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全民健身的深入,社區體育的發展,體育產業的繁榮,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市場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教育部于2004年9月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中增加了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雖然當前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起步晚,面臨服務對象的廣泛性、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市場發展不成熟性等方面的問題,但是學生的實踐操作與管理能力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核心要素,是突出高職體育服務與管理的特色,是能夠與高等教育培養出的社會體育人才爭鋒對決的關鍵。高職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訓課程現狀調查,找出實訓課程存在的不足,旨在改善實訓課程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促進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訓課程;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315-02
前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全民健身的深入,社區體育的發展,體育產業的繁榮,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市場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教育部于2004年9月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中增加了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目前全國開設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僅有31所,但長三角區域內的江蘇省高職院校開設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院校就有5所。這說明在經濟發展快的區域內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有市場需求,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前景較好。雖然當前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起步晚,面臨服務對象的廣泛性、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市場發展不成熟性等方面的問題,但是學生的實踐操作與管理能力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核心要素,是突出高職體育服務與管理的特色,是能夠與高等教育培養出的社會體育人才爭鋒對決的關鍵。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與調查對象
研究對象為高職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訓課程的現狀,調查對象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體育系10級和11級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調查總人數為94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中國期刊網、中國知網,通過國際互聯網GOOGLE和百度搜索引擎搜集國內外有關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建設、實訓課程建設等方面的研究資料,搜集相關文獻8篇,并對文獻進行了分析整理,以了解當前相關研究的現狀。
2.問卷調查法。對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體育系10級和11級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4份,回收問卷94份,有效問卷88份,回收率為75.8%,有效率為93.6%。
3.訪談法。對于本論文涉及的專業實訓課程教學等方面問題,本人與實訓教師5名和2名體育系專業課程主任進行訪問和談話,收集對本論文相關問題的看法或建議,確保研究的可行性、科學性和嚴謹性。
二、研究結果
(一)實訓內涵
本論文的研究其中對于實踐和實訓的定義界定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在目前學校專業教育下對于實踐和實訓定義和范圍的界定存在模糊和混淆,導致了實訓途徑、方法選擇以及效果等方面限制了實訓課程的發展。
“實訓”一詞源自于IT業的管理實踐和技術實踐,即“實習(踐)”加“培訓”。實訓教學是有一定理論基礎的學生,在擁有多年實戰經驗的職業教練的指導下,通過模擬實際工作環境,教學過程理論結合實踐,強調學生的參與式學習,使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在專業技能、實踐經驗、工作方法、團隊合作等方面提高,最終達到企業的用人要求或獲得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的過程。
(二)高職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訓課程的現狀
1.人才培養目標的現狀。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體育系的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社會體育領域從事經營管理、咨詢策劃、康復保健、旅游拓展、健身指導等工作,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
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雖然是按照國家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表述比較籠統,范圍寬廣,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與突出性,體現不出地方高職院校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特色建設,體現不出體育市場需求的針對性,導致目前高職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產生“錯位感”。因此高職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缺乏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只有改善現狀,才能突破專業人才培養的瓶頸。
