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高校新聞專業如何針對這一趨勢進行合理的改革,以便培養出更適合社會需要的新聞人才,成為社會各界探討的重要話題。本文在總結多數高校新聞專業改革措施的基礎上,提出了四點改革的新思路。
【關鍵詞】媒介融合高校新聞專業改革新思路
隨著網絡的大范圍普及,互聯網、手機電視、掌上電腦等一系列新興媒體正融入到傳統媒體中,逐步形成了媒介融合時代。“所謂的媒體融合是在互聯網出現后,與傳統的四大媒體在信息的流通領域各自發揮作用,并彼此融合和促進。”[1]
從我國大專院校開始建設新聞專業以來,就不斷的在探索著如何能夠培養出更適合市場需要的,有真正實用價值的新聞人才。面對這樣一個巨變的時代,各大高校都在求新求變,概括起來,現今的新聞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目前很多高校都意識到,傳統的教學課程設置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廣電事業對于新聞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所以都在探索著改革之路。大家普遍的做法都是通過對原有的課程設置進行重新的編排,把傳統的單方面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改變成理論加實踐技能的全面培養,在單一的新聞傳播教學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的實際操作的課程鍛煉,讓新聞教學向著更寬更廣的全方位發展。
隨著一屆屆畢業生在就業時所遇到的就業困境日益彰顯,在學校里面學到的純理論知識已經無法應對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需要。很多用人單位不會花時間、花精力和金錢去培養一個新人對于環境的適應,對于器材的運用,這就直接導致了很多學生在畢業求職時無法找到專業對口的新聞工作,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從事一些行政、文秘、宣傳等類型的文案工作。
針對這樣的問題,高校開始重視實際操作的培訓,在課程設置時就開辟出大量的實訓課程,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比如香港城市大學傳播系副主任何舟就提出要讓學科“走出去”,與社會中的具體項目進行嫁接,從而實現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無縫對接。
針對新聞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元化,新聞與其他社會學科的關聯不言而喻。所以在現有研究基礎上進行跨學科之間的融合,成為了新聞專業改革的重中之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國良認為“應把學科間的藩籬拆除,在核心課程各有特色的同時,保持學科間相互交流和學習的狀態,有助于學科間的融合和共同發展。”[2]
新世紀的新聞傳播人才,應具備廣泛博學的知識儲備,冷靜客觀的評斷視角,精準到位的評價判斷,優秀的寫作文筆,高效的傳播效率和勇于創新的能力。也就是說,21世紀需要的新聞人才應該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開闊的視野,淵博的知識面,較高的綜合素質以及善于交流和溝通的交際能力,這就對高校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總結各高校改革的各項措施的基礎上,提出高校新聞專業改革四點新的思路。
具有正確、客觀、冷靜的視角和看法,是作為一個媒體人最基本的職業素養。新聞工作者應對事實進行客觀的還原和報道,給大眾呈現一個公正的、無任何主觀色彩的新聞世界。
學校在課程設置時,首要考慮的就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客觀報道的精神。學生具有法律意識,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層面是學習法律知識,維護好自身的合法利益,當報道遇到各種威脅時,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另一個層面就是要學會客觀報道,不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或是更甚者為了某種利益而進行虛假新聞的報道,給大眾帶來危害。所以無論何時,高校在新聞專業設置時,都不可忽視法律意識的滲透和傳播,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最開始便時刻謹記自己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素質。
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驅使下,使我們生活的時代成為了一個“全民皆記者”的時代,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優勢性逐步減弱,可替代性卻在逐漸增強,所以如何突出新聞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際操作能力,成為各大院校改革模式的核心思路。
建立新型的人才培養平臺,正確處理通識教育與新聞專業教育的關系。針對大學的新聞專業設置,可以在第一年的兩個學期內讓學生們學習有關新聞學和傳播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制作新聞的基本技能,然后在第二個學年的時間就開始進行一個主攻方向的劃分選擇。這樣分方向集中培養,既可以培養出具有資深專業知識的新聞人才,往更深層的精英人才方向進行培養,又避免教學資源的重復和浪費,造成生產過程的局面的產生。
世界范圍上新聞教學有主要的三種類型:一種是以美國為例的教育模式,特點是實際業務的技能培養,并在社會科學的基礎上加強理論素質的傳授,第二種是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模式,側重的是職場上的訓練,大學中專門的新聞專業很少,特色是“學徒式的報館新聞訓練”,第三種是以日本為例的教育模式,同歐洲模式一樣,也是大學中少有新聞專業,而是直接招聘其他專業的畢業生,然后進行內部培訓。
結合這三種主要的教育類型,我們可以看出一是新聞專業對于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二是即使在工作崗位上,也不能放棄繼續教育的學習。而我們的新聞教學模式,主要的側重點就是上學時的教育,對于畢業的繼續教育領域的開發幾乎為零。這種情況既不利于新聞工作者的繼續深造,更不利于對于精英人才的培養,所以更多高校應該重視起繼續教育平臺的建立。
在新媒體融合的大時代下,在新聞從業者綜合素質的高要求的大環境下,以融合來應對融合,成為高校新聞教育的改革思路。各大高校應該在發揮自身本土特色的基礎上,加強交流與合作,培養具有堅實理論知識、熟練業務能力、敏銳思維和開闊思路的綜合型、創新型的新聞人才,實現教與學的結合,保持發揚新聞教學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建.《簡論信息時代的媒介融合》[J].絲綢之路,2011(22)
[2]林溪聲,溫瀟.《理念、目標、對策:面向未來的新聞傳播教育———“全球知名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綜述》[J].新聞大學,2010(1)
[3]程道才.《跨學科設置課程培養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J].新聞戰線,2005(6)
[4]宋超.《當向潮頭立———在新聞學院2009年秋季迎新大會上的講話》.新聞大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