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更好地為公眾服務,國家提出構建服務型政府,但是由于發展經濟的負面影響,社會組織發展不成熟,缺乏制度創新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使我國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阻力重重,仍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應該本著服務于人的原則,消除發展經濟的負面因素、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堅持制度創新等,以保障服務型政府構建成功。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阻礙因素;措施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012-02
一、服務型政府提出的背景
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服務型政府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進行的創新,并針對傳統管制型政府提出了新內容和新目標。實現政府改革與創新,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從官本位到民本位轉變,這是政府管理適應全球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政府改革的基本內容和方向[1]。但是,通過將近7年的服務型政府建設,我們發現服務型政府建設還不盡如人意,為了構建好服務型政府我們需要面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措施以利于構建好服務型政府。
二、阻礙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因素
(一)發展經濟的負面影響
服務型政府,是以人為本的政府,是可持續的政府,以人為本、可持續的政府必然需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小康社會基本實現,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源于改革開放。但是,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有些商家和個人喪失信用、違反法律禁令、違背職業道德、制造假冒偽劣產品、有些人拜金主義嚴重等;另一方面,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快,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長,而不關注由此而帶來的環境破壞、資源浪費。如果不解決發展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以上問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就不可能成功。
(二)社會組織發育不完善的影響
我國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是由政府對一切社會事務“大包大攬”,社會組織承擔著國家行政機關的部分功能,成為一級政權的附屬物。這種社會管理方式不但導致政府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而且使得社會成員的意愿得不到表達,需求得不到滿足,這樣既不利于個人發展,也不利于整個國家的發展。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求政府轉變職能,由政府管理一切事物轉變為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由各個部門協作生產。第三部門能承擔大量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會服務工作,擔任起重要的服務協調職能。社會組織發展完善了,政府與社會之間、政府與市場之間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溝通,從而使政府有精力做好應做之事[2]。在理想的服務型政府模式中,政府與社會應呈現“合作治理”的模式,即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不再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是互助合作的關系。公私部門的合作、多個行動中心的參與,使得社會管理效率更高、反映更靈敏、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更加豐富,也更貼近各個社會主體和公民個體的需要[3]。目前,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還沒有呈現“合作治理”的狀態,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沒有發生本質上的改變。這種社會管理方式的直接后果是,公共生活中各種矛盾加深,社會危機頻發;另一方面,在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進程中,缺乏充分發育的社會肌體:比如社會組織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存在著數量少,經費緊,能力弱,服務功能不健全等負面因素。社會組織存在的這些問題,導致社會組織失靈,從而阻礙了構建服務型政府。
(三)缺乏制度創新的影響
我們國家對于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理論認識已經比較成熟,但是我們國家目前還缺乏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制度保障。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有體制上的改進,通過有效的制度,使得政府管理科學透明,協調和高效地運作,以確保政府的服務更及時、更有效、更符合公民的要求。構建服務型政府需要創新我國的相關制度,使得政府的管理真正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度創新就是要突破原本的官本位、官僚制政府,促使政府朝著民主的、透明的,以公眾為中心的方向發展。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至今已經進行了六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如:完善干部任免制度、清理行政審批項目等。但是成果仍然不太令人滿意,其原因就是我們的政府管理制度方面不能夠滿足服務性政府建設的要求,以及我國的制度創新面臨著巨大的阻力。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電子政府建設為例,2011年11月14日溫家寶在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電話會議中說,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面臨著巨大的阻力,制度調整,權力調整這一系列的調整與許多公務員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每個人都不愿意放開手中的權力,這就嚴重阻礙制度改革的力度和步伐。另一方面,服務型政府要求建設成一個透明的、回應力快的電子政府。但是我們國家的電子政府建設進程緩慢,雖然幾乎所有的縣級以上的政府都建設了政府門戶網站,但是政府在網上提供的及時服務很少。
三、構建服務型政府的措施
(一)消除發展經濟的負面效應
所謂的服務型政府不僅僅需要服務于經濟的發展以滿足我國公民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而且服務型政府更是需要消除發展經濟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這里所指的負面效應主要指:有些商家和個人喪失信用、違反法律禁令、違背職業道德、制造假冒偽劣產品、有些人拜金主義嚴重等,這些負面效應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不利于整個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面發展經濟可能導致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負面效應。今年2月份以來北京、山東、河南等地持續發生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這種惡劣天氣給廣大的本地公民帶來嚴重危害,其導致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年來發展經濟而排放的大量煙霧。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理應消除上面提到的負面因素,政府為了消除發展經濟所導致的環境破壞可以通過立法措施頒布新的具體的“環境保護法”、“污染防治法”等;鑒于發展經濟所導致的一些人為了逐利而帶來的負面效應,政府一方面要培養公民合法合理地追求利益的意識,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過行政措施對惡意追求利益的市場人員給予行政處罰,如短暫性取消其營業許可證、給予罰款等。
(二)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
服務型政府追求的是政府和社會“合作治理”的模式。只有在這種各個社會主體協調合作的運行環境中,公共管理目標才會最大化,公共服務才會更完善。從整個社會來看,多種經濟制度的共存、社會環境的開放、全球化的加速,各種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公益性機構快速成長[4]。不斷發展的社會組織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管理的重要參與者,并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傳統的“全能政府”這種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模式,實現政府與社會協調承擔社會治理的關系模式,需要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政府首先應建立有助于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的良好環境;其次由于社會組織在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政府要大力扶持社會組織的發展,為社會組織發展提供動力,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另一方面從社會組織角度看:第一,社會組織要不斷增強自身能力,使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承擔起與政府協商治理的角色。第二,社會組織要發揮橋梁作用,社會組織要發揮自身優勢向政府反映社會公眾需求,并及時把政府的意圖反饋給社會公眾以增加互信。
(三)政府制度創新
1.公民參與制度創新
公民參與是服務型政府有效運作的內在要求,是以人為本的服務型政府的價值取向。公民的政治參與,主要是公民通過各種方式影響政府決策的行為和活動。問題是完整的公民參與途徑在中國的政治生活還沒有建立完善。就目前的中國社會而言,人民群眾擁有較強的參與政治、治理社會的意識。但是中國的現狀尚不能在制度上真正地讓有參與意識的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管理之中。所以,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進行制度創新,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途徑,實現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完善公民參與政策法規,建立與服務型政府相適應的公民參與制度,探索公民有效參與的制度,從制度上為公民參與渠道的拓寬提供保障。
2.電子政務制度創新
電子政務系統是建設服務型政府一個重要手段。電子政務的建設可使得政府成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全天候”政府[5]。因此,應做到電子政務系統與服務型政府的同步建設,使電子政務系統為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技術上的支持。我國電子政務系統不斷發展,但是從整體來看,仍然處于初始階段,存在著信息共享低,政府建設模式化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然要進行制度改革,合理的電子政務制度才能支持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首先,完善電子政務建設的政策法規,以保障電子政務發展的穩定;其次,及時做好電子政務運行狀況的績效評估,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制度評估體系,以便為構建好電子政務提供及時的信息。
參考文獻:
[1]王志文.毛澤東公仆思想與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D].湖南:湘潭大學,2008.
[2]吳玉宗.當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必須突破的三大瓶頸[J].寧波大學學報,2010,32(3).
[3]陳曉濟.從“沖突典范”到“合作典范”——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公共合作行政模式構建[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7,6(7).
[4]鄭曉均.論我國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與發展方向[J].湖南社會科學,2011,37(2).
[5]張林.我國政府政務信息安全防范體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