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為各種新型銀行業務的興起提供了平臺,銀行業已經深入到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面對銀行消費者權利頻頻被侵犯,卻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對此現象進行規制。法律的宗旨是公平,因此法律應當對銀行業消費者這一弱勢群體傾斜保護。先對銀行業消費者相關概念進行介紹,然后論述銀行業消費者被侵犯的權利,最后提出建議。
關鍵詞:銀行業務;銀行消費者權利;侵犯;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127-02
一、銀行消費者相關概念介紹
(一)銀行消費者
銀行消費者是指非為生產經營目的,購買銀行金融商品和接受銀行金融服務的自然人,包括小額投資者在內、排除專業的投資機構、投資者。
銀行消費者屬于金融消費者的一種,與傳統消費者不同。隨著銀行職能的多樣化,銀行傳統的存貸職能業務在銀行總業務中的比例慢慢縮小,與此同時,消費信貸、電子銀行、交易結算、個人理財等業務逐漸放大比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3條第1款規定,根據服務產品的不同,可將銀行提供的與消費者相關的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務分為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三類。法律對銀行消費者加以保護源于其相對于銀行在資訊、交涉、締約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金融活動注重效率、關注成本與收益的合理關系,如果消費者在經濟實力、專業水平、交易經驗等各方面已經具備了與銀行相當的能力,而法律仍然給予其傾斜保護,此時這種保護不僅對于此類消費者而言顯得畫蛇添足,也是對法律資源的不必要浪費。基于銀行消費者的特殊性、凸顯對于弱勢方合法權益的保護,銀行消費者這一新型措辭日漸被公眾認同,這一名詞也頻頻出現在官方發言中。
在現實生活中,比如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消費者,其本身就有消費性和投資性兩面,每位消費者都是潛在的投資者。在銀行理財服務的法律關系中,消費者支付對價以獲得銀行提供的理財服務,這交易行為的客體是銀行服務行為,而非其交易可能給相對人帶來的利益,這與其他消費行為無異。
(二)銀行消費者與傳統消費者的區別
之所以要在“消費者”之前加“銀行”二字,是由于銀行消費者在概念上與消費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學界一般認為,消費者是指為滿足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自然人。構成消費者的三個基本要素是:自然人或家庭、為滿足生活需要、購買和使用商品和服務。而若將銀行消費者的消費目的限定在“為滿足生活需要”這一范圍內,對于銀行消費者的保護似乎略顯過窄,也并不科學。學界往往會爭執這類消費者到底是屬于“消費者”還是“投資者”,例如現今非常流行的“個人理財”等業務由于其具有投資特征,這類消費者往往因其不具有“為滿足生活需要”的特征,而被排除在“消費者”保護范圍之外。但是這類消費者的專業知識結構、信息來源、綜合實力等方面與其對手方——銀行差距過大,再者投資者與消費者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界限,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消費者,其本身就有消費性和投資性兩面,每位消費者也都是潛在的投資者。法律卻未對其進行特別保護,顯然是不能體現法律的公平性的,因此不能用“投資者”對其定位。此時,銀行消費者的新型概念就呼之欲出了。
(三)銀行消費者與銀行客戶的區別
客戶作為與銀行進行交易的單個交易關系當事人的稱呼,應指具體法律關系中的交易對象,包括所有與銀行締結合同的交易對象,此時雙方的關系主要由合同法進行調整。銀行的消費者只限于為個人、家庭成員或家務目的而購買銀行商品或接受服務的自然人,即不包括機構投資者,而客戶的范圍則更寬廣,包括一切在銀行開立賬戶的人。
銀行消費者概念的提出是對“消費者”保護的完善,不僅包括現階段與銀行有業務關系的銀行客戶,還包括曾經、甚至未來的銀行客戶。銀行消費者保護將保護范圍延伸至銀行與客戶關系結束之后,即雖然客戶因業務結束而離開銀行,但其個人信息以及業務關系中的各種信息仍受保護。由于銀行業務的展業性,客戶的多寡直接影響銀行業務開展,若對于曾與銀行發生過業務往來、合同已經履行終究的客戶不予以特殊保護,將有可能造成銀行潛在客戶的流失。因此,使用“銀行消費者”這個概念時所涵蓋的主體相對廣泛。
二、銀行消費者保護現狀簡述
(一)銀行消費者的權利頻受侵犯
信息不對稱使得處于信息劣勢的消費者知情權受侵犯相當嚴重。隨著銀行的業務職能的增多,各種銀保產品、銀證產品的推出,侵害消費者知情權的例子層出不窮,時下一些“包賺不賠、零風險、高收益”等字眼常常出現在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的宣傳單上,漠視法律要求的“風險提示”義務。前文提到過銀行提供的許多格式合同已經明顯侵犯了銀行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另外銀行卡許多名目的收費,將一些原本屬于銀行應盡的義務轉予消費者,讓銀行消費者另外斥資購買。
筆者做過一個小范圍的調查,30名法學專業研究生(平均年齡24周歲)居然只有兩位清楚自己日均余額小于一定數額的銀行卡每個季度將被扣除小額賬戶管理費,有的同學將小額賬戶管理費與銀行卡年費混淆。這樣一個在銀行看來本是常識性的問題,眾多銀行消費者卻處于不知情的狀態。可見我國金融消費者知識教育的緊迫性。
(二)銀行消費者方面立法與監管層面的缺失
