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從事互聯網13年,我認為未來5?10年中國互聯網的創業機會在于如何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比較好的融合,幫助傳統行業利用好互聯網的一些優勢。在這方面,我們相信金融行業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行業,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也有一個很剛性的需求,所以,我們愿意從事這個行業進行探索。
與所有的創業一樣,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做事情也會遇到各種困難,這種困難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我們需要向市場推廣全新的信貸觀念,還要向銀行業推廣全新的合作模式,既要設計創新的產品,也必須培養每一個同事都熟悉業務成為公司價值的傳播者。事無巨細,不甚枚舉。不過我們每一天都在進步,都享受于此,這就是互聯網金融行業最大的魅力。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從業者,我做了如下一些回答,解釋了我對互聯網金融的一點看法。
《東企》問:互聯網金融一直以來是熱門話題,上周推的余額寶無論從推出到監管叫停,都引起了行業大熱的討論,您怎么看互聯網金融的現狀?

答:互聯網金融這段時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一方面是源自行業發展的必然,因為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交融越來越多,金融業也不例外,也需要結合互聯網更好地發展自身;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超常熱度,則與個別公司的明星效應(或炒作效應)關系很大,比如阿里,馬云發表的一句著名狂言“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制造了很大的眼球效應,這是一個刺激市場關注度的導火索,也是發酵互聯網金融話題的一個起點。
事實上,互聯網金融的實際影響力遠遠不如它的眼球影響力那么大。拿信貸市場來說,所有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包括阿里小貸、P2P網貸等所有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在2012全年加起來的信貸總額也就是在幾百億的規模,還不到1000億。這個規模與十萬億級的傳統銀行的信貸市場規模相比,還不到千分之一。
但這0.1%制造了太多的錯覺,如果不認真看待這個事實,很多人會被誤導。我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嶄新的行業,是一個還在探索中的行業,過度的被關注可能會對市場帶來一種潛在的傷害。
一方面,中國的創業容易一窩蜂,一些本來有益的行業探索會被浮躁的氣氛籠罩,大多數企業不能專注于用戶和客戶市場的培育,而被市場的各種預期所影響和干擾。另一方面,馬云這種明星企業家針對金融業的攻擊性口號,讓傳統的金融巨無霸會對互聯網企業產生敵意,讓互聯網金融創業企業過早面臨本來不必要的競爭威脅,甚至讓政府部門過早收緊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產品創新的探索機會。
在互聯網金融大熱的背后,我更多看到的是一種概念浮華背后的隱憂。拿這次支付寶發布的余額寶來說,阿里巴巴做了一種過度的夸張宣傳最后把自己也害了。它把一個基金產品的風險收益對比銀行的存款利息,說自己的收益更好,這本身并不科學,完全就是為了獲取眼球而不擇手段的宣傳。
所以,互聯網金融的大熱僅是一種表面性的熱鬧,真正帶來的效益還太少。我們更愿意看到,互聯網行業與金融行業之間是一種互補和合作的關系,而非敵對的競爭關系。
《東企》問:本質上,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有哪些?
答:從本質上來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相同點都是資金的交易,都存在風險,都需要掌握和控制風險的能力,這方面,傳統金融公司往往有更好的經驗積累和團隊優勢。
相反,在獲取客戶能力方面,互聯網金融比傳統金融有更強的集聚效應,更容易傳播和擴大影響力,針對客戶的需求有更快的響應能力,互聯網企業若有一定的客戶交易數據還能為金融交易提供可靠的數據參考支持。
互聯網金融同時具備成本優勢,還不受限于區域發展,像騰訊、百度、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若從事金融業務,將會比傳統的銀行、證券公司在用戶拓展上更有優勢,更容易展開零售批發型金融業務,比如基金、理財產品的購買與交易,互聯網企業的流量入口優勢比傳統金融公司會強許多倍。反之,怎么樣設計一個合適的金融產品,目前傳統金融公司還會延續一段時間的優勢。
當然,更現實地來講,金融行業還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門檻就是,各類金融業務一般都有特定的牌照和準入條件,這方面的限制性政策與互聯網的自由創新特點有著天然的沖突,互聯網企業如果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從事這種受限的業務,需要更靈活的適應力。
《東企》問:在您看來,互聯網金融未來一年左右的發展速度會如何?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答:我認為未來1年是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一年,互聯網企業從事金融業務的會越來越多,金融行業也會增加在互聯網行業的投入。比如,在美國,谷歌的第一大收入來自金融業,在中國,我相信未來傳統金融企業也會增加在互聯網上的營銷投放,我相信這是一個可以期望的趨勢。

拿互聯網企業來說,比如電子商務行業內除了阿里之外,京東也啟動了自己的金融業務,針對上下游供應商的供應鏈金融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據我了解,他們不但收購了電子支付企業網銀在線,還在積極地申請諸如小額貸款公司牌照、保險代銷資質等。
針對銀行來說,建設銀行去年啟動的“善建者融”就是一個銀行業希望介入互聯網的標志事件,盡管這個業務還未形成一個明顯的成就,但這至少說明銀行業開始實踐了。
像平安集團,不但與阿里、騰訊建立合資保險公司,在互聯網建設和營銷方面的投入也非常大,平安成立的陸金所推出了一系列理財計劃,在市場化利率方面的探索比較積極,它的年化利率基本上在8.4%以上,遠高于銀行存款。同時我了解,平安一年在百度的廣告投放就超過一個億。這是金融企業里面最積極的一個標兵。
綜合而言,未來一年,我認為互聯網金融還會贏得較快的發展。
至于受哪些因素影響,我認為最大的因素還在于政策方面,即,政府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給予多大的探索和創新的支持,對于今天的大多數金融業務而言,互聯網企業都是有機會甚至有能力去探索的,但考慮到金融作為一個國家的核心支柱行業,政府是不是愿意讓這個壟斷行業獲得更多的準入機會,這依然是一個不確定的事情。
《東企》問:您為何投身這個行業?這行業創業環境和情況是怎樣的?
答。我和團隊一起做好貸網,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但最終選擇進入互聯網金融這個領域卻是一個非常理性的選擇。
去年,我在江蘇老家看到有朋友從事小貸業務,聽說拓展客戶的成本很高。后來我發現,全國各地成立了6000多家這樣的小額貸款公司,他們都是在國家相關部門批復下的正規金融機構,他們都有類似的問題,也就是拓展客戶方面都存在困難或者獲取客戶成本較高的情況。同時,我們發現,全國已經有超過1500家銀行,大多數中小銀行也都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在獲取信貸客戶方面,互聯網有非常好的優勢,可以更快地掌握客戶需求,并且有更快的效率幫助客戶對接相應的銀行或小貸公司,讓借貸雙方高效率實現合作。
所以,我們用了半年多的時間與全國各地的金融機構合作,至今好貸網已經在全國開通了超過55個城市的地方分站,與全國超過2000家金融機構建設了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