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識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理論或者真理是實踐的向導。榜樣教育的理論淵源引領榜樣教育的實踐活動,從馬克思關于榜樣教育的理論、榜樣教育對需求層次理論的借鑒、榜樣教育對社會學習理論的借鑒三個方面對榜樣教育的理論淵源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榜樣教育;理論;淵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389-02
榜樣教育是一個內化與外化的過程,只有做好將有價值的社會意識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個體意識的內化過程和將受教育者的內在思維轉化為外顯的實踐行動外化過程,才能做好榜樣教育。內化和外化都是教育者的心理活動過程和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所以如果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理論是對榜樣教育的理論指導,那么心理學和社會學中的相關理論就是榜樣教育吸收借鑒的營養精華。提高榜樣教育的實效性不僅需要有正確、穩定的理論為指導,還需要不斷汲取不同學科的相關理論來豐富和完善榜樣教育的體系。
一、馬克思關于榜樣教育的理論
(一)人的社會歷史性
馬克思關于人的社會歷史性的理論,是榜樣教育的前提。現實的人是處于一定具體的、現實的社會關系之中,受現實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制約的人,因此,它反映了人的本質的現實性和差異性,人的現實本質的差異又決定了人的多樣性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多層次性[1]。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人們表現出的特征是不同的;與此同時,在相同的歷史背景下,由于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位置的不同,人們被分為不同的階級或階層,這就出現了人的差異性和道德水平的多層次性。馬克思認為人的差異樣性和道德水平的多層次性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馬克思關于人的差異性的論述為榜樣教育奠定了基礎,說明了為什么會存在榜樣以及榜樣教育。
(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理論,是榜樣教育的核心。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必然會受到人所處的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環境的影響。
馬克思認為,與先進的社會精英相比,人民群眾的能力沒有他們高,知識水平沒有他們高,道德意識沒有他們高,自我覺悟沒有他們高,但是人民群眾可以通過向先進社會精英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縮小差距。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述為榜樣教育奠定了基礎,說明了縮小人們思想道德水平差異的途徑是什么。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理論是榜樣教育的最終目的。自由發展是從主動性上談人的發展,是指人們自覺自愿地發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全面發展是從廣泛性上談人的發展,它是與片面性發展相對而言的,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協調發展[2]。
從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人們的發展狀態存在不自由、不全面的發展。即人們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天賦而自覺自愿地挖掘自己的不同能力。或許是外界的影響迫使人們做出這樣的選擇。雖然這樣可以使人們的某種才能得到一定的發揮,卻因為不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而失去內在動力。這也強調了榜樣教育在選取榜樣開發學習者能力的時候一定要有針對性,注重學習者的主體性,為榜樣教育提供內在動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樣榜樣教育就可以借助榜樣的力量挖掘和培養人的不同能力,逐步從主動性和廣泛性上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理論為榜樣教育奠定了基礎,說明了榜樣教育的價值。
二、榜樣教育對需求層次理論的借鑒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心理學中關于動機的經典理論之一。動機理論的研究內容主要是人們行為的動力。需要是個體行為的積極性源泉,是個體行為的內部必要條件,在進行大學榜樣教育的過程中從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是教育者踐行榜樣的動力。榜樣教育的研究對象是人,研究主體是人,所以如何在榜樣教育中調動人的積極性,開啟人的自覺性,激發人的再創性,掌握人們行為的動力,改善現有榜樣教育的實效性,是榜樣教育研究中的熱點也是難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某一角度闡釋了人行為的動機,無疑對解決榜樣教育中的動機問題有借鑒價值。
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的,主要內容是將人類各式各樣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呈階梯狀,從低到高排列,依次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在人的不斷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總是在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以后才開始關注高層次的需求,直到實現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在榜樣教育過程中,需求層次理論有以下幾點借鑒之處:
(一)根據受教育者的具體需求層次選樹榜樣
由于受教育者的個人經歷、教育經歷、家庭背景、個人所處的環境不相同,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就馬斯洛所言的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是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的目標不一樣,個人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也不一樣,甚至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下設立的同一時期的目標也是不同的。所以榜樣教育的教育者要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背景、不同階段、不同環境的不同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受教育者當時感興趣的榜樣進行教育,才能使榜樣的精神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才能為外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如若相反,榜樣教育則會夭折于起步的搖籃之中。