2.實訓內容的現狀。通過對學生認為體育專業課程教學環節最為重要的內容問卷調查顯示,選擇專業技術動作學習環節占50%,位居第一,而選擇實訓環節的僅占16%。這表明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觀念未從體育教育與訓練專業中的轉變為服務與管理的意識觀念,這不僅與學生自身有關,更多的反映出高職學校的實訓課程內容還未從動作技術教授向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轉變,實訓的內容設置具有缺乏職業針對性和實效性。
實訓課程只有在學生理論知識以及專業動作技術的掌握前提下根據市場需求以及辦學特色科學、統籌安排在相應的學期,以及每學期的學期中不同的階段,以達到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持續性。目前,我院實訓課程設置是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緊密聯系,更多的安排是健身服務與指導以及休閑與康復的實訓內容,而體育管理以及體育營銷與策劃方面的實訓內容則沒有安排。
3.實訓形式與方法的現狀。目前我系的專業實訓課程采用的實訓形式以集中實訓為主輔助其他不同形式的實訓形式,集中實訓的形式得到了調查者中42%學生的贊同和肯定,其次是分組輪換實訓形式更多的應用于三年級上學期的校外實訓基地,其中34%學生認為分組輪換實訓形式比較有效。
實訓形式與方法應具有多樣性與靈活性,且應根據實訓內容、實訓場地、實訓保障條件以及實訓師資隊伍靈活調整,達到實訓的效果和通過率。
4.實訓基地與實驗室現狀。體育系現建有校內外體育教學實訓基地8座,其中校內實訓基地3座與實訓室4個:身心素質拓展訓練基地、國防園軍事體育運動與教學實訓基地、校內體育俱樂部管理基地,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體能訓練實驗室、運動康復中心、推拿與保健實訓室、人體運動測量與訓練指導中心;校外實訓基地5座有:飛龍體育公園教學實訓基地、常州奧體中心教學實訓基地、英派斯教學實訓基地、金仕堡健身會所實訓基地、恐龍園生存技能(游泳與救生)實訓基地。雖然實訓基地我們成立或合作的單位較多,但是實訓基地合作的深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另外,目前與政府合作的基地成立以及與社區合作的基地建立我系處于零發展期,因此實訓基地的多元化建立、合作伙伴的多樣化,以及合作深度化是我系實訓基地與實驗室進一步改善和今后發展的關鍵。
5.實訓師資隊伍的現狀。目前我系現任體育教師27名,其中具有實訓師資力量的教師有5名,一方面這5名教師在健身行業中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在休閑康復、體育營銷、場館管理等方面的實訓師資稀少,另一方面若要健身行業中實訓教師隊伍的管理和能力的提升,應更注重校外實訓師資隊伍引進課堂教學,加強校內外交流和校外師資隊伍合作建設。
(三)改善專業實訓課程的現狀的對策
1.結合地方特色和校本性制定培養目標。現在社會體育專業和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社會競爭力越來越大,如何使培養的人才在社會市場中立穩腳,培養出的人才適應市場需求,專業能力強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重中之重。因此結合地方特色,為地方體育發展和地域發展做出貢獻,是我系人才培養目標改革的關鍵,尤其是我系處在長三角的常州,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恐龍園、春秋樂園以及嬉戲谷、天目湖等旅游業的發展,每年對于游泳教練員、游泳救生員以及戶外拓展訓練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培養目標中把培養游泳救生員、教練員以及戶外拓展培訓師作為我院培養目標的特色。
2.設置“四類模塊”的實訓內容。根據專業課程的設置以及市場需求,實訓課程設置為“四類模塊”。內容即:健身服務與指導、休閑與康復、體育營銷與策劃以及各類場館服務與管理,四類模塊內容,不僅僅專注學生動作技術的學與練,更多的實訓內容是學生如何去用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服務和指導等方面能力的提升,要轉變我會做,不會教的現狀。
3.實訓形式多樣性和靈活性。通過問卷調查顯示學生認為比較有效的實訓形式為社會實踐占45%和頂崗實訓占45%,而實訓周的形式選擇僅有2%,這種選擇明顯暴露出我院實訓周的實訓問題,雖然實訓期間學生的所有課程停課,但是學生認為實訓周的實訓是最沒有效果和耗費時間的形式。因此實訓周的實訓形式、實訓內容和方法是改進實訓形式的一個關鍵。
根據我系實訓情況,我認為實訓形式采用集中實訓、獨立實訓、分組輪換實訓和頂崗實訓相結合的四種實訓形式。實訓形式的多樣性、因地制宜以及靈活性影響了實訓效果和成績。因此四種實訓形式的有機結合是今后實訓課程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重點。
4.實訓基地合作多元化和深度化。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是多元的,因此實訓過程以及實訓基地的選擇也應是多元的,這種多元性決定于學生未來職業選擇的寬度和廣度,因此實訓基地的選擇應拋開現在與健身場館有關的合作單位,更多的開辟社區服務、大型體育場館的管理與服務,讓學生更多的認識自身的工作范圍,而不僅僅只是學習動作技術把做教練作為自己唯一的選擇。
實訓基地的成功選擇,如何進一步深化合作深度,這是今后實訓基地建立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方面。目前學生在實訓基地實訓是沒有問題,但是學生在實訓基地做最基本甚至沒有技術的工作,從實訓中沒有獲得收獲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從互利的原則上,從合作的深度上,從減少企業與學校合作的成本上,提高合作的成效性是合作深度改善的至關重要的方面。
5.師資隊伍管理規范性和嚴格性。我們知道“路遙知馬力”的意義,因此對于實訓師資隊伍的管理規范性和嚴格性,是解決實訓課程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實訓教師的專業知識、科研能力、社會實踐經驗以及責任心是實訓師資隊伍需要加強的重中之重。以科研帶動教學,建立科研團隊,用科研積極改善實訓課程中的問題,逐步形成系部特色的專業領域,同時積極開發校本教材,科研和實踐緊密結合,提高師資隊伍規范性。同時師資隊伍團隊要嚴格按照實訓課程要求,建立科學嚴格的實訓課程考察標準,不定期考察實訓課程以及實訓教師的工作能力,提高師資隊伍考察的嚴格性和規范性。
參考文獻:
[1]趙立.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的十大問題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6):1-5.
[2]石冰.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體育課程設置小型化課程的思考[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8,21(1):92.
[3]李宗漢,王正倫,王愛豐等.關于南京體院增設社會體育專業的可行性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4).
[4]陳補林,毛燕平等.高職院設置“體育信息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2009,(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