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聲樂的技術建立在傳統民歌唱法之上,充分吸收了西方科學的呼吸、發聲科學原理,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新技術。
關鍵詞:民族聲樂;呼吸;發聲
民族聲樂的音樂之魂在于中國傳統聲樂文化之中,而傳統聲樂文化對于唱法的理論研究主要是戲曲與曲藝音樂中有關演唱方面問題的理論總結,頗有一定的建樹,對于我們界定現代民族聲樂關于民族唱法的概念有奠基作用。現在,有關“民族唱法”的概念被界定為“是發展、更新、進步了的民間民歌演唱,是既繼承發揚了傳統的民歌演唱方法(包括傳統的戲曲、說唱藝術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聲唱法的先進經驗和技巧,融會貫通而成的一種唱法?!盵1]這種界定不無道理,它既繼承發揚了傳統聲樂文化的東西,又結合時代,借鑒了西洋美聲唱法的科學因素,使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逐步達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不過,這里有許多概念是應該謹慎使用的,如對西方美聲唱法使用的“先進”、“科學”等概念,就與文化研究的一般意識差別很大,在藝術上如何才是先進,才是科學?還是要認真思考,使用這樣的價值用語謹慎為好。
為了使我們對“民族聲樂”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而透徹,從而有助于學習和研究,下面專門集中討論技術問題。
1 呼吸
自古以來,由人聲樂器進行演唱活動時,除了演唱姿勢外,呼吸是人聲演唱最重要的環節。這里的呼吸也就是如何用“氣息”來唱歌的問題。有人曾說過,“誰會呼吸,誰就會唱歌。”“呼吸是歌唱的動力”等等,在古代,人們是這表達呼吸在歌唱活動中的重要地位的,如“氣是音之帥,聲之本?!?,“愛者,一口氣”,“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等等。
歌唱的呼吸方法目前有三種。胸式呼吸的呼吸方法是將氣吸入胸腔中,在唱歌時,由于氣吸的太淺,容易造成喉嚨擠、聲音位置低、音色暗淡、高音上不去甚至會出現胸緊、聲帶閉合不好等等與聲樂藝術追求的審美標準不相符合的因素。腹式呼吸在大多數聲樂專家看來,雖氣吸得很深,但在唱的過程中會造成氣息僵硬,死板,不利于歌唱的流動性,聲音沒有活力,高音會形成“喊”的效果。不過,對這種呼吸方法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看法與接受態度,據本人目前所知,當今我國最著名的民族聲樂專家、中國音樂學院院長金鐵林先生卻主張用這種呼吸,他認為,“因為它吸得深,吸氣時沒有聲音,動作小而靈活,對胸部僵、喉嚨緊的問題有放松和緩解作用”[2]。而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教授、中國著名聲樂教育家王福增先生卻認為“這種呼吸法,高音很難唱上去,即使唱上去也只能是一沖而上,不能持久;歌唱時聲音發抖,搖晃”。[3]他主張我即將要介紹的最后一種呼吸方法,即前兩種呼吸方式的結合———胸腹式聯合呼吸法,這種呼吸方法是對前兩種呼吸方法的各取所長,取長補短,使得聲音通暢、圓潤,高音結實,共鳴充分,音色飽滿等??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對聲樂藝術的發展有推動作用,都可以拿來使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事物或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即矛盾著的,因此我們看待問題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去分析、去思考、去解決。這三種呼吸方法彼此之間是有聯系的,他們隨演唱的劇情與風格而互相呼應,互相補充。
正確的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史,積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的民族聲樂文化的發展,帶動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在理論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在宋元明清時代,涌現出了好多論述聲樂方面的理論書,如宋代大學者沈括著的《夢溪筆談》、元代燕南芝庵著的《唱論》、明朝沈寵綏著的《度曲須知》、清代李漁著的《閑情偶寄》以及徐大椿著的《樂府傳聲》等等。這些理論著作無不精辟地論述總結了傳統聲樂文化藝術中關于演唱技巧方面的內容,直到今天仍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是我們每一位聲樂學習者以及研究者不可多得的聲樂藝術珍寶。在談到呼吸時,元代燕南之庵在其《唱論》一書中是這樣論述的,“有偷氣、取氣、換氣、歇氣、就氣、愛者一口氣”;清代陳彥衡《說鮮》中記錄“夫氣者因之帥也,氣粗則音浮,氣弱則音薄,氣濁則音滯,氣散則音弱”;唐代段安節在其《樂府雜錄》中這樣講述呼吸,“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其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4]。這些論述都不同程度地說明了用氣的方法以及氣息的控制方法,并且表達了正確的呼吸方法與錯誤的呼吸方法所產生的聲音效果。這些方法在現代民族聲樂的教學與學習中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與學術導向性,推動著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不斷向前邁進。
2 發聲
發聲是民族聲樂演唱技巧中的又一環節。在發聲訓練過程中,除了正確的呼吸狀態外,喉頭穩定與調整聲門閉合的適度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在發聲過程中如果喉頭不穩定,隨著音高的變化而變化,那就不會有好的歌唱狀態,更談不上音高與音色的好壞了,這點只要是學過聲樂的或者是專門從事聲樂演唱與教學的人都深有體會。記得本人在初學聲樂的第一節課,老師的要求除了呼吸之外,首先是穩定喉頭的練習,老師會用簡單的下行音階讓我唱出“u”等穩定與打開喉頭的母音。當然,那時很機械,也不知道老師的意圖是什么,只覺得隨著學習進度的深化,我的聲音越加有力度,聲音的通暢性更強了,音色也好了,聲樂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后來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慢慢領悟了老師的意圖,甚至到現在這樣的基礎訓練還在繼續,實在是受益匪淺!