1.立法方面的缺失。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保護銀行消費者的法律,甚至“金融消費者”的概念也還沒有被納入法律的范圍。現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只對一般消費者的權益進行了保護,沒有考慮金融行業的特殊性。而《商業銀行法》更注重對銀行的設立、組織機構進行規范,對與消費者保護相關的業務規范少有涉及,且此類規范也多屬于原則性規定,缺乏操作性。
2.監管層面。在《銀行業監管法》中,并沒有賦予銀監會保護銀行消費者的職責。對于銀行侵犯消費者的權利的行為,銀監會也沒有處罰的權力,也很少進行管理。銀監會頒布的監管措施偏重于對金融機構的法人監管,其頒布的大多數監管規則大多是為了促進銀行穩健經營、提升銀行資產,很少有涉及消費者保護方面。
三、我國銀行消費者保護體系構建
(一)完善銀行業消費者保護立法
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保護的對象是“以生活為目的”進行消費的消費者,并未考慮到金融行業的特殊性,《消法》的保護不盡全面。而如果適用《合同法》對銀行消費者進行保護,銀行消費者在交易中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交涉能力處于弱勢的情況將得不到法律的傾斜保護,也是有違法律的公平原則的。
筆者認為修改《消法》不太實際,而若制定行政法規的立法程序相對簡便,便于結合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遇到的銀行消費者保護實際問題,做出針對性的規定。從而既考慮到銀行消費者這一弱勢群體的特殊性,同時也能盡快填補銀行消費者保護領域的立法空白,為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出臺保護銀行消費者的相關規。另外,將適合性義務引入,雖然適合性義務在法學概念上仍是空白,但是在我國金融保險業已經都有相關的規定。是指金融機構如證券、商業銀行向客戶推介投資產品時,應了解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認知能力和承受能力,評估客戶的財務狀況,提供合適的投資產品由客戶自主選擇。
另外,應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如針對泄露消費者信息這一違法行為制定《個人信息保密法》和《征信法》,明確個人信息特別是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范圍,加大對違法使用個人信息的懲罰力度,禁止個人金融信息被用于法律規定以外的其他目的。
(二)發揮銀行業協會職責
雖然我國銀行業協會出臺了《中國銀行業自律公約》,但公約的目標在于保證我國銀行業依法合規經營,維護銀行業合理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共同抵制行業內不正當競爭行為,促進銀行業健康運行,對銀行消費者保護的內容卻沒有提及。
因此,筆者認為,銀行業協會應當制定一部《銀行業消費者權利保護指南》,將銀行業消費者權利保護的問題一一呈現,規定銀行業務雙方的權利義務,并配套設置爭議糾紛解決機制及其權利行使方式。在銀行業協會的機構設置方面,設立一個專門的銀行消費者爭議糾紛解決部門,作為非官方非訴的爭議解決身份存在。為該部門設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糾紛申訴途徑。
(三)加強銀監會的監管
銀監會作為政府管理商業銀行的專門機構,其有權也有義務對商業銀行消費者的權利進行保護,對商業銀行違法違規的行為進行處罰。在《銀行業監管法》中加重對銀行消費者權利的保護,對侵犯消費者權利的商業銀行進行行業懲罰,讓商業銀行明確自身對于消費者的義務和社會責任;對現階段經常出現問題的銀行理財、信用卡管理等問題管理,設立一個有權的專業的臨時問題處理委員會,或者在現機構中設立部門對相關問題專門進行處理;對于類似格式合同轉嫁銀行職責的行為,銀監會可以將格式合同制定權利收回,制定好合同之后公布在銀監會等官方網站上以便廣泛汲取消費者的意見,真正做到公平、合理;落實商業銀行關于信息披露方面的責任,披露的信息要有重點、通俗易懂,業務介紹要詳細全面,最好能采取漫畫的形式,以便消費者真正理解。
(四)組建銀行消費者保護協會
銀行消費者保護協會是一個以銀行消費者為主體的自發性組織,其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彌補銀行消費者在與銀行業務來往中處于弱勢的缺陷。筆者認為,協會應當經常組織面對社會大眾的金融知識普及的教育、建立一個金融信息共享平臺、設立專業的金融服務咨詢委員會。面對銀行消費者權利被侵犯的情況,協會可以利用其自身優勢組織有同樣遭遇的消費者進行集體訴訟。
參考文獻:
[1]張橋云.論銀行消費者權利與保護——美國的做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西南金融,2003,(2):50.
[2]郭丹.金融服務法研究一金融消費者保護視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7
[3]強曉紅.對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之探析[J].中國商界,2008,(12):120-121.
[4]梁森.銀行消費者權益法律問題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9.
[5]余克文.論銀行的保密義務[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
[6]張俊浩.民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0:730.
[7]馬俊.我國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探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