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精神是人創造力的源泉和動力,也是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培育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設置針對性課程,加強教師課堂教學方法培訓,建立合理的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機制,都是培育大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對于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課堂教學;創新精神;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280-02
在大學生整體就業形勢不佳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的競爭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個體之間綜合素質的競爭。對于承擔人才培養重任的高校來說,如何進一步更新教育價值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包括課堂教學在內的各種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命題。培育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建立合理的綜合評價體系和各部門的合作聯動機制勢必能有效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化程度。
所謂創新精神,是指一個人對于創造性的活動所具備的比較穩定和積極的心理傾向,是創造力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應該說,高等院校所培養的高素質人才的基本標志就是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應是各類高校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核。高等院校的教學與管理始終圍繞其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而人才培養是通過推動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為核心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提高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探索、勇于創新應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和方向。
一、強化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核心,也是培育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在傳統教育觀念中,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中心,教師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教學模式為滿堂灌、注入式,進行以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忽視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注重學生的個性,容易導致學生死板、機械式學習。因此,急需改革舊有的教學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基礎,是創新思維的動力,可以促使人們從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到解決問題,直至新的發現和實踐即創新,而問題意識可以培養和激發。目前在教學中,老師一般會講授到下課,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提問的時間不多;即使留有時間,通常學生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抑或不能、不善于提出問題,這樣相應的思考和交流就很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精心設置問題環境,或以幾個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加強師生互動,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同時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消除學生在學習中、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和焦慮感;更要適時提出難易適當、真正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避免頻繁設問或在短時間內提出很多問題,影響學生思考的做法。
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讓部分學生參與到教學的設計、組織和實施中來,將部分內容可交由學生來自行組織講解、提問與點評,也可以將一些內容設計為辯論、分析為主的實踐教學,加大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性。通過參與教學,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利用課內外的教學資源進行思考與研究,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創新思維方式,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運用。
二、設置針對性課程,強化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培育的具體指導
學生在校期間的培養目標具有階段性、連續性的特點,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目標和任務。從應試教育中成長的學生剛一進入大學,對于如何開展學習和創新會無所適從,如果缺乏具體的指導和幫助,會有學生因此不主動學習,放棄對知識的進一步探索,依然只是應付校內的各類考試。因此,在入學之后,應當設置適當的課程引導和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規范課程管理,甚至納入學分管理。目前各高校基本以新生講座、專業介紹等方式完成,缺乏規范科學的課程指導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和進行創新性的思考。具體來說,通過具體的課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思維技巧和方法,了解創新思維的一般規律,培養其廣泛的學習興趣。另外,加強對不同年級學生學習指導的研究,建立類似專業導師和年級教學助理等隊伍,能較好地根據學生專業、年級的特點進行學習方法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動態管理。在低年級時,主要灌輸扎實基礎的思想,學會自主讀書、積極思考;到高年級后,通過專業課堂教學和實踐,進行專業領域的探索和研究,直至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與具體的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帶領學生進課題、進實驗室、進團隊,進行思考和創新。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大學生學會積累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到研究創新的轉折。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不能一味追求學生的創新,考核學生科研比賽的成果,而應以學生打好基礎,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為主。
三、加強教師課堂教學方法培訓,提升實踐教學效果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處于主體的地位,對于課堂教學效果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主動加強教學方法研究與探討的同時,應接受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培訓,不斷優化課程體系與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環節,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時,要根據不同層次、類別、專業人才培養的差異化、個性化和特色化的具體標準,對學科專業結構、課程內容、教材及教法進行不斷調整,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尤其對高年級學生而言,應盡量少而精,進行重難點的深入教學,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和創新。在課堂討論分組、課程考試考核等方面,努力使更多學生的個性和特長能得到充分發揮,特別是要加強實踐教學課堂的有效性研究。實踐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檢驗和反饋,也是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訓練的重要途徑,一般多在高年級學生中展開。實踐教學的項目、種類、開設時間和環節,以及實踐教學的考核方式等都應根據專業、課程和年級進行設計,使更多的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教學的環節中來,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教學環節進一步思考相關的理論問題。積極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作為對理論教學的提升和補充,也是學生進行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重視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在項目實施前后注意與學生溝通、進行適當的總結與提升,將實踐教學變成學生真正進行思考和創新的活動。教學管理主體也應加大對實踐環節的管理與控制,合理地評價與考核教學中的實踐環節。
四、建立合理的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機制
各高等院校對學生都有各自富于特色的一套評價機制,一般都是考察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識結構形成、學術探究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情況。這些評價標準基本上以考試成績為基礎建立起來,對于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和不同個性的學生幾乎采取同樣的標準來衡量,具有“一刀切”的特點,這對于引導學生積極創新、發揮特色專長變得艱難。同時在實踐中,行政管理部門與教學部門、學術研究人員的教學質量觀,對培養目標的具體實施的理解不一致,有時候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因所負責的管理與教育的職能有差異,亦無法根據學生身心變化、知識創新規律、社會形勢和國家發展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因此,積極進行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的頂層設計,實施教師創新平臺的各類項目,建立以知識傳承與創新為目的的管理體系尤為必要。在學校的層面上,明確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培養的主體及綜合評價機制,協調學生培養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尤其是加大對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課題研究、專業比賽中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關注,實施過程的量化評價,避免以最終成績來考核評價的方式,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在教師層面上,應更注重對學生的動態管理和過程管理,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全過程考核,通過對學生各類創新活動過程的考察和監控,實現規范合理的評價,同時也應賦予教師在評定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上更大的自主權,最終實現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當然,任何創新都不是簡單完成或一蹴而就的,創新在人的整個思維活動中處于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難完成的,需要大量的基礎知識與實踐經驗,甚至是超常的膽識與勇氣。在課堂教學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幫助學生形成較好的知識結構,鼓勵學生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才能,加大信息儲量,才能將各種能力綜合體現為創新性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顏隆忠.關于大學生創新思維素質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04,(6).
[2]張紅保.淺議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培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6,(24).
[3]胡煉.審美教育與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J].科技創業,2008,(4).
[4]劉智運.必須重視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J].教學研究,2010,(1).
[5]劉衛平.論大學生創新思維教育的本質特征及內容[J].教育與現代化,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