不過,這一切與發聲過程中聲門的適度閉合與否有直接的關系。聲樂學習者都知道,發聲訓練過程中的漏氣現象是聲樂訓練中最忌諱的問題,還有聲音沙啞、音色暗淡無力、破音現象等等,都是聲樂學習中所不齒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最關鍵癥結就是因為在發聲訓練的過程中聲帶(在喉結中存在著產生聲音的音源:假聲帶和真聲帶,在發聲訓練過程中,它倆彼此配合是我們擁有理想的聲音。)或者是聲門閉合不好以及聲門閉合太用力等等不良因素造成的。因此,在發聲訓練過程中,在喉頭穩定的前提下,配合均勻的呼吸力度,才能使聲門有一個適度的閉合感,這樣才會有優美悅耳的聲音產生,否則就會出現以上不良現象。當然發聲訓練是一項綜合各種歌唱要素的演唱運動,除了喉結與聲門這兩個關鍵性的要素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發聲訓練的質量,比如呼吸是否在“丹田”,咬字是否遵循了“四呼”、“五音”等等的要求。因此,我們在發聲訓練中應遵循“抓住關鍵,綜合考慮”的原則,否則就會阻礙我們的聲樂學習進度。
中國傳統聲樂理論書中也有在發聲訓練中出現各種各樣的聲音的記載。明代魏良輔在其著作《曲律》中說:“擇具最難,聲色豈能兼備?但得沙喉響潤,發于丹田者,自能耐久。若發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質料,勿枉費力?!盵4]元燕南芝庵《唱論》中說:“凡歌節病,有唱得困的;灰的;叫的;大的。有樂官聲;撒錢聲;貓叫聲。不入耳;不著人;不撒腔;不入調;工夫少;官場少;字樣訛;文理差;無叢林;無傳授。嗓拗。劣調。落架。漏氣。”“有唱聲?。荷⑸?;焦焦;干干;洌洌;啞啞;尖尖;低低;雌雌;短短;憨憨;濁濁;赸赸。有:格嗓;囊鼻;搖頭;歪口;合眼;張口;撮唇;撇口;昂頭;咳嗽。”[4],以上都是從不同角度,不同觀點上對民族聲樂發聲訓練過程中出現的聲音現象與聲音質量問題的總結與思考,盡管是從戲曲演唱技巧方面概括的結果,但同樣值得我們民族聲樂學習者和研究者去玩味。當然還有其他書籍的記載,因大同小異,本文就不一一贅述了。
3 結語
民族聲樂的呼吸與發聲融合了傳統中國音樂審美思想與現在西方科學方法,兼具民族性、藝術性、科學性,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技術體系,給新時代中國歌唱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使得世界音樂之林重新綻放出中國的絢爛色彩。
參考文獻:
[1]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2]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文集[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3]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華樂出版社編輯部編.《怎樣提高聲樂演唱水平》之王福增《正確的歌唱狀態與呼吸法》.華樂出版社,2005.
[4]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之附錄〈我國古代民族聲樂藝術理論文摘〉,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李桂梅(1978—),女,甘肅天水人,文學碩士,2010年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梁振中(1977—),男,陜西榆林人,文學碩士,2007年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寶雞文理學院音樂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