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有效的課中操不可缺少。但傳統意義上的課中操與教學內容脫節,缺乏精心設計,存在弊端。本文以筆者自身的教學實際為例,論述了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圍繞著文本的內容,盡力挖掘;圍繞著教學的目標,精心設計;圍繞著課堂教學,合理開展形式多樣的課中操。通過課中操的活動引入新知、復習舊知、復現課文、激發情感,使課中操活動立足于文本,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真正體現其有效性,讓學生在課中操中\"動\"得更有實效、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關鍵詞】低年級 課中操 有效
1 語文教學課中操的現狀及反思
1.1 現狀
在低段語文課堂教學中插入一段課中操是一線老師喜歡和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通過輕松有趣的活動,舒展學生的肢體,在教學過程中起一個輔助作用,目的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消除學生學習的疲勞,使學生能以較飽滿的情緒和旺盛的精力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的效率。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意義上的課中操弊端日益明顯。單一無效的課中操普遍存在,甚至有一些課堂,課中操的出現與課堂格格不入。
【案例】1(人教版第一冊《影子》)
學習了生字后,接下來進入學習課文內容環節。
師:我們一起來做操,活動活動。
生:小手拍一拍,拍一拍;小腳跺一跺,跺一跺;小手拍一拍,拍一拍;小腳跺一跺,跺一跺。
學習了課文內容后,接下來進入寫字環節。
師:我們一起來做操,活動活動。
生:小手拍一拍,拍一拍;小腳跺一跺,跺一跺;小手拍一拍,拍一拍;小腳跺一跺,跺一跺。
這個課中操內容與教學內容脫節,缺乏精心設計,以純粹的肢體活動為主,學生沒有學到什么有效的內容。開始幾次學生可能會有新鮮感,但時間一長,每次都是機械的幾個動作,就很難激發孩子們的參與熱情。而且課中操的安排要應課制宜,如果孩子本來就上的很認真,老師非要安排一個課中操進來,反而會把孩子的興趣轉向另一邊,教學過程也會因此形成一個斷層。
1.2反思
語文教學需要課中操的輔助,但是決不能為了做操而做操,不能讓課中操成為一種形式。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現在的小學一年級學生,處在六周歲左右的年齡,他們的持續注意力只有15-20分鐘,而小學一節課是40分鐘。這就需要教師科學、精心地設計一堂課的各個環節,不斷地用新鮮事物去吸引孩子。在教學中合理穿插\"課中操\"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輕松的活動,調節學生肌體活動,消除疲勞,使學生始終以飽滿的情緒和旺盛的精力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保持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該以游戲為主。\"這說明我們的課堂本身就需要游戲,我們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獲取知識、鞏固知識。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課中操,并不是隨便在一節課中插入幾分鐘的休息,而是需要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教學環節,讓孩子得到休息的同時,盡可能又使所學內容得到鞏固和升華。
怎樣讓學生在課中操中\"動\"得更有實效、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現就我所授的課談談幾種課中操的設計方式。
2 \"動\"中引入新知
課中操在課堂中往往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任務,上一個學習任務完成了,設計一個相關的課中操活動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既對剛剛學的知識及時地進行了鞏固,而且這樣的鞏固是在一種特別自然、寬松的環境下進行的,孩子們在這個愉快活動中得到了休息,這樣就能更好地投入到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
【案例】2(人教版第一冊拼音《ao ou iu》)
在教學復韻母《ao ou iu》時,學生學會了ao的相關知識點,了解了\"ao\"的讀音與\"奧運五環\"的\"奧\"相近,此時如果依樣畫葫蘆讓學生看著書上的圖,再繼續學習ou的讀音,枯燥的學習內容很難再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可想而知,這時安排一個課中操是十分必要的。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就安排了如下的一個課中操環節:
師:小朋友,2008奧運會將在中國北京舉行,讓我們一起再回到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播放錄像,學生觀看。
師:哦,北京成功了!哦,中國成功了!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讓我們一起來鼓掌、歡呼。
音樂響起,學生起立,隨音樂鼓掌。
師:看到申奧成功了你會怎么說?
生1:哦,北京成功了!
生2:哦,中國成功了!
生3:哦,我們成功了!
師:讓我們一起來歡呼:哦,我們成功了!……
師:小朋友聽到你們哦(ou)、哦(ou)地歡呼,有個復韻母以為你們在叫它,所以它也跑來了,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來到我們面前。
轉入下面的ou的教學。
在這個課中操中,新知的引入與活動的結合渾然一體,同時通過申奧錄像片段的觀看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從自發的歡呼中,自然而然的學會發\"ou\"這個音,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同時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以更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來。
3 \"動\"中復習舊知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要求學生會讀會認,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課堂中既要重視生字的新授,更要注重生字的復習鞏固。低年級學生喜歡做游戲,利用課中操,開展各種活動,適時地有選擇地運用各種游戲,為學生創設愉快的復習氛圍,使所識的字在活動中得到鞏固。
【案例】3(人教版第二冊《荷葉圓圓》)
在教學《荷葉圓圓》這課時,我注重讓學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理解課文,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因此生字學習相對比較分散,因此我設計了一個課中操復習生字的環節:
師:小朋友們學得真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來做游戲好嗎?
