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根據對山東省濱州市樣本調查和區域實證對比認為,區域流通中現金(M0)的總量可能取決于當地的經濟資本總規模與人口數量間的比例關系等,但現金投放回籠的區域結構差異則決定于其投資與消費的結構占比。
關鍵詞:流通中現金;現金凈投放;產業結構;投資率;消費率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2-0053-03、
一般地,一個地區的M0是指某時點末居民、企業、政府等各住戶單位的手持現金或庫存現金總和,由一定時期內金融部門對住戶部門現金投放量與回籠量的累計軋差額+現金凈流入(流出)+期初庫存—期末庫存構成。M0的影響因素包括GDP、投資、消費、居民收入、支付手段虛擬化水平等等。
濱州市經濟總量在山東省處于中游水平,而存款、貸款、現金回籠的增長率卻處于前列,2011年現金凈投放量居山東省第三位。濱州市現金凈投放與GDP等之間的關系與傳統理論和認識存在較大差距。作為山東中等發展地區,濱州市為什么是高額現金凈投放地區?本文以此為突破口進行分析。
一、經濟快速增長中的現金凈投放:濱州個案
1995年以前,濱州市為傳統農業發達地區,1995年起工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農業。2003年起在“工業興市”戰略下,濱州市工業化步伐明顯加快,推動地區經濟增速開始居于山東省前列。2003—2008年,濱州市GDP增速遠超山東省平均水平。至2011年末,濱州市當年GDP達到1817.6億元,較上年增長12%,增速較山東省平均水平高1.1個百分點,與臨沂、淄博并列全省增速第六位。
投資是驅動濱州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至2001年,濱州市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度增長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2年開始超出。2003年濱州投資增長率從上年的25.7%突增至2003年的歷史最高點83.2%,并連續保持了三年50%以上的增速。濱州市投資率(投資額/GDP)在2002年為31.7%,低于全國10.5個百分點,至2005年達到峰值70%,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8.8個百分點。
進一步,支撐高投資的資本是地區貨幣供應量與銀行信貸的快速增加。2005至2007年,濱州市貸款增速曾連續18個月居山東省第一位。2011年末,濱州市各項存款增速22.79%,存款增速與存貸比均居山東省第一位;貸款增速17.5%,居山東省第5位,2012年3月末貸款增幅躍居全省第3位。
GDP、投資、銀行信貸的高速增長為現金投放提供了基礎。在2006年以前,濱州市現金凈投放的增加與GDP等保持了嚴格的正相關關系,并且現金凈投放的變化領先于GDP增速的變化。2002—2003年,濱州市現金凈投放由14.9億元增加到24.1億元,增長61.7%,同期GDP增速由2003年的11.2%提高至19.5%, 2004年達到28.3%(見圖1);2004年現金凈投放增長率由61.7%降至32.4%,2005年GDP增速回落了2.5個百分點。2006年以后,現金凈投放與GDP及貸款增長的關系呈弱相關狀態。2007年、2009年現金凈投放呈現兩次回落,地區GDP增速在2007—2008年小幅回落,2009年呈現與現金凈投放趨勢一致的大幅回落;2010—2011年,濱州市現金凈投放分別為71.7億元和97億元,其增長率分別為30.84%和35.29%,同期GDP增速分別回升至14.51%和17.15%,投資增長率由2008年的7.4%回升至2010年的22.6%。2012年濱州市繼續保持高投放態勢,凈投放額80億元。
[圖1:GDP與現金凈投放相關關系圖
單位:億元]
二、從貨幣新增到現金流出:產業結構導向下的投放回籠分化配置
除跨區域的民間自由流動貨幣外,一個區域的新增貨幣主要是財政對該地區的轉移支出、銀行新增貸款、從資本市場募集的資金。濱州市除貸款新增幅度在全省領先外,上市公司數量在山東省居第7位,2007年以來累計融資額128.9億元,居山東省第六位。
(一)產業結構層次導致現金高投放
在當前地區間產業分工協作的格局下,產業鏈條層次成為現金凈流入或流出的決定條件之一。一定數量的貨幣資金沿產業鏈條循環時,產業鏈條的哪個環節增值最多便最有可能成為現金駐留和派生最多的環節,從而實現一部分現金的回籠(圖2)。
由于濱州本地企業的產業鏈條大部分位于上、中游的初加工環節,產品附加值低,較快增長的貨幣隨利潤的區域梯度轉移溢出到異地下游加工企業,即中下游或最終消費品生產企業。濱州市自工業化以來,主要形成的便是原棉加工、油鹽加工、機械制造、食品制造等幾大產業集群,除個別行業外,企業70%以上的產品不直接形成最終消費。截至2011年末,濱州工業銷售利潤率僅4.8%,不僅遠低于其他第三產業發達的地區,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2011年末第三產業占比36.7%,低于山東省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缺乏創新性工業企業,第三產業嚴重不足,形成的區域產業層次低致使濱州成為資金的集散地,并沒有使現金以利潤形式留存并回籠本地銀行,從而導致現金凈投放。