(二)需求層次越高,激勵時間越久,激勵效果越好
需求層次的提高說明受教育者本身的綜合素質已經提升,在綜合素質提高的前提之下,越高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受教育者的成就感就會越濃重,高層次需求的激勵效果也會越好。在受教育者相對低級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后,教育者要在尊重受教育者低級需求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和開發受教育者更高層次的需求。處于大學階段的受教育者由于可塑性非常強,在此階段若能給予大學生高層次需求的正確引導,對大學生個人而言是終身受益的。教育者要根據受教育者的自身條件,讓受教育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從而不斷了解自己的高級需要。例如在榜樣教育的過程中,在滿足大學生歸屬需要基礎上,積極引導大學生發展自己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滿足大學生現階段的自我實現的基礎上,設定下一階段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目標。
(三)拒絕高大全,榜樣選樹人性化
馬克思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3]從人性的角度來看,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因此我們要顛覆傳統榜樣教育中存在的片面強調無私奉獻、不畏犧牲,把追求個人利益和踐行道德對立起來的弊端。在進行榜樣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自私和無私都有健康和不健康的一面,不一定自私就是不健康的,無私就是健康的。相反,自私有時更符合人性,是健康的,無私反而背離了人的本意,是不健康的。例如我們熟知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主人公在暴風雪天氣的草原上為了保護生產隊的羊群,不幸犧牲,成為了后人傳唱的榜樣。用年輕的生命保護了生產隊的羊群,這種精神是偉大的,但是與年輕生命的價值相比,兩只羊的價值顯得明顯單薄。除此之外,雷鋒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雷鋒做好事不留名,但是雷鋒也是當時走在時代前端的年輕人,所以才有了在經濟并不發達的年代留下了寶貴的照片資料。在那個年代雷鋒戴手表,騎摩托,是一個年輕人正常的追求和需求,我們在宣揚雷鋒精神的時候沒有必要把這些過濾掉。保持雷鋒多面的精神面貌,反而更容易拉近英雄人物和普通受教育者的距離,讓受教育者切身體會到我的自私和想法英雄人物也有。21世紀的今天,在這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我們在進行榜樣教育的時候,要注重利益原則,尊重合理的個人需要,創造條件滿足合理的個人需要,以此來激發人們自覺踐行榜樣精神的動力。
三、榜樣教育對社會學習理論的借鑒
(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含義
社會學習理論又稱觀察學習理論,代表人物為美國行為主義學家阿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班杜拉認為社會學習是個體通過與環境中的其他個體或群體(如榜樣)間的相互作用來獲得各種行為,也就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來學習。是探討個人的認知、環境與行為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其中個體、環境和行為是相互影響的,但誰也不是行為改變的決定因素。
從上述社會學習理論的含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觀察學習是人們在觀察他人的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的過程中學習,是一種間接經驗的學習。觀察學習產生的行為,既有有益于社會的行為,也有危害社會的行為。如何有效利用觀察學習理論倡導有益于社會的行為,降低危害社會的行為是當今學者提高榜樣教育時效性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社會學習理論的具體環節
社會學習理論分為四個環節,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復制過程——動機過程。
注意過程中,學習者注意和知覺榜樣情景的各個方面,在此階段榜樣和學習者的特征決定了觀察學習的程度[4]。結合大學生榜樣教育,這個過程是說什么樣的榜樣更容易引起大學生的注意。通常情況下,比較簡單、容易模仿,和大學生有相似性的年齡、背景、經歷、興趣愛好等的榜樣或比較熱門、權威的榜樣更容易引起大學生的注意。
保持過程是學習者記住他們從榜樣情景中了解的行為[4]148。這個過程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保持效果,大學生不僅要把注意到榜樣的行為也包括榜樣的信息通過合適自己的方式保存到自己的腦海里;二是保持時間,如果對榜樣只是一時興起效仿,而沒有沉淀為大學生自己的個人品德素質,這樣的榜樣效仿意義不大,保持時間越長,榜樣的力量越無窮。
復制過程,也叫動作再現過程,學習者復制從榜樣情境中所觀察到的行為[4]148。這個過程中大學生在把榜樣信息轉化為個體行為的同時或之后,結合自我反省、信息反饋,不斷精練自己榜樣效仿的行為。
動機過程,學習者因表現所觀察到的行為而受到激勵[4]148。大學生不會效仿所有的榜樣,這就需要通過強化手段來激勵大學生有價值的行為,這一過程又叫作強化過程。有直接強化(又叫外部強化)、替代性強化(因榜樣受到強化而受到強化)、自我強化(因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標準而自我獎勵受到強化)三種形式。簡單而言就是榜樣精神受到外界社會環境的激勵進而激勵大學生的行為。
從某個角度而言,社會學習理論的提出體現了榜樣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為榜樣教育也是學習者對榜樣的觀察學習過程。社會學習理論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了怎么學習榜樣,學習什么樣的榜樣,在充實了榜樣教育的理論基礎的同時也提高了榜樣教育的理論深度。
參考文獻:
[1]楊婷.榜樣教育的馬克思主義人學透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1):239.
[2]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9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2.
[4]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