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建設美麗廣西,民族特色村寨大有作為。廣西民族特色村寨資源豐富,但少數民族村寨大多數位于邊遠山區,其保護與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民族特色村寨既是保護對象,又是發展資源,其開發建設必須堅持一些重要遵循。建設民族特色村寨重在突出特色,應當圍繞“特色”探索開發途徑并制定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民族文化;民族特色 ;村寨建設;廣西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3)05
收稿日期: 2013-07-0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發展民族文化與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互動關系研究》(12BZZ02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周 健,男,廣西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高級經濟師,兼任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理論、民族經濟;
趙 靜,女,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黨校辦公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奮斗目標之一。我國民族地區占國土面積的64%,美麗中國不能缺了美麗的民族村寨。民族特色村寨是承載我國絢麗多姿的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展現美麗中國的“民族盛裝”。廣西作我國為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建設美麗廣西,展現“民族盛裝”使職當為。為此,我們建議,在建設美麗廣西活動中,應當注意和加強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
一、廣西民族特色村寨的現實審視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數民族人口相對聚居,且比例較高,生產生活功能較為完備,少數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顯的自然村或行政村[1]。
就廣西而言,2000多萬少數民族群眾,60%以上生活在農村,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眾多。一些村寨因為靠近城市、城鎮或交通要道,經濟發展較為發達,建了許多鋼筋水泥樓房,已經沒有了自己的特色。一些村寨又因為分布在邊遠山區,許多舊房子已經破爛不堪,或者零星分布不成規模,雖然很自然但并不美麗。
當然,有不少民族村寨還是很有特色的。據調查資料顯示,廣西民族特色村寨大致可以歸納為四種類型:一是古代商埠型。如位于昭平縣東北部的黃姚古鎮、位于南寧市西部郊區的楊美古鎮、位于三江、融安、融水三縣交界處的丹洲古鎮、位于靖西縣城南的舊州古鎮等。二是文物古跡型。如位于富川瑤族自治縣城東的秀水狀元村、位于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的程陽八寨、位于靈山縣城東郊的大蘆村、位于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的雨卜村等。三是自然風光型。如位于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的龍脊村、位于隆安縣西南部的布泉村、位于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北部的坡納屯、位于靖西縣城南郊的鵝泉村等。四是民族風情型。如位于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的冠小屯、位于融水苗族自治縣貝江河畔的長賴村、位于宜州市城區東北部的劉家村、位于龍勝各族自治縣城西的銀水侗寨、位于德保縣足榮鎮的那雷屯等[2]。上述的特色村寨在產業結構、民居式樣、村寨風貌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體現了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文化特色,反映了少數民族村寨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文化類型中形成和演變的歷史過程,較大程度地保留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文明的多樣性,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的重要資源[1]。因此,必須加強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為美麗廣西增添景色。
近幾年來,雖然廣西在發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方面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效,但是,在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總量、單個規模、旅游產品質量、服務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綜合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進村入寨的道路交通有待改善。廣西民族村寨大多數位于邊遠山區,由于其交通不便,因而沒有進行開發和利用,更有許多特色村寨還處在身在深山無人識的狀態。可以說,交通條件差已成為制約發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主要“瓶頸”。二是村寨旅游設施建設有待加強。不少村寨旅游設施,除道路交通條件比較差之外,其他硬件設施也不盡完善,檔次不高,游客對于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設施的基本要求得不到滿足,有待加強。三是村寨旅游品位有待提高。比如,一些村寨規模過小,民族文化的內涵挖掘不夠,表演項目大眾化,地方特色不夠濃厚,開發層次較低。四是村寨旅游管理有待規范。一些村寨將一些民族歌舞和民俗活動,包括婚俗、禮儀、祭祀等,搬上舞臺進行表演,以滿足游客了解當地民族風俗的愿望,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一些村寨打著民族風俗習慣的幌子,變著法子從游客口袋中多掏錢,這就有待進行規范并加以管理了。比如進村入寨設置攔路酒,每杯5元;有的強拉游客當“新郎”,強搶“喜錢”等。
總起來說,民族地區由于經濟開發得晚,民族村寨自然環境人為破壞的現象較少,其自然生態保持良好。但是,又由于經濟開發得晚,其社會發育程度較低,就“美麗”而言,仍然任重而道遠,科學開發與保護民族村寨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廣西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重要遵循
(一)規劃先行
