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時期的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是伴隨著土地改革開展的。在土地改革中,經過“反奸清算”、減租減息、耕者有其田、糾偏整黨等運動,農民在政治上逐步成熟起來,政權形式也由參議會制過渡到農民代表會議制,選舉鄉(村)政府,管理解放區的農村事務。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農村基層政權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004-02
解放區民主政權的建設,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抗戰勝利到1946年7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各根據地政權仍然采用參議會的組織形式,政權性質也與抗日戰爭時期基本相同。第二階段是從1946年7月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階段,形成了代表會議制。整個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除了一部分開明紳士之外,都是專政的對象。
一、土地改革與解放區鄉村政權的建立
解放區的土改幾乎是在慶祝抗戰勝利的凱歌聲中就開始了,一經發動,很快就形成燎原之勢。事實上,對于根據地農村基層政權來說,中國共產黨已經牢牢掌握了領導權。一方面在農村政權建設中,防止地主豪紳進入政權機關,一方面又規定村公所中負責民兵、治安工作的干部由上級直接任命,在村政會議中有表決權。此外,中國共產黨還在農村建立了農會、婦救會、青救會等一系列群眾組織,黨的一些方針政策可以通過群眾團體下達執行。
在土改的頭兩年,解放區的鄉村權力結構是一個是過渡性的結構。在土地改革中,農村基層權力結構一般是由土改工作隊、貧農團和民兵三者構成的,其中工作隊起著關鍵作用。在工作隊的引導之下,吸收組織貧農組成貧農團,并以此為基礎選舉出新的政治骨干。在貧農團的基礎上,又吸收中農而形成農會,開展土地改革工作。
土改多是以“反奸清算”入手的。反奸就是將當過漢奸的人或者有類似劣跡的地主或者富人打倒,把他們的土地財產沒收,再分給貧苦農民。清算的情況則相對比較復雜,它既是在對漢奸和地主的罪行進行清算,又是對地主在減租減息過程中的一種財產的清算。這場運動在1945年冬到1946年春夏在各解放區形成高潮,其結果是農民分得了部分土地,獲得了經濟利益。比如,在蘇皖解放區的淮北,有30萬農民從漢奸和惡霸的手中奪回被侵占的土地7.6萬畝,得到減租糧3 000余石。在山東解放區的蒙陰縣,退回賠償土地約3.2萬畝,糧食47.6萬斤[1]。在這場斗爭中,新解放區改造村政權、老解放區的改選工作也在進行。貧苦農民在這些選舉中要求“自由選舉,選舉好人”,原基層干部很大一部分都進行了重選。貧農組、佃雇小組取代原有的鄉村干部成了運動的領導核心,負責改造原有農會組織的工作。
在反奸清算運動的基礎上,各地的新解放區還普遍深入地進行了減租減息運動。運動中,農民通過清算租息、清算負擔、清算霸占等方式,迫使地主出賣自己的土地給農民來清償負欠。1946年,中共中央起草了《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也就是著名的《五四指示》。這一《指示》明確宣布“批準農民已經獲得和正在獲得的土地”,“堅決擁護群眾從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退租退息等斗爭中,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2]《五四指示》肯定了基層農民群眾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退租等斗爭中已經使用的幾種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的方式。這一運動執行了鮮明的階級路線,各級機關要求地富出身的干部自愿獻地,支持農民的反封建要求。在鄉村政權中,有嚴格階級標準的農會實際上取代了由普選產生最高權力機關的代表會制。“五四指示”發布前,農會在清算和分地中就協同政府一起工作;其后,不僅擁有了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且在生產合作、群眾武裝和改造村政權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土地改革中,各地還結合冬學冬訓,進行了整頓黨組織和改造村政權的工作。一批土改積極分子進入了村政權。
1947年6月,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形勢的發展,要求解放區開展更加普遍深入的土地改革運動。1947年7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這次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宣布廢除一切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徹底地平分土地,它的意義不僅僅是通過土地改革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更重要的是,通過土地改革,徹底變革農村政治經濟的核心力量。根據中央的設想,這一過程分兩步完成:第一步,先由上而下整頓組織,調動地主、富農出身干部的工作,由農會、貧農團接管鄉村中的一切權力,保證土改順利進行;第二步,在平分土地后,由下而上地整頓、改造黨政機構和組織,逐步建立各種經常的民主制度。
1947年后,解放戰爭的形勢更加有利于奪取全國政權。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加強了對各項工作的領導,強調指出必須克服地方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要為政權建設正規化做好準備。此后,基層農村的整黨和土地改革的糾偏工作開始了。農村基層的整黨在區委和工作團的直接領導下進行。在整黨中,中央及時糾正了那些用貧農團取代或等同黨組織,以及建立農民政權的錯誤認識。多數農村都在整黨的基礎上,召開了區村農民代表會議,把它作為接替貧農團,逐步向正規化政權體制轉變的主要形式。
