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舞蹈被譽為是“人類藝術之母”。舞蹈創作是基于生活,傳承文化,而又提倡創新,凸顯個性的藝術創作,是理性與感性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把握理性的基礎上,感性的表現客觀對象。本文就舞蹈創作中的理性與感性進行了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舞蹈創作;理性;感性;傳統;創新;生活;個性
0 引言
舞蹈創作的實質就是在結合生活把握理性的基礎上,通過創作者的想象、聯想及個人的創作特色通過感性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在這里,理性是指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其自然社會的規律性。感性是指主觀感受力和主觀能動性。感性以理性為依據,理性是感性的棲所。理性是客觀的,是不可變的,感性是主觀的,是因人而異的,是可變的。舞蹈創作者要做的是掌握理性、遵守理性,在掌握理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和張揚感性,理性為體,感性為用,借體起用。
1 繼承傳統,尊重生活———理性創作
舞蹈藝術是一門以社會為背景取材,經過編舞者的創作,由舞者用肢體語言加以表現,反映社會生活的審美情趣,最后由觀賞者接收并產生回應的藝術。生活是藝術的根基,藝術是生活的再現。周培武一位長期致力于云南民族舞蹈創作,已年近古稀卻依舊在藝術上精益求精、不斷探索的一位舞蹈藝術家。多次在談話中,激動地說道“感謝生活”,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涵蓋了很重的分量。在他看來:沒有生活,就不會有這些生動的藝術作品。生活能賦予舞蹈創作者豐富的創作素材,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在經濟發達國家文化的侵蝕下,很多浮躁的心態,失去了判斷力,迷失了自我,更忘了祖宗,產生了跟潮的文化自卑心理。盲目的追求國外的創作理念和手法,棄中國的傳統而不顧,中國的傳統博大精深,可以以多種藝術形式的承傳與延伸。舞蹈創作在繼承傳統文化、尊重生活的基礎上,還應注重舞蹈作品轉化為藝術形式時需要注意的理性因素:媒材(舞蹈演員、演出道具、音樂背景和場景布置等)與技藝(舞蹈演員自身所具備的技術技巧)、社會倫理和政治、法律等。它們都直接關系到作品的質量。因而舞蹈創作應以客觀的現實、中國傳統的文化、已有的自然規律等為創作的前提,尊重理性。
2 提倡個性,勇于創新———感性突破
舞蹈本身是高于生活的,那么如何能使之貼近生活,使作品既擁有符合社會生活的現實感和認同感,又擁有符合審美心理的真切感和價值認同感,從而使舞蹈真正具有滲透人心的美感效應。讓老百姓能感受藝術的魅力。對同一問題、現象而創作出更符合百姓品味、更具藝術性的作品,這就需要創作者勇于創新,凸顯個性。對所要表現的生活內容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使用不同的表現方法和表現手段,創造出不同的舞蹈形象。藝術作品的個性特征,是辛勤的藝術家在長期的積累中,以堅忍不拔的毅力,不斷熔煉自我,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升華出來,是藝術家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學養積淀的結晶,它是由無數個“漸悟”組成的“頓悟”,更新觀念,便創新出了自己的個性。舞蹈是表現人體美的一門藝術。它講究形體美、動作美、線條美、姿態美等無聲的美,而舞蹈創作正是要體現這種無聲的美。這些形式的美表現了內容的美,體現了創作者的審美理想。它通過創作者的美學思維,通過演員的表演,給人美的享受。因此,在當今舞蹈創作過程中,作為舞蹈編導,應該批判、分析地繼承傳統的舞蹈文化,增強變革的創新意識,發揮創造性思維,凸顯個性。我們必須深深的懂得:創新是舞蹈藝術的生命,只有創新舞蹈才能永保青春。
3 理性與感性,傳統與創新,生活與個性
舞蹈創作不是創作者孤立無援的個人行為,它是需要結合很多因素而成的。需要理性與感性,傳統與創新,生活與個性三組因素辯證統一的結合于舞蹈創作之中。需要它們相互依賴、相互交替。他們之間并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相互結合,共同作用的。理性并不是死板、不可改變的,感性是主觀性強,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可改變的;傳統不是古板、毫無意義的,創新是基于客觀的基礎上,通過創作者的主觀能力的發揮,使舞蹈作品有別于他人,脫于流俗的表面方式;生活是藝術的土壤,是激發創作者創作靈感的源泉,個性是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通過表現方式、表現內容的改變,而想極力凸顯出來的與眾不同,是舞蹈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通過幾個方面的有力結合,幾種因素游刃有余的貫穿于舞蹈創作的始終,緊緊的聯系在一起,才能使創作出來的舞蹈作品,既是藝術的產物,也是觀賞者所能接受、樂于接受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優秀舞蹈作品的誕生并不是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創作過程包含著不同的感性和理性要素,并不是片面的傾向于理性或感性,它們的存在與作用不容我們忽視,舞蹈作品是個人與社會的結合,更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平衡好舞蹈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兩者協調發展,共同推進,不斷創新,才能與時俱進、蔚為大觀,形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點和中國氣派的先進文藝,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舞蹈文化”。舞蹈創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把握理性的基礎上感性地表現客觀對象。
參考文獻:
[1]張雪嬌.論舞蹈創作中的感性和理性問題[J].音樂探索,2010(02):110112.
[2]張國強.論造型藝術的理性與感性[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114115.
[3]楊冬.試分析舞蹈創作中的理性與非理性[J].科技向導,2012(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