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應試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為觀察對象,分析了應試教育體制的弊端與它對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的諸多負面影響,闡述了應試教育后遺癥造成了高校設計藝術教育水平低下、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思考。
關鍵詞:應試教育;高校設計藝術教育;后遺癥;策略
彭吉象先生在《藝術學概論》中有關“藝術教育”一節里談到:“隨著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以及認真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我國逐步形成了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一整套藝術教育體系。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藝術教育的實施逐漸得到推廣?!盵1]這段關于中國藝術教育現狀的描述,令人十分困惑、并且質疑它的準確性與真實性,雖然我國近十多年來藝術教育確實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筆者認為該言辭仍然值得商榷。眾所周知,無論素質教育的口號喊得如何響亮,目前應試教育仍然在中國教育體制中唱著絕對的主角,說得難聽點,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中國素質教育大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疑,并給高校藝術教育造成了重大影響。本文以應試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為例,進行具體觀察與分析。
1 應試教育體制對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的影響
應試教育體制本就是“優勝劣汰”的產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在國人心里仍根深蒂固,分數成為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重要標尺,這讓國人從小就深刻體會到分數差距和競爭無處不在的殘酷性、以及高學歷高文憑的重要性。首先,中考、高考對招生分數線的嚴格把關導致很多地區、尤其是內陸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而普遍壓縮甚至取消了美術等“豆芽”科課程;其次,在素質教育與教學質量之間的較量中,家長們大多選擇了主觀扼殺孩子的藝術興趣和愛好,從而讓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在中國大行其道;再次,高中時期文理分科的結果使學生的知識面更為狹窄片面、藝術修養與心理素質普遍偏低,綜合素質整體較為低下,理想的通識教育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成為泡影。
藝體專業的文化高考錄取分數線相對于其他專業偏低的特殊性,往往讓很多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高中生在高考來臨之際,慌不擇路地選擇了學習美術專業作為進入高校的跳板與捷徑,他們的目的僅僅是想借藝術來獲得一塊或許與藝術并不相關的敲門磚。由此可見,素質教育在中國傳統教育體制中始終處于臨時替補性的邊緣地位,高校設計藝術教育所必需的鉆研精神與創新意識只不過是中、小學用以豐富課外生活的調味劑,自我見解與主動參與意識在“正統”教學中擠不到一席立錐之地。與西方學生相比,中國學生明顯更懼怕失敗與挑戰,不敢嘗試新的方法與事物。
此外,中國自1999年作出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重大決策,十多年以來的大面積擴招為廣大考生提供了“寬進”的機會,但同時也導致了生源質量的下滑,最終造成大學教學質量下降等問題,這也引起了社會普遍關注。[2]根基極為不穩、還只能照搬西方教學模式的中國高校設計藝術教育,在教學體制尚處于探索期的背景下,也開始倉促上陣大量招收生源,由此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遭到了眾人的嚴厲批評———高校設計藝術生源均來自于應試教育體制下、并深受其害的學生,他們于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方面都有明顯的“缺腿”現象,應試教育將這些教學“次品”推給了高校,高校設計藝術教育所面臨的教學壓力有多么沉重可想而知。
2 高校設計藝術教育中的應試教育后遺癥
學生沒有足夠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缺乏主見和創造力,更沒有探索精神,這是應試教育留給高校設計藝術教育最致命的后遺癥,它限制著學生的創造思維,削弱了學生的自信和參與競爭的實力。很多學生被應試教育體制以變相的形式推上了設計藝術之路,其自身專業基礎薄弱,加之專業興趣與愛好的缺失、導致他們在專業技能上一時很難有較大進步,模仿抄襲則是這些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慣常思維定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學生的心理壓力和打擊、對學生自身愛好的抹殺和潛在優勢的埋沒、使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中國教育體制中成為了空談。十多年以來,中國高校設計藝術教育仍處于低水平的發展狀態中,并明顯缺乏創意與個性特點。
應試教育給高校留下的后遺癥,使高校設計藝術教育面臨巨大挑戰。并非危言聳聽的是,大量非重點高校的美術專業學生,其畫齡大多數都只有一年、半年甚至兩、三個月不等,面對美術基礎如此薄弱的學生,高校設計藝術專業的首要教學任務不是指導學生如何創新,而是被專業教師們戲噱為“美術基礎掃盲工作”,即是對學生在高考前就應掌握的色彩、造型、構圖等基礎知識進行“再回鍋”,甚至有些知識還必須從零開始。短期內要完成如此繁重的專業基礎訓練,這對于那基礎特別差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脫胎換骨的痛苦過程,這個過程不但使很多學生對自身能力失去足夠的信心,也會讓教師面對不理想的教學效果而產生失望情緒,嚴重影響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受應試教育影響,高校設計藝術教育存在著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致使畢業生的實際能力令人堪憂,面臨著艱難而尷尬的就業困境。經調查顯示,中國設計藝術專業畢業生每年高達數十萬人,其就業去向大致為:近三成畢業生直接改行從事著與設計毫不沾邊的工作;大量地方高校畢業生進入當地中、小學校從事美術教學,并兼任英語、歷史、語文等課程教學工作;少數人選擇考研繼續深造,為今后謀生拿到更厚的敲門磚;而畢業后真正能夠走上設計藝術崗位、勝任設計工作的人才實在不多。一方面,設計藝術專業畢業生與其他專業畢業生激烈爭奪工作崗位,而另一方面,中國設計藝術市場卻因優秀設計人才的匱乏存在著大量空缺,由應試教育帶來的后遺癥,是造成高校設計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高校設計藝術教育消解應試教育后遺癥的策略思考
