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和第十二屆兩會都提出了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建設文化、提升道德的工作方向,這充分表明了執政黨和政府關注民生、關心社會穩定和民眾幸福感的務實態度。援引中國古代哲學經典《道德經》的部分思想,圍繞這些工作方向,對執政黨和政府的施政措施提出了相應的操作建議。
關鍵詞:道德經;文化建設;無為而治;治理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019-02
隨著十八大和第十二屆兩會的先后召開,新一屆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逐步就位,新的領導集體以親和、低調的工作作風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懲治腐敗、推進改革等承諾贏得了民眾的矚目,加深了社會各界的期待。實現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穩定、民族復興強盛是每一個國人的夢想,也是千百年來炎黃子孫所謂的“大同”的社會目標。應當看到,國人的生活水平在短短幾十年中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與經濟發展相伴而生的諸多問題也在困擾和考驗著執政團體,前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曾指出,發展不平衡、社會矛盾增多、生態環境惡化、民生保障不足、腐敗現象多發等是執政黨面臨的主要問題。
誠然,許多此類問題中國歷朝歷代都曾面對過,而非當代中國所獨有的,歷史經驗表明,要化解矛盾、消除隱患、贏得贊譽、獲得支持,只靠過人的勇氣和逢漏即補的措施是不夠的,必須從改善基本面,即營造更健康的發展土壤入手。如何實現這一點,中國千年典籍《道德經》已經給出全面的詮釋,在此擷取一二供商榷。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充分認識了解當前的問題和環境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只有知人知己,才能處于明智有利的位置,表現在治理上,就是要對民生、社會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對政黨自身有清醒的自我了解。
首先,作為統治者,應敞開胸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了解真實的現狀。當今社會,信息工具日益發達,微薄、論壇、短信等傳媒工具日益發達,對政府決策的評價,特別是對一些特殊事件的議論傳播速度很快,靠限制、提防等方法不僅無法阻擋其傳播,反而容易引起民眾的不信任和抵觸情緒,千百年的歷史經驗表明,堵不如疏,政府部門應審時度勢,創造與民眾交流的寬松機制,適當地引導和接納對緩解社會緊張情緒和密切政府與民眾關系是有益無害的。
其次,應正確對待和處理目前存在的問題。一些基層部門,為保護烏紗帽,滿足部門私利,掩蓋存在的問題,千方百計粉飾問題,壓制信訪,在很大程度上抹黑了執政黨的形象。因此,執政黨不僅要聽取問題,更要處理和解決問題,保證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和全局的整體利益,特別是應逐步滿足民眾懲治腐敗、關注民生、改善環境的要求,而不應該層層推諉,上下級之間充當不良政績的保護傘。
而對于面臨的問題和獲得的意見,執政黨還應該分析、歸納,作為借鑒發現自身隊伍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就是要求基層干部不僅不能回避問題,更要主動尋找和發現問題,充分認清當前的治理環境。
二、“愛國治民,能無為乎?”——放下包袱,專注重點
《道德經第十章》“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告訴我們,統治者在治理上要順應規律,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社會的潛在力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政令、機構經歷了由無到有,由簡到繁的過程,其間雖歷經政企分開、計劃轉市場以及多次機構改革,但部分領域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現象仍存在,并且政令僵化、交叉管理、職責不清的問題也多有發生,新一輪的機構改革體現了領導層簡化機構的決心,但要達到“無為”的境界仍然任重道遠。
“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譬如禾苗生長,施肥除草,是可為之事,但拔苗助長,是不應為之事。在老子看來,高明的當政者應遵從自然之道,使百姓和下屬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而不要用過多的條規框架來進行強制性約束,否則會適得其反。我國的地方政府,在教育、醫療、建設、企業運營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有些地方出于政績和其他需要,進行拔苗助長式的管理或設置阻礙,違背了民眾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放縱導致環境污染的企業經營,保護高耗能項目,追求大投資,造成產能過剩,頻頻引發貿易戰,違背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管得過多過細的弊端還有很多,比如好事齊抓共管,壞事無人過問,遇到棘手的問題互相推諉,使民眾求助無門;還有造成權力尋租和腐敗盛行,官員手中的權力受到追捧,權力成為待價而沽的商品和腐敗的根源。
要使政府部門有所為有所不為,首先要理清哪些事應為,哪些事不應為。作為百姓依賴、信任的政府,應把服務大眾、塑造公平和諧的生活環境作為核心的問題來抓,為此,應形成自上而下的大局觀,著力推進公共事業建設,合理調配稅收改善民生,維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弘揚友愛和諧的社會文化,創造公平合理的投融資環境,摒棄GDP崇拜、面子工程、烏紗帽工程、真正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原則。
