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服裝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入手,改革服裝專業教學方法,著力提升專業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操守,使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零距離對接。
關鍵詞:服裝專業課程;崗位能力;專業文化素養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服裝行業競爭加劇,服裝企業的發展已進入一個重要的轉型期,許多服裝企業不斷加強企業的技術和人才建設,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轉變經營模式。這樣一種發展趨向對就業人員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快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有較好的專業素養和良好的職業操守。基于新時期服裝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職業教育服裝專業必須與時俱進,加強對服裝教育教學進行改革。
1 服裝專業文化素養的培養
我國服裝行業不斷轉變生產和經營模式。以人才占據高地和技術謀求發展,成為服裝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這就要求服裝企業的員工要用創新思維和良好的素養,能夠在產品質量與服務等方面不斷有新的突破。行業發展趨勢對員工專業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裝專業文化素養是指學生在服裝專業知識方面的素質和專業知識理論方面的修養,其中包括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變通力,各科目之間的靈活應用力。因此,依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規格,職業學校必須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對教材選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模式進行全方面的改革。
1.1 教材選用
教材是師生之間的中介媒體,由信息、符號、媒介構成,是依據教學目的,編選和組織具有一定范圍和深度的知識技能體系,一般以教科書的形式來反映。目前許多職業學校所使用的服裝專業教材知識體系比較陳舊,其內容已無法與當前服裝行業的發展對接。所以,教材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必須通過多渠道鼓勵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編寫相關教材,以及時提升學生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的專業素養發生質的變化,充分體現時代對專業發展的要求。
1.2 課程設置
職業院校必須根據現行服裝企對人才的需求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課程設置以教學目標為指引,對專業課程進行科學設置,合理分配課時,最終培養的學生的專業素養基本符合服裝企業的用人標準。
1.3 教法改革
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是為企業輸送中高級技能型人才,要正確引導學生準確定位,正確認識自我,要適應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所以在教學中應凸顯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要注重實踐教學和理實一體化教學,不能搞理論化的單調枯燥的教學,要讓學生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一技之長,立足于社會。
2 服裝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
服裝企業的產品開發是由多個部門、小組分工完成,每個崗位對員工的能力要求不同。服裝企業員工應具備專業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與管理能力。專業能力是指學生能掌握本專業各種專業技能,能夠解決工作技術方面的問題。組織能力是指開展組織工作的能力,在投入相同的情況下,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與工作質量。協調能力包含了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工作協調能力。管理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就是提高組織的效率。構建仿真的企業化教學場景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良好途徑,教師可以將企業對于崗位的工作內容帶進課堂,讓學生按照企業的要求去完成,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學校通過“校企結合”,定期將合作企業的技術人員,請入學校指導學生,查找不足之處及時彌補,目的就是讓學生能適應將來要參加工作后的崗位工作。通過如此訓練,學生畢業后能夠迅速適應企業相關工作崗位的能力要求。
2.1 分階段實施教學
職業院校服裝專業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一般為5個學期,第6個學期學校安排學生進企業實習。一年級,教學內容設計上應該盡可能的將服裝行業的基本知識教學完畢,讓學生能掌握基本的服裝專業技能,如服裝制圖、服裝工藝應完成女士西裙,男士西褲,男士襯衫的教學,設計方面應該將素描、色彩、人物動態等進行完畢,讓學生掌握PHOTOSHOP、CorelDRAW基本的繪圖技能,服裝材料應該讓學生認識面料的搭配與面料的特性等教學。二年級,應該將學生明確專業方向,實行分類分項教學。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專業方向,大體的分為制圖、設計、營銷等方向。在此基礎上對專業方向進一步細化,例如;選擇設計方向的學生,還可以選擇,男裝設計、女裝設計、童裝設計或者配飾的設計等方面的比例,然后將其進行分組,有針對性的進行強化練習與本方向的崗位要求,達到培養專業技術能力的要求。
2.2 學習內容依據學習進程改變
由于學生有不同的特質和特長,專業課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專業技能教學的針對性。在明確專業方向后,教師應該及時跟蹤每位學生的學習進程,用心觀察學生的潛在能力,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在每次動手操作的作業中,留意學生技能水平的變化和提升,并及時給予表揚,讓學生感到自己在明顯的進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更調整高層次的學習內容,并將學生的練習和考試的作業及時歸類,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一學期,讓學生做階段性總結,并拿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全班講解,使整個班集體形成良性的競爭。在職業學校服裝專業教學中,管理類的課程的開設往往停留在選修課。根據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應建議將該課程納入正常教學,學生可以得到管理類課程的系統學習。我們知道,組織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個需要時間的積累,在教學中要善于借助于管理類的教材。同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模擬仿真企業管理的情景,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中,這其中包括學生對某次教學內容的分析,將所涉及到得知識加以融匯,分析,并且指出其內在的聯系。管理能力的培養應該充分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給他們管理能力的發展提供機會。因此,在活動中學生自始自終都是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發揮活動的作用。作為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指導,因為他們還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和辨別、控制能力。在活動結束時,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總結,并提出明確的要求,活動中是怎樣做的,平時也應該這樣做,以使活動長久地發揮效力。
3 服裝職業道德教育的開展
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凡從業者都必須要有一定的職業道德。良好的職業道德就是愛崗敬業,忠于職守;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勤奮工作,奉獻社會。職業學校畢業生其人生觀和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社會責任感不強,缺少吃苦耐勞精神,表現為思想波動加大,容易受周邊環境影響,根據企業待遇隨時更換工作崗位,給企業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些都必須應該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并在實踐教學中加以正確的引導。比如對從事服裝營銷的學生要進行禮節規范與待人接物的教育,對從事管理的學生加強團隊合作、協作、互贏互利、精益求精的教育。一定要和學生充分講解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企業員工要遵守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底線,要是學生走進社會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要培養合格的技能人才,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需要學校在教學改革與課程設計重新加以規劃,與時俱進。培養學生崗位能力和專業文化素養,并對其進行職業道德建設,使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提高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使企業能夠更好的生產,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宋慧景,萬志琴.服裝生產管理[M].中國紡織出版社.
[2]吳興富,李曉萍.職業道德與就業指導概論[M].東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