可以說,在土地改革中,以貧農團為核心的農民在政治上逐步成熟起來,不少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政治覺悟提高的前提下,農民代表會議的條件逐步成熟,通過農民代表會議,選舉鄉(村)政府,管理解放區的農村事務。
二、解放戰爭時期農村基層政權的性質和內容
抗日戰爭時期,“三三制”的建政原則使一切贊成抗日的人們包括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可以通過選舉的方式參加到抗日民主政權中來。解放戰爭開始后,解放區政權成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成為專政的對象。通過土地改革,農村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實行的“三三制”政權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了。在這種情況下,以農會和貧農團為基礎的人民代表會議制的人民政權便在解放區農村應運而生了。到解放戰爭基本結束的時候,各地解放區的民主政權已經從總體上基本完成了由參議會制到人民代表會議制的轉變。
在人民代表會議制中,鄉(村)、區人民代表會議為鄉(村)、區兩級正式的最高權力機關;鄉(村)、區人民代表由全體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并由鄉(村)、區政府委員會由同級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成立鄉(村)區兩級人民政府。毛澤東對此曾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反對封建制度的斗爭中,在貧農團和農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區村(鄉)兩級代表會議,是一項極寶貴的經驗,只有基于真正廣大群眾的意志建立起來的人民代表會議,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會議。這樣的人民代表議會一經建立,就應當成為當地的人民的權力機關,一切應有的權力必須歸于代表會議及其選出的政府委員會” [3]。
三、各大解放區的鄉級政權的設置及職能
隨著解放區的不斷擴大,中央決定將原先各自分立的解放區政權適當加以合并,建立大行政區的人民民主政權。在這些人民政權中,鄉村基層政權都進行了積極建設,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東北解放區的鄉級政權建設。東北解放區在區政府下設村。村政府即村行政委員會,由村人民代表會議選舉出村行政委員組成,一般7至11人。村行政委員任期1年,可以連選連任。村行政委員會的主要職權是執行上級政府交辦的任務以及村人民代表會議通過的決議案、公布村級公約和具體制度等。村行政委員會下設設財糧、生產、文教、民政、人民武裝、公安、調解等委員,具體管理本村內的各項事務。村行政委員會中設文書1人。為便于行政領導,村政府一般還可劃分若干屯民組織。這些屯民組織每組大概20至50戶,設組長1人,由組內人民代表互選產生。兩個組以上的自然屯,由屯內的人民代表互選出代表主任1人。一般而言,每半個月村政府召開村政會議1次,全體村行政委員參加,必要時也邀請各團體負責人出席[4]。
華北人民政府的鄉級政權的建設。1948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華北人民政府的基層政權為村(鄉)政權,由當地全體選民選舉組成。村(鄉)全體選民選舉出的人民代表會議,為村(鄉)政權機關,對上級政府及村(鄉)人民負責。其主要職權為:議決并執行上級政府交辦的重要事項;決議轄區內各項建設計劃及其他應興革的重要事項;議決財政計劃及預決算;議決村人民公約;選舉、監察、彈劾并罷免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員及其他行政人員等。村(鄉)人民代表會議一般選議長1人、副議長1至2人主持全會的工作,必要時可以加選駐會代表若干人組織常務委員會。村(鄉)人民代表會議選舉村(鄉)政府委員會,對上級政府及村(鄉)人民代表會議負責。村(鄉)政府委員會一般由主席、副主席及委員5至9人組織。在工作許可時,村(鄉)政府主席、副主席,可由議長、副議長兼任。各委員會在執行職務時受主席領導。村(鄉)政府委員會任期與其代表會議代表相同,都是1年。村(鄉)以下的自然村成為村的選舉區域,其代表在2人以上者,推代表主任1人。此外,村(鄉)政府還可以設立各種經常性的或臨時性的工作委員會,吸收農民中的積極分子參加[5]。
解放戰爭時期,由于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農村的階級關系改變了,農民成為農村社會的主人。這一時期鄉級政權建立的重點就是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民主建設工作,特別是改造、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會議制度,為加強與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創造了條件。農村基層政權的鞏固,對于發展與鞏固解放區的革命政權,組織和推動各項社會改革,恢復和發展生產,支援解放戰爭等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解放戰爭時期的鄉級政權建設,也為新中國的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奠定了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鄭志廷.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歷史作用新探[J].貴州社會科學,1998,(3):96.
[2]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77.
[3]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1023-1024.
[4]林代昭.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705-706.
[5]中央檔案館.共和國雛形——華北人民政府[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19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