首先,高校設計藝術教育對現有教學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當前中國教育體制的癥結所在即是一種建立在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的農民意識基礎上的應試教學觀,這種思維定式過強的功利性甚至會扭曲學生的心理和人格。因此,高校設計藝術教育必須敢于顛覆傳統應試教育模式,轉變教學思維方式。比如,樹立起革新教育最重要的是革新思維,設計藝術教育需要塑造的不是形式,而是思想,教會學生思考藝術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學位授予上引入適當合理的專業競爭機制,而并非將英語過級作為授予學位的必要條件;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首要目標,重視社會實踐能力,把強調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指導思想。
其次,高校需重新審視自身過度的營利心理,增強社會責任心,及時了解國際最前沿信息和發展趨向,不斷調整教學坐標,盡力做到設計藝術教育與市場需求的對口與接軌。高校不能再繼續扮演粗制濫造的加工廠角色,不能再走大規模開設現已極度飽和的視覺傳達、廣告設計、室內設計等“通用”專業的老路。設計藝術教育必須結合市場實際需求,避免專業單一化,盡可能拓寬高校設計專業,培養社會急需的新興專業設計人才,盡量使設計專業學生走出學校以后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3]高校可多開設一些諸如鞋類設計、珠寶首飾設計、設計管理、紡織面料設計等新興設計專業,并根據自身特長創新學校的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辦出有個性特色的設計教育。
再次,高校要重視以“素質教育”奠定設計藝術的堅實基礎、夯實創新之門的上升平臺,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與藝術專業相近的諸如音樂、舞蹈、戲劇等姊妹學科以拓寬學生的視野。[4]設計者綜合素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設計作品的文化底蘊和品位,對于姊妹藝術及交叉學科的關注與了解,有助于增強設計作品的融會貫通性與文化內涵,使學生擺脫模仿抄襲的陰影,找到創意之門的鑰匙。另外,高校應重視與加快設計藝術基礎課程改革,這有利于優化由應試教育“帶大”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滿足設計市場需求?!爸R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健全的人格和具有創造性的思維習慣才是教育的目標,這正是筆者對藝術教育思考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5]
最后,面對當今社會就業競爭尤為激烈的嚴峻形勢,高校設計藝術教育除了培養和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讓學生具備真正的實踐工作能力以外,還有責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價值觀,使畢業生具有沖破傳統世俗就業觀的前衛反叛精神,改變畢業生就業趨勢的單一化。讓他們能夠憑借自己的設計能力敢于選擇、甚至引以為豪做職業設計藝術家,由自己開辦作坊設計產品自主經營、或開辦設計公司或個體設計師工作室,或憑借自身實力進入企事業單位擔任設計藝術工作,而不是狹隘地引導學生激烈搶奪諸如教師、公務員等極為有限的非設計藝術就業崗位,或者一味鼓勵學生通過攻讀研究生、提高學歷來暫時緩解長期的就業壓力。
4 結語
中國高校設計藝術教育要徹底消解應試教育帶來的后遺癥,將設計藝術教育作為健全人格、培養綜合素質與創意思維的手段,這的確是個相當艱巨且長期的任務。所幸的是,隨著社會觀念的不斷進步,部分國人開始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當下的中國教育體制,鞭撻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觀念、改革中國教育體制的呼聲越來越高,從小學生的作業減負,到中學校的禁止補課,再到高校設計藝術教育體制的不斷優化改革,中國教育界已開始有所行動。我們都期盼并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就如彭吉象先生所描述的那樣,隨著應試教育在中國教育體制中的逐漸淡出與素質教育體制的完全確立,中國高校設計藝術教育能夠真正成為“前衛、反叛、創新、務實,有前途”的代名詞。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2.
[2]陳強,張光祥.論地方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的改革[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7(7):136.
[3]彭亮.中國當代設計教育反思[J].裝飾,2007(5):95.
[4]何揚.對目前素質教育的困惑與反思[J/OL].http:∥www. szjylw.cn/article/17.htm.
[5]潘魯生.設計教育[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7:43.
作者簡介:任雯(1975—),女,四川達州人,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碩士,四川文理學院美術系講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專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