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一直蒸騰著許家印的野心,沒人會否認這一點,盡管它為此付出過生與死的慘烈輪回。現在,恒大顯然正處于風光無限的收獲季——不久前恒大足球創紀錄地再一次強勢殺入亞冠8強,再早一些則是恒大在2012年的大部分指標均名列業內前茅。
恒大2012年業績的確不錯,全年銷售額、盈利等多項指標均名列前茅,銷售面積更是高達1548.5萬平方米。相比之下,萬科在銷售面積上遠遜于恒大,但要提起凈利潤增長的幅度,恒大可能會尷尬,同期下滑了21.7%,是在2012年大型房企中唯一出現凈利下滑的公司。而在這一比項上,萬科增長了30.4%。
行業認為,布局的失衡導致了恒大凈利潤下滑。在2012年,恒大高達54.4% 的項目都位于三四線城市,而那里的形勢極其糟糕,大量樓盤滯銷,這讓恒大不得不采取以價換量進行銷售。和2011年6590元/平方米的均價相比,恒大在2012年只達到了5962元/平方米。過去的布局和策略讓恒大贏了規模卻輸了利潤。
接下來,恒大又將希望放在了二線城市,對自己的業務重心進行再平衡。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坦言,受調控政策影響,三四線城市營運環境困難,所以集團不得不改變策略,轉戰二線城市。恒大將2013年的合約銷售目標鎖定在1000億元,并計劃未來5年利潤保持20%至30%的增長。這一計劃意味著恒大不僅要快速調整項目布局,同時還要保持高速增長。對恒大來說,這似乎并不容易辦到。
在上市的第二年,許家印發現一線城市的發展空間已經越來越窄,而三四線城市卻幾乎是一片還沒有大地產商介入的區域,隨后便開始了在那里的擴張。這一思路讓恒大在2010、2011年輕松甩掉了萬科,坐上了行業的第一把交椅。但三四線城市的需求不足很快蔓延,很多“鬼城”開始出現。北京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陳國強表示,三四線城市過去因為過度開發而土地供應過量,現有的存量可能將面臨5至10年的消化期。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隨著今年“國五條”的逐項落定,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再度升溫,各地“地王”被不斷刷新。購置土地需要耗費比過去越來越多的資本金和銀行信貸,即便恒大的賬上現在趴著251.9億元現金,還有未動用的銀行融資額度363.7億元,但恒大如今和過去還是有了區分。
改變已經發生了。從公開資料獲知,在2013年的前4個多月里,恒大僅在長沙花費14億元購置了一塊土地。“購地的減少可能是有意收縮的結果,但另一個問題是無地可買,現在一些熱門城市,政府出售的地塊是很少的。不批地,地產企業想買也買不到。”方炎說。
如今,在對待買地擴張的老問題上,恒大謹慎多了。恒大首席財務官謝惠華表示,“我們會控制買地的動作,我們承諾今后每年買地平均增長幅度只維持在10%,就是為了降低負債率。”在股東壓力和財務控制需要下,恒大在今年年初將凈負債率降到了69.8%。
財務目標與二級市場有限的土地儲備構成了一對明顯的矛盾,這讓恒大很容易陷入一種難以重建平衡的困境,也使今年的業績變得不可預測。“以恒大目前的土地儲備結構和產品線來看,每年的銷售額很有可能會增長20%至30%,但應該不會是利潤率。”陳國強表示。
不過,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房地產企業的大量負債都來自于預售款,如果將這部分剔除,實際的負債率會大大降低。“一切都在動態的變化,負債率問題并不會真正對恒大買地的意愿構成特別的限制。”方炎說。
和恒大一樣,在嚴厲的地產調控之下,房企都在經歷著一輪大的調整,如:以萬科為代表的地產企業開始走向海外,擴充非住宅地產比重,推行住宅工業化。行業認為,相比之下,恒大除了布局的調整外,在產品結構設計和產業開拓上鮮有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