然會折射出人們對生活、對生命新的認識和期望。
2 山西炕圍畫的藝術形式
山西作為古中原地區,地面建筑保存甚多,相伴隨的建筑彩繪人才輩出,眾多擅長宮廷、廟宇、亭臺樓閣彩繪的畫匠,把自己熟悉的圖案、掌握的技巧,引入到民間炕圍畫中,極大地豐富了炕圍畫的藝術表現力。彩繪藝術對炕圍畫的影響非常大,我們通過古建筑上的彩繪就可以聯想到炕圍畫中的好多影子。民間木版年畫曾在山西城鄉盛行,木版雕刻技術的普及使各種畫譜刊印流傳,為民間炕圍畫匠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藍本”。炕圍畫作為一種裝飾藝術來美化居家環境,使得居住空間產生豐富的效果,構圖華美、節奏明快、圖案優美。
2.1 晉北炕圍畫的藝術特色
據傳山西炕圍畫起源于宋代初期,起初晉北一帶農民只是在條形紙上用兩種簡單色彩繪制圖畫張貼在炕的周圍,并設法涂上一層保護層。后來繪畫技巧漸漸完美,鄉下便有了一些專門從事炕圍畫創作的畫匠,尋工攬活。農家人每當建蓋新房,在砌好大炕之后,即請來畫匠在炕面上方約80厘米以內的墻壁上繪制圖畫,炕圍畫由此發展起來。
忻州一帶的炕圍畫,一般由花邊、畫空子、鍋臺畫、灶畫四部分組成。花邊有“云邊子”,“工字邊”、“竹節邊”、“福壽字邊”、“松竹梅蘭”、“二龍戲珠”、“獅子滾繡球”、“萬字不斷頭”等。俗稱“花邊一半工”,所以民間藝人十分重視花邊圖案上的對稱,線條上的穿插變化和色調的對比,工藝極其精致。畫空子居于上下邊之間,有“扇子空”,“菱形空”,“圓形空”,“長方口空”等形式,“空”中有戲曲人物畫,歷史人物畫,蔬果花鳥畫,山水風景畫等。“鍋臺畫”是炕圍畫中面積最大且最突出醒目的一塊地方,大多描繪具有象征意義的牡丹、孔雀、鳳凰及娃娃戲蓮等。“灶畫”是民間用來祭掃灶神的,渴望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保護全家平安,不生災難,繪以西瓜、月餅、糖瓜、水果等,祭獻灶神。
2.2 晉中炕圍畫藝術特點
晉中民居的墻圍畫或圍繞墻壁四周由墻頂至墻裙上方呈環狀布置,或僅于墻裙上方呈帶狀布置。前者在轉角處隨墻轉折,俗稱“圈騑”。晉中墻圍的主體部分施金青畫,與建筑彩繪檁欄畫法類似。就構圖而言,墻圍畫一般有三段式、五段式與海墁式三種類型。三段式和五段式構圖仍由截頭和空子組成。截頭普遍做漢錦紋,轉折處的菊花盤會進行一些特殊的處理。空子心多以人物故事、花鳥魚草和博古圖案為題材。若采用圈—做法,常于金青畫內側打子母線。金青畫魚母子線之間有時還會增加一道“腰線”,飾回字、工字、萬字等連續圖案。
2.3 晉東南炕圍畫的藝術特點
在上黨地區,襄垣炕圍畫可謂獨樹一幟,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襄垣炕圍畫所獨有的特點是,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全套型”組合式炕圍畫,其種類形式多樣,具有色調明快艷麗,主題突出的特點。繪畫內容一般是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題材。
襄垣炕圍畫流傳于襄垣縣北半部,羋亭、下梁、王村等;題材廣泛,過去大多與傳統禮教結緣,反映三綱五常、禮義廉恥、孝悌忠信、耕讀傳家等內容,如桃園結義、蘇武牧羊、二十四孝,也有松鶴延年、三星高照等祈福圖,嫦娥奔月、鶯鶯聽琴、梁祝姻緣的姻緣圖,以及山水風光、花草魚蟲等。
襄垣炕圍畫大致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多用于青年人結婚嫁娶,制作高檔,做工精細,一般叫夔龍架,也稱硬架炕圍,其中又有“單層樓”與“樓上樓”之分。中等適宜中老年人用,稱漢紋景架,也叫軟架炕圍。下等是普通的,叫“三欄邊”,圖案簡潔大方。這種全套型炕圍畫分中心炕圍(邊道、花邊、池子、內心)、靠背、條屏和地圍四部分。在襄垣縣,人們把炕圍畫的單位叫“盤”,制作炕圍稱“打”,把制作全套型炕圍叫做“打一盤炕圍”。
炕圍畫的色調選擇,受地理環境和習俗風尚的影響,各地有明顯的區別。晉西北人愛熱烈的暖色調子,多用紅、棕色做底。忻州、原平一帶喜歡安靜的中性和冷色調,多選粉綠色。晉中人喜歡藍綠色。晉東南多喜歡偏深的綠色。
3 山西炕圍畫設計構思
3.1 炕圍畫藝術的民俗文化背景
炕圍畫畫風淳樸自然,貼近百姓生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炕圍畫的流行和北方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周而復始播種希望的農耕文化有關。它是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民間裝飾繪畫藝術,是農民思維與物質觀念共同作用的產物,帶有深深的民俗文化烙印。百姓在精神意義上獲得的諸多心理滿足,正是炕圍畫喜慶歡愉、驅邪納吉的文化內涵在起作用。如古人在炕圍畫中描繪“三娘教子”、“二十四賢孝”、“松竹蘭梅”、“鹿鶴同松”等宣揚賢孝,明世禮教等內容,將“炕圍畫”作為一種繪畫欣賞,同時用來教育子孫后代學賢行孝,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山西民間炕國畫也正是圍繞著這個基本的主題,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式。