過去,由于農村經濟比較落后,農民群眾收入比較低,因而農村的民居都顯得比較破舊。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群眾收入的增加,農村中建新房的就越來越多。可是,由于鄉、村干部的規劃意識不強,對于農村建設事先大多數沒有進行規劃,隨便群眾愛怎么建就怎么建,結果許多村寨新房子建了不少,卻顯得十分的零亂,東一家西一戶,朝向、高矮、大小、顏色、庭院綠化、排水渠道等很不一致,甚至亂丟生活垃圾,既不美觀又衛生,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中國”的要求相差甚遠。因此,借此次建設“美麗中國”的東風,廣西的民族村寨要以“美麗廣西·清潔鄉村”為契機,以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為抓手,開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程。就當前而言,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首先要做到規劃先行。從自身優勢出發,與扶貧開發、生態旅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起來,科學規劃,統籌兼顧,不能再走建了拆、拆了建無序發展的老路。
(二)政府主導
要做到“規劃先行”和“科學規劃”,就現行管理體制和現實農村管理的水平而言,必須由政府主導。首先,在頂層設計中發揮主導作用。要把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充分發揮縣、鄉地方政府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從項目決策、規劃設計、組織實施、監督檢查等方面全程主導,只有這樣,才不會發生無序建設,建了拆、拆了建瞎折騰的狀況。其次,在基層推進中發揮主導作用。特色存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基層政府在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起到主導作用;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特色產業聚集上發揮主導作用;需要在人員培訓、意識培育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在品牌創建中發揮主導作用。各級政府要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做好品牌的創建工作,統籌推進全區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將區內外有益的探索、有效地做法、有用的經驗在品牌樹立、宣傳和創建中進行有效的推廣,在分享建設經驗中形成和涌現一批各具特色、別具風格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范例。
(三)尊重群眾意愿
當然,政府主導不能排除當地群眾的積極參與,相反,必須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廣泛動員村寨群眾積極參與,要以村民為建設主體,要堅持以民為本,堅持自力更生,要使建設項目使村民完全接受,要讓村民直接受益。從項目決策、規劃設計、組織實施、監督檢查等過程都要吸收村民積極參與,尊重村民的意愿。要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調動和發揮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沒有當地村民的積極參與,不尊重村民的意愿,要建設好民族特色村寨是不可能的,只反映政府意志、長官意志而不反映村民意愿的特色是不會長久的,是沒有生命力的。
三、建設民族特色村寨重在突出特色
我們認為,建設民族特色村寨關鍵在“特色”二字。要以改善民生為核心,把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以特色民居保護和改造為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以特色產業培育為龍頭,促進少數民族群眾增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以保護和傳承特色民族文化為主線,加強村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建設少數民族愛國愛鄉、團結友愛、奮發向上、共同繁榮進步的精神家園。
(一)發展特色產業
發展特色產業是促進少數民族群眾增收、促進特色村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有效載體。因此,地方政府部門要切實幫助和引導民族村寨選擇“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發展適合本地本民族實際的特色產業,實現村寨產業有特色、有規模、有市場、有效益,實現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經濟、增加群眾收入,不斷改善民生狀況。
鼓勵民族特色村寨依靠當地土地、草場、林地等資源優勢,發展少數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種養業,發展無公害蔬菜、觀光采摘農業、或者民族、地方特色工藝品,民族風味小吃、食品、旅游紀念品,為農民持續增加收入提供支撐,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注入活力。
(二)建筑特色民居
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智慧的結晶。少數民族村寨的特色民居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集中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審美情趣和文化特色,保護好特色民居,是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
少數民族村寨從外觀看,其吸引人們眼球的、其奇特之處,就是其特色建筑。如三江侗族的風雨橋,融水苗族的木板樓,金秀瑤族的吊腳樓,壯族地區的壯族干欄式建筑等。其中壯族干欄式房屋是壯族傳統建筑,很有特色,是一種磚木結構,共三層,一層養牲畜,二層住人,三層儲藏糧食。為此,一些壯族群眾自嘲住房是政府機關,一層是畜牧局,二層是人事局,三層是糧食局。總之,民族特色村寨特在建筑,在建設過程中,一要保護其傳統特色,彰顯其建筑特色,傳承和發展其傳統建筑技藝;二要在保護中改進,在保留和弘揚優秀傳統建筑技藝的同時,對一些不合時宜,不美觀,群眾已經不愿意再予保留的東西加以改進、優化,與時俱進,讓民族特色建筑也美化、亮化起來,讓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建成名副其實的美麗村寨。
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可借鑒文物保護的辦法,有選擇地采取修繕加固、消除火災隱患等措施加以保護。對這類民居,在維修、保護時要盡可能地保持其歷史面貌。對于那些已經建成,但是沒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可采取“穿衣帶帽扎領帶”的方式進行改造,使之與民族特色村寨和整體環境相協調。
在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移民搬遷、村屯合并等項目時,通過專業人員設計圖紙,引導群眾建設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民居。新民居的外觀通過運用一些民族建筑元素保持傳統特色,但內部空間格局和設施應適應現代生活,主體結構也可使用現代建筑材料。新民居設計建設時要綜合利用各種適宜技術,滿足節能保溫、抗震安居、節約土地、經濟美觀、舒適環保等要求。
(三)保護和發展特色文化
特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既是保護對象也是發展資源,要通過挖掘和利用少數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態資源,帶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如果把民族特色建筑作為民族特色村寨的外在美、直觀美,那么民族文化就是它的“內在美”、“心靈美”。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建設少數民族群眾的精神家園,對于建設民族特色村寨至關重要,因為歷史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文化最能體現民族的精神和特色。