三、“行不言之教”——如何獲得更牢固的統治地位
《道德經第二章》云:“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告訴我們身教之效果遠勝于言傳。民間形象的說法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等。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黨員的形象都是積極、先進、先人后己的,但近年來,由于部分黨員干部腐化蛻變,違背章程,使民眾對黨表現出不信任態度,甚至出現抵觸和挖苦情緒。特別是一些黨員干部,以清廉、實干為粉飾,大行貪腐、享樂之實,嚴重損害了黨的整體形象。
要想重塑新時期執政黨的影響力,鞏固執政黨的統治地位,就要從意識和制度上保證每一位黨員的以身作則的形象。首先,要放低姿態,《道德經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水以柔弱的姿態,擁有最強大的力量,這一點人所共知。事實證明,越是謙和、實干的干部,越會得到百姓由衷的擁戴,黨的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伊始就獲得如潮的好評,與其言則溫恭、行則簡從、食則粗礫的個人形象是分不開的,正所謂“以其終不自為其大,故能成其大”。第二,應讓黨員干部培養正確的名利觀,以正確的得失心態指導自己的言行。《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云:“名與利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很多干部貪戀一時的財富,卻不想以一己之身能消費幾何,更不去想是否有福消受這些財物,直到身陷囹圄或天涯兩隔才幡然醒悟,悔不當初。第三,應讓黨員干部養成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生活作風。盡管這些作風看似過時,但其不失為讓黨重新樹立形象的良方。《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是非自有公斷,人間處處平衡,舍掉的是奢華,收獲的則必定是堅實的擁戴。
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把握政策施展的節奏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告訴我們要遵循事物的發展節奏,如果不顧實際,盲目施為,必將影響事務的正常發展,甚至帶來與預期相反的結果。
要做到這一點,應考慮三個方面:一是方向選擇的慎重。地方政府的官員在擬訂發展方向,繪就藍圖時,一定要符合地區的環境、人文、資源,不應拍腦袋上項目,造成勞民傷財的后果。二是把握施政節奏。曾幾何時,大干快上、只爭朝夕成了衡量官員魄力和行動力的標志,我們往往為一座獻禮工程的倒坍而扼腕,殊不知,一些盲目快速的施政行動帶來的后果更嚴重,因此,作為一方的主管,官員應在重大政策推進時充分聽取民意。第三,保證政策的連續性。為官一任,施政一時,每個地方政府在一屆任期內都不免有未結束的項目,很多新班子上任后不接舊政、不理舊賬,另辟新天地,造成施政虎頭蛇尾,無法順利銜接。
習近平在當選國家主席后,引用道德經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來告訴政府官員,治國理政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更不能任意折騰,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做好。
五、“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創造氛圍,重塑道德
《道德經第三章》云:“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充分說明了宣傳和引導對提升民眾道德的作用。近年來,發生了一些標志性事件,導致民眾之間信任感驟降,老人倒了不敢扶、壞人作惡不敢管、為了金錢背信棄義不顧廉恥,人們常評說當今金錢至上,道德滑坡,甚至部分人道德淪喪,其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健康的主流思想力量不足。
今天的道德現狀,主要來自以下兩個因素,一是社會分配和保障不公,有道是“不患寡,患不均”,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自發展初期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理念使政府對公平有所忽視,社會分配和保障不公,特殊利益團體出現,導致百姓不滿情緒增長,也使民眾對物欲的渴求超過了任何以往。二是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塑造。一些媒體、影視、文學作品缺乏精神內涵,追求奢華獵奇,放大了社會陰暗面,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堤防、攀比、算計、嫉妒的思想,使道德逐漸滑坡,民眾迷失了幸福的本意。同樣,教育的缺失也使百姓忘卻了安康、和睦才是幸福之本,很多人片面追求物質,認為有錢了就幸福了,精神世界一片荒蕪。
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價值體系,提高道德素質,豐富文化生活,要實現這一點,除了需要官員積極施政,展現清廉、道德、文明的自身形象外,還需要在媒體和輿論引導上多下氣力,使民心不亂。
綜上,《道德經》雖歷經千年仍熠熠生輝,主要是因為其把握了世間的基本規律,可以作為執政黨施政、理政的參考。“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盡管其中有些話不失尖銳,但其本意卻是為執政黨的治理更加長治久安。“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相信隨著新一屆政府改革措施的推進,黨和政府會獲得越來越高的聲望,國強民富,民族復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