3.2 實用與娛情兼備的設計意圖
炕圍畫直接展示出普通民眾的居室裝飾文化,而它本身又與窯洞、廳房建筑構成完美的實用藝術組合;同時也間接地折射出民眾的審美文化情趣、思想價值觀念、精神生活風貌。此外,它與百姓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凡遇結婚嫁娶、舊房翻新、以至祝生祝壽、節日慶典等風土民情,炕圍畫常被用來作為慶娛烘托手段。可以說,它是百姓整個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生活實用價值、審美藝術價值、德育教化功能和學術研究價值。
3.3 山西炕圍畫的工藝法則
炕圍畫的制作具有一定的程式與技巧,包括選料、泥墻、裱糊、刷底、打膩、托花拓樣、繪制著色、刮礬、上漆等工序。它的繪畫材料也非常有講究,包括:礦物顏料、植物顏料、油料、紙張。其中礦物顏料有洋蘭、毛綠、諸石、西丹等;植物顏料有品黃、大紅、桃紅,現代通用廣告色;油料有桐油、土漆、清油;紙張有白麻紙、火棉紙、宣紙等;其他材料有白土、水膠、白礬等。炕圍畫的工具包括草刷、擂石、栓(上土漆專用)、各種板筆、毛筆、粉線、曲尺、直尺、軟尺、專用裁刀、香頭、柳碳條等。
3.4 炕圍畫的美學特征
山西民間炕圍畫這種特殊藝術語言既是生活的語言,又是藝術的語言,更是情感的語言。它是勞動者在生活中情與美的表達,是勞動者的情感寄托和追求。山西民間炕圍畫審美中情感與形式存在著一種特定的關系,現代美術理論把這種形式常常視為情感符號,認為藝術本身也是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幾乎從所有的炕圍畫里,人們都能發現這其中蘊藏著的情感內容:山西坑圍畫就是這樣的,用牡丹象征富貴,成雙成對的鸞鴦象征伉儷夫妻,在傳統題材里,“梅、蘭、竹、菊”往往象征著品行端正的君子等,民間坑圍畫作家就是運用這種象征的藝術表現手法滿足了群眾的審美心理和愿望。
4 炕圍畫作為藝術化生存的方式延續
4.1 炕圍畫藝術語言
山西炕圍畫在藝術表現上則是工寫兼具、風格多樣;加之濃厚的裝飾意味,把眾多內容和長達數米的畫面組織在一個統一的結構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炕圍畫在長期的藝術發展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即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美感,又具簡繁對比,主從相映的豐富表現內涵。炕上部分是其主體,鍋臺畫、灶頭畫、看墻畫是其外延部分。
炕圍畫的高度一般為二尺左右,現時由于房屋建筑日漸高大寬敞,炕圍畫亦有逐步增高之勢;其長度則依照炕的大小而定。
炕圍畫畫空、邊道以外的空間部分所涂色彩稱為底。寧武、五寨一帶喜用紅棕色,紅火濃艷,強烈醒目,原平、代縣、繁峙一帶則多用深淺綠色,素雅大方,清新悅目。二者各具其妙,各悅所好。
邊道圖案是炕圍畫的精華所在,對炕圍畫的形式和風格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畫空也稱“池子”,是炕圍畫的點睛之處。有長方形、圓形、菱形、扇形等多種形制。表現內容豐富,人物、花鳥、山水、風景無所不有;表現手法多樣,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木版年畫,月份牌年畫、裝飾粉畫“多元并存”。
4.2 炕圍畫藝術承載的傳統文化
炕圍畫在很大程度上承載了中國文明的傳統美德。炕圍畫所選取的內容多為倡導忠、孝、義、廉、勤、善、樂、美的價值取向、對門庭中的成員有著一定的無形影響力。
民間坑圍畫是民俗文化得以視覺呈現出的物化符號,是民俗文化形象的載體。它擔負著傳承民俗文化的社會功能,無論是其圖案紋樣,還是框架結構和色彩色調,都因此而被賦予了文化和審美的特質,體現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民俗事象,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文化候征。
5 小結
炕圍畫作為黃河流域一支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是北方特有的一種文化符號,在全球文化趨同的形勢下,保留文化的個性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話題。地方傳統炕圍畫是昔日生活環境和民俗的載體,是極具地域特色的、深受百姓喜愛的一種民間藝術。其考究的繪畫工藝、豐富的藝術語言、獨特的構圖規律,至今為世人所慨嘆。
作者簡介:郝秀梅(1980—),女,山西代縣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