(二)不同產業結構的現金流通特點也對現金投放形成倒逼作用,導致現金“出口”與“入口”地區的不同
根據我們對濱州市最大提取現金戶樣本數據分析,越是上游的產業鏈條其用現需求就越多。以全市取現量最大的某商業銀行分理處為例,其前30名提現用戶中8戶為皮業加工企業,日均取款量最高的為107萬元,最低的為31萬元。據調查,皮業初加工至少包括五六道工序,頭道皮加工戶與二道皮加工戶資金的往來全部以現金形式支付。該分理處其他的幾家用現大戶包括棉花收購與皮棉加工企業、分散養殖、統購統銷的基地式養殖和初加工企業。這些面對千家萬戶的初加工企業或養殖模式形成了大量的現金需求,而且這種上游鏈條的現金集散模式與生產最終消費品的末端鏈條企業不同,前者形成現金投放,后者形成現金回籠。濱州的地區產業特色便是初、中加工產業鏈條主導,投放的是現金,回籠的則是中下游的轉賬貨款。
三、區域消費率差異進一步形成后發地區對消費集中城市的現金補貼
產業結構的地區差異,導致非銀行系統的現金由初中端鏈條向中下游鏈條流動,在投資、消費經濟結構中便表現為由投資型發展地區向消費型發展地區流動。
首先,投資消費比與現金凈投放存在高度的正相關關系。由于進口多以非現金進行支付,此處暫不予考慮。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可以簡單區分為投資型結構或消費型結構。若以投資率/消費率>1作為判斷結構類型的標準,濱州市乃至山東省基本為投資型經濟結構,但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在地區間存在較大差異。
將投資率除以消費率得到投資消費比。從圖3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來,濱州市的投資消費比最低為1.7倍,大部分年份在2—3.2倍之間。雖然濱州市投資率低于山東省,但投資消費比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圖3時間序列的走勢可以看出,濱州市投資消費比與現金凈投放相關系數極高。由此可以看出:單純的投資率并不能決定現金的投放回籠狀態,只有當投資率較高的同時消費率較低,才形成較高的現金凈投放。
[圖3:投資消費比與現金凈投放相關關系示意圖
單位:%]
其次,凈投放的現金對產業層次高和消費發達地區形成補貼?,F金凈投入更多的地區可以形成采購與生產能力,但未必然能夠形成當地的消費能力。這既與前文分析的收入在不同生產鏈條的分配多寡相關,也與人口及消費的地區集中度相關。投入一個地區的現金只有在當地消費才能形成當地金融系統的現金回籠(見圖4)。否則,如果這些現金及其派生利潤用于異地消費,則形成異地銀行的現金回籠。
濱州市2010年消費率為27.8%,這也是該市1998—2011年的最高消費率水平,而此消費率較山東省平均水平低16.3個百分點。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消費基礎設施缺乏均導致濱州居民在本地消費支出的嚴重不足。以2011年全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第11名鄒平縣為例,該縣是濱州市經濟最為發達、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區,但其第三產業與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第三產業占比僅為30.8%,低于濱州市第三產業平均占比近6各百分點。
以大型企業為支撐的經濟特點具有強化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特點的作用:一極是以企業家為主的高收入群體;另一極是工薪階層和農民群體。因此,雖然鄒平縣有遠高于全國其他縣區的勞動力流動人口,但他們的日常消費難以構成區域現金回籠優勢,企業家等高收入群體的異地消費轉化為其他地區的現金回籠。
濟南、菏澤市均為現金凈回籠城市。其中,菏澤市2011年末貸款增幅為山東省第14名,其消費率高達57.03%,為全省消費率最高的城市。以低投資、高消費率支撐的菏澤市經濟增長率居山東省第一。菏澤市投資消費比低于1,這使其現金投放需求小,現金回籠超過現金投放,成為現金凈回籠地區。
四、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濱州市之所以成為高額現金凈投放地區,原因在于:現金的區域物化流動沿跨地區的產業鏈條循環,現金由初端鏈條地區向終端地區流動,不同產業鏈條環節的利潤率水平鎖定了現金增值率及其回籠率。投資形成現金投放,消費形成現金回籠,而投資消費的比例決定著現金投放回籠的形態。剔除現金沉淀因素,現金凈投放恒等現金凈流出,且現金凈流出倒逼現金凈投放。只有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消費基礎服務設施、增加居民收入,才能緩解現金的區域間流動壓力,最終減輕現金投放壓力。
(責任編輯 耿 欣;校對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