生:好!
師:第一個游戲:猜字謎:\"平平一塊土\"。
生:坪。
師:\"三個太陽放光明\"。
生:晶。
……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我們再來做一個游戲,叫做\"看詞做動作\"老師出示詞語,你們來做動作好嗎?
全體起立,老師依次出示詞語\"蹲\"\"搖\"\"笑嘻嘻\"\"停\"學生做動作。
傳統的生字復習多為讀字讀詞,在本課的復習環節中,課中操的設計緊緊抓住學生愛玩的天性,圍繞本課生字、詞語,有目的、有層次地開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了解字形、理解詞義,同時也注重了活動由點到面的開展,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4 \"動\"中復現文本
課中操是為教學服務的。它的設計既要有利于調節學生身心,體現活動本身的趣味性,也要充分考慮如何結合文本內容,基于文本開展活動。在學習機械、凝重的這類課文時,孩子們動口較多,內容難免有些枯燥,孩子稚嫩的嗓子也有些累,這時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適當設計一些簡單的放松動作,使孩子們能在動動手腳的過程中放松身心。
【案例】4(人教版第二冊《識字4》)
《識字4》這課是比較簡單的兒歌,學會生字后,學生都能較流利地讀通全文。如果在反復的復現朗讀中形式過于單一,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感,學習興趣不濃。在本課中我安排了這樣的課中操:
師:老師也想來讀讀這首兒歌,我們來對對子,好嗎?我們一邊拍手一邊來說。
師:蜻蜓半空干什么?
生:蜻蜓半空展翅飛。
……
師:原來像\"展翅飛\"這些詞都寫了它們干什么。
誰也想來和大家對對子,換種方式來問問是什么小動物,你想怎么問?
生:什么半空展翅飛?
師:我們一起來回答他的問題。
生齊:蜻蜓半空展翅飛。
……
師:原來像\"蜻蜓\"這樣的詞都寫了是什么動物。
那么像\"半空\"這些詞呢?
生:它們寫了是在什么地方。
師:同桌互問互答,小動物們是在什么地方做這些事的?
生:蜻蜓哪里展翅飛?
生:蜻蜓半空展翅飛。
……
師:別看這首兒歌句子簡單,原來它們都寫清了什么動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讓我們也隨著音樂到森林里去看看哪里的小動物們在干什么?也用上這樣的句式說一說。
……
這篇課文本身比較簡單,在課中操的設計中,圍繞著本課語句的特點,都是\"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通過學生喜歡的拍手對對子的形式,通過師生問答、生生問答、同桌問答等多種形式,在一遍遍的反復誦讀中,多次復現文本,讓學生讀得有勁、讀得有意思、讀得有目的、讀得有成效。文本的多次復現朗讀也為學生的說話練習打下了語言的基礎。
5 \"動\"中領悟道理
兒歌語言淺顯、明快、通俗易懂、口語化,有節奏感,便于吟誦,孩子們喜歡讀、樂意背。于是,我也嘗試著把課文內容編成兒歌,作為課中操的內容之一,讓孩子們在興高采烈地瑯瑯誦讀兒歌的過程中鞏固了課文內容,在不知不覺中領悟了道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6(人教版第二冊《自己去吧》)
教學《烏鴉喝水》時,我把課文內容改編為兒歌:
師:聰明伶俐小烏鴉,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困難喝到水,我們都來學習它。
跟著老師拍手齊讀。
指名拍手讀。
配樂拍手讀。
生1:聰明伶俐小烏鴉,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困難喝到水,我們都來學習它。
生2:同上。
生3:同上。
齊拍手讀
齊拍手背誦。
師生共同拍手讀兒歌,夸小烏鴉,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啟發他們碰到困難,要積極動腦思考,用智慧去克服。孩子們在拍手讀兒歌中身心得到了放松,情感受到了熏陶,同時又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到\"遇到困難要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道理。
總之,課中操的根就在于文本之中,只有緊緊圍繞著文本的內容,盡力挖掘;圍繞著教學的目標,精心設計;圍繞著課堂教學,合理開展,才會讓更多的學生愛上課中操,愛上語文課,愛上學習。巧妙地設計課中操,會讓孩子們疲憊的大腦得到休息,通過全身的放松,又以激情的狀態投入后面的學習。同時,合理開展有效的課中操,孩子們對所學知識也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鞏固,可謂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 竇桂梅,《激情與思想》,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
[4]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2002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