目前在建設民族特色村寨過程中,保護和發展傳統的民族文化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原因是在工業化、城鎮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傳承遭受巨大沖擊,村寨的民族特色和鄉村特色急速消失,加之多數民族村寨地處邊遠山區,貧困問題比較突出,因此想方設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就顯得很重要。
通過展示傳統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民族服飾、樂器、手工藝品,保存民族記憶。鼓勵、引導村民將民族語言、歌舞、生產技術和工藝、節日慶典、婚嫁習俗融入日常生活,活態展示民風、民俗,傳承民族記憶。
積極搭建群眾性文化活動平臺,鼓勵村民開展對歌、跳民族舞蹈、舉辦節日慶典等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增強鄉村民族旅游的文化特色和吸引力;支持群眾創辦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團體、表演隊伍,培育根植群眾、服務群眾的民族文化活動載體和文化樣式。
(四)保護特色生態
少數民族村寨大多數分布在邊遠山區,由于交通不便、經濟開發較晚,因而自然生態遭受人為破壞相對較少。但是,自然不等于美麗,自然不等于生態好。建設民族特色村寨,要將特色生態考慮進去,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特別是注意加強村寨內房前屋后的綠化、美化,每家每戶庭院的綠化,美化,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美麗村寨,加上民族元素,才能稱得上美麗的民族特色村寨。
(五)開展特色旅游
在現代社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已經過時,買賣還得靠“吆喝”。美麗民族特色村寨建成之后,得發展旅游,不能“藏在深山無人知”。在已有的經驗來看,比如三江侗族村寨的程陽八寨、冠小屯,融水苗族長賴村、雨卜村,靖西壯族舊州繡球村、南寧郊區壯族揚美村、富川瑤族秀水狀元村、宜州壯族劉三姐村、龍勝縣壯族龍脊梯田村、侗族銀水村,隆安縣壯族布泉村,等等,依托民族特色村寨發展旅游,增加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收入,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已經成為這些村寨的支柱產業。
要充分發揮村寨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獨特的優勢,發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要加強旅游設施建設,完善旅游服務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引導村民重點發展“農家樂”,培育和開發少數民族特色餐飲。深入挖掘民族村寨文化,將民族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到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的各個環節中。通過舉辦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慶典活動,集中展示村寨文化,豐富游覽內容。要積極組織生產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食品、旅游紀念品,豐富旅游產品。要加大對特色村寨的包裝、推價和宣傳力度,發揮少數民族特色旅游在推動民族鄉村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培育一批特色村寨旅游示范點,形成特色村寨旅游品牌,提升特色村寨影響力。
(六)改善人居環境
改善人居環境。重點是建設村寨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實現村內道路硬化。要按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著力做好農業清潔生產,積極引導發展循環農業,推廣沼氣、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能和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清潔能源利用帶動改圈、改廚、改廁;積極開展村寨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村寨污水、垃圾集中處理。建立健全村寨設施管護、環境保潔、村莊綠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寨道路建設質量,重點抓好村寨與干線道路的公路連接和連戶路的硬化。加強村寨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全面推進集中式供水。結合新一輪農網改造工程,切實保障村寨生產生活用電。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惠民工程,提高電話普及率、廣播電視和寬帶網絡覆蓋率。建設一批村寨的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讓村民能在村寨內利用各種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經常開展民族文化活動和體育健身活動。
逐步完善村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籃球場、舞臺、戲臺、健身房、圖書室、廣播站、電視室、電腦房、上網、農家書屋、農村夜校、農村技術學校等現代文化設施及其相關配套設施。保障適齡兒童入學接受教育,學前班教育、幼兒園教育,農村勞動力的農村實用技能培訓,有條件的村寨要建設標準衛生室,等等,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
在建設民族特色村寨中,除了需要建設現代生活設施以外,還還需要建設一些民族特色的建筑,如寨門、鼓樓、風雨橋、涼亭、民俗館、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民族文化廣場、民族文化長廊等,并以此為載體發展特色民族風情旅游,傳承民族特色傳統工藝,帶動民族文化團體進行民族文藝表演,傳承民族風俗、語言、歌舞等傳統文化,活態展示民族特色村寨的歷史和文化,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既是民族文化強區的題中之義,又是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內在要求;既是弘揚民族文化“美氣質”的關鍵之舉,也是展現民族元素“時裝秀”的重要措施,我們應該注重特色研究、特色挖掘和特色呈現,譜寫美麗廣西的絢麗民族篇章。
參考文獻:
[1]國家民委.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EB/OL]. (2012-12-11)http://www.cusdn.org.cn/news_detail.php?id=233536.
[2]周 健,竇 陽.關于廣西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調查研究[J].民族工作研究,2013(2):32-39.
責任編輯 何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