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影響我國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困難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影響因素;建議
對于運動員來說,退役意味著他們需要放棄多年的運動生涯,重新謀取生路,對于他們來說是人生一個嚴峻的考驗,這也使得他們往往在退役后成為社會弱勢群體。所以運動員二次職業選擇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運動員退役后人生事業的成功與失敗。
有效解決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問題,既關系到運動員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運動隊隊伍的建設,更關系到競技體育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因此,認真分析和研究我國運動員的退役安置情況,深入探討影響我國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困難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價值。1 運動員自身因素影響
1.1 低學歷,綜合能力不強是影響運動員安置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運動員過早的從事專業化的訓練,以至于他們沒有時間去接受和普通人一樣的文化教育,久而久之讓他們逐漸脫離了教育體系。而當他們退役之后,在當今的社會中,沒有學歷將寸步難行,所以為了生計,他們只能從事一些底層的簡單的事情。1.2 運動員就業定位不合理,期望值過高
退役運動員都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很大的期望,往往將自己的定位確立的太高,以至于許多單位、企業提供的普通工作都看不上。而好工作的條件往往又達不到,或者說自身無法勝任,因此這也是退役運動員就業難的原因。
1.3 運動項目對再就業的影響
運動員所從事的項目對于自身的就業有著直接的聯系。運動員所從事的項目,若群眾基礎好、對技術要求不高、易于開展,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籃球、足球等,則再就業相對容易。這是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鍛煉意識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去健身房、游泳館等進行鍛煉。因此,這些運動項目的就業前景較為廣闊。而像舉重、摔跤、柔道等項目,由于危險性高、群眾基礎薄弱,同時社會受歡迎程度低的項目,再就業的可能性就比較低,這類運動員往往會放棄自己原先從事的專業項目,因此再就業的困難就相對較高。
1.4 運動成績對再就業的影響
運動成績的好壞顯然與再就業的難易程度有很大的關系。鐘秉樞認為“優異運動成績帶來的名人效應為名運動員打開了通往各種職業機會的大門”[1]。例如,羽毛球運動員林丹,兩屆奧運會的冠軍,現在是許多商家的代言人,同時有著自己的LD衣服品牌;前奧運冠軍李寧,制造的“李寧”運動品牌以家喻戶曉,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前不久剛退役的姚明,NBA籃球運動員,他有著自己的餐廳,同時將繼續到高校進修。雖然這些運動員的出路都很好,但運動員的培養是一個金字塔型的梯隊結構,畢竟能夠在國際大賽上取得獎牌的運動員總是極少數的。那些雖然付出青春與汗水,但最終卻沒能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還是絕大多數的,他們的成績資本對再就業的幫助卻是十分有限的。
1.5 運動員的職業技能對再就業的影響
作為一名專業人員是否專業所長,知識儲備和技能是否能達到工作所需的標準,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就業的情況。同樣地,部分運動員雖然也獲得了高校文憑,但由于其接受的基本上的掛名教育,所以許多用人單位對此文憑并不承認。有的運動員即便是找到了工作,由于職業技能的缺失,也無法勝任工作。這點與國外的情況也大致相同,據德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只有大約27.7%的運動員留在了體育領域工作。可以想象,在體育領域之外,找到并勝任一項工作,對于從事多年專項運動訓練的退役運動員來說,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情[2]。因此,職業技能的學習對退役運動的再就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1.6 運動員退役的年齡對再就業的影響
由于運動項目自身性質的不同,運動員退役的年齡也有所不同。例如,體操需要身體敏捷,田徑需要身體素質等等,往往從事這些項目的運動員退役都較早;而跳水需要技術全面、發揮穩定,乒乓球需要穩定發揮、沉著心態,因此從事這些項目的運動員往往退役都較晚。運動員退役年齡越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越強,也就越容易適應社會,因此再就業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的,如果退役年齡較大,就會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并且就業準備時間又不足,往往再就業的困難就較大。
2 競技體育制度不完善的因素影響
2.1 學習與訓練存在矛盾
由于對成績、對金牌的向往,我國大部分運動員都是從小就開始進行專門化的訓練,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訓練和比賽當中,再加上體育管理部門和教練員過分的重視運動員成績的提高,以至于忽視了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使得運動員學習的時間逐漸減少,與非體育專業的同齡人、與社會接觸很少,缺乏正規的文化教育,從而造成了退役運動員就業競爭力低。
2.2 運動隊規模盲目擴大
由于不少省市受“基礎大塔尖高”理論的影響,盲目的擴大運動隊伍的規模,不考慮經費投入效率,導致退役運動員數量增加,而相應的安置崗位卻沒有增加,從而加大了國家對退役運動員安置的難度。
2.3 退役政策不健全
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相關法規的頒布實施,機關、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開展,運動員安置工作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原有的政策性安置辦法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政策性安置的渠道變窄,安置的難度變大。[3]因此,退役政策的不健全性給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工作帶來了一些難題。
3 建議
3.1 增加職業培訓和教育
隨著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場地工和體育經紀人等體育行業的新職業不斷出現,只要有關政府部門正確引導、及時扶持,退役運動員肯定能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并且在安置前如果對運動員開展各種實用技能培訓班,或者開展國家公務員輔導班,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將來走上社會,才會更加具有優勢。
3.2 完善退役運動員的社會保險
建議政府應完善社會保險的種類與金額,為退役運動員提供社會保障,為運動員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保險。
3.3 增加退役運動員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運動員為了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不斷奮斗,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他們由于在役時期,將自己絕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訓練和比賽中,失去了許多接受正規文化教育的機會。因此,在他們退役之際,都渴望能進入高等院校繼續深造。國家和社會應該為退役運動員的后續發展蓄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深造和展示自我的平臺。
3.4 建立多元化的訓練模式
運動員可以效仿國外運動員的訓練方式,鼓勵實行俱樂部制,組建學校運動隊。在發展運動員全面素質的基礎上發展其特長,以幫助他們退役后更快的適應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鐘秉樞.從優秀運動員到退役重新就業:成績資本的利用[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4,9(4):1012.
[2]種莉莉,孫晉海,張顯軍.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狀況調查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53(9):3439.
[3]靳英華.運動員為何遭遇再就業難題[J].法律與生活,2006,22(21):21.
作者簡介:胡玲玲(1992—),女,山東青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