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信息化快速的發展,使信息管理專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校信息管理專業在培養信息化人才上面臨著諸多問題,這就需要高校積極創造各種機會,進行專業設置改革,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校企合作模式,使學生掌握專業前沿知識,使信息管理專業學生真正走在信息化發展的前沿。
關鍵詞:信息化;校企合作;實踐;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299-02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迅猛發展,現代社會已經步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迅速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信息已經成為除了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之后的社會第四大社會資源,在社會信息化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由此形成的信息業也逐漸成為社會急速發展的新興行業,也帶來了信息行業人才需求量的迅速增長。特別是對于企業而言,信息的運用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運行能力,特別是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企業不僅要面臨國內市場激烈的競爭,更要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因此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進行信息化建設,因此這就需要社會為企業提供信息化人才,而作為為社會提供人才的搖籃——高等院校,理所當然地承擔起了培養信息化人才的重擔,這恰恰體現的是通過在高校中設置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專業來展現高等學校的社會職能。信息管理專業就是在這種社會大需求的情況下孕育而生的,這也秉持了社會需求與高校培養相融合的思想理念,使社會不同層面的需求在高校專業設置中得以展現。
信息管理專業從誕生起就承擔起了社會信息化建設的重擔,特別是對于企業而言,信息化人才在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企事業單位中,從事信息化建設和管理工作,這就要求高校在信息管理專業設置中緊密地和社會需要相聯系,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信息化專業人才,使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人才需要方面得以滿足。這就需要高校在專業建設方面下足功夫。首先我們分析一下當前國內高校信息管理專業的一些基本建設情況,目前我國高校普遍設置了信息管理專業,而各個高校設立信管專業之前都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專業背景,名稱也存在著不同之處,如“信息管理”、“經濟信息學”、“管理信息系統”、“經濟信息管理”。這些名稱背后蘊含著高校在信息管理專業建設方面存在的差異。1998年7月,教育部頒布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將原來分屬于不同學科領域的5個專業合而為一,設立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與圖書館學專業、檔案學專業一起,合并到最新增設的管理類二級科目——管理科學與工程之中,專業學教育部于科名稱正式定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具體而言該專業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交叉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而各個高校自建立該專業以來,由于受到高校自身學科背景的不同以及依托的院系不同、性質不同等因素的影響,課程設計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別,但總歸而言,各個高校始終把信息管理專業課程建設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系起來,這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開設了與企事業單位信息化建設需求相關的信息類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同時,對于信息管理專業也增設了相關管理類課程,例如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等,使該專業學生不僅在信息化知識培養上具備優勢,同時也在社會管理層面上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同時我們也看到近些年來,在高校培養信息管理專業學生的課程體系已經較完善的情況下,社會對信息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量卻在逐漸下降,信息管理專業的社會認同感也在逐步下滑。特別是大多數企事業單位認為,高校在信息管理專業建設理念上不明確,技術上不如計算機專業,管理水平上不如管理專業學生,這就導致信息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境地。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許多高校簡單地認為信息管理專業已經過時,已不再適應社會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因此開始限制信息管理專業的招生規模,甚至取消信息管理專業在高校專業的設置地位,面對這種盲目的限制招生、取消專業設置風氣的盛行,正逐步使信息管理專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擺在高校面前的困境,就要求高校選擇是放棄還是創新,這也決定著信息管理專業未來發展的前景。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相對于辦學特色而言,不同的高校在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主要存在著兩種模式:第一主要是強調IT技術在專業建設上的重要之處,同時弱化管理理論與方法在專業上的地位,但是這種專業建設模式又不能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相媲美;第二則是強調管理課程在專業建設上的重要性,又過于弱化了IT技術在專業建設上的位置,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利用先進的IT技術提升企業信息管理水平。例如清華對信息管理專業建設上以企業信息資源課程的設立與IT技術的相銜接為特色,突出IT技術在專業建設上的分量。而復旦則認為信息管理專業要與計算機類專業相區別,則主要通過以管理類課程的設置為主。清華、復旦兩所知名高校對信息管理專業的專業定位,足以顯現該專業在各個高校專業設置上存在很大差別,而對于這些差別筆者認為,不是課程設置側重點的不同,而是在課程建設合理化基礎上,應更重視學生的實踐環節,把學生的實習實踐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緊密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和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并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這也是當今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而究其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一點恰恰是把課程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具體的實踐教學環節相融合,把實踐環節穿插到理論教學中,使學生真正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實踐環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高校真正適應對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這才是解決信管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
具體而言:
第一,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課時配備,增強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工作量。信息管理專業相比其他專業,社會對該專業的要求發展十分迅速,因此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與社會信息化發展速度緊密聯系,積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因此在信息管理專業的課時配備上,在保證基礎類和專業類課程的課時基礎上,增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課時量,把實踐環節或實驗上機環節放在課程課時分配的重要位置,使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實踐教學成為主體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推動力量。以天津大學仁愛學院信息管理專業建設上對于專業實習課程的設置為例:
這就要求信息管理專業專職教師要增強自身的實習實踐教學能力,保證自身實踐水平不斷提升,把實踐教學環節作為教師教學工作中重要的考評依據,從而不斷推進信息管理專業的建設水平。
第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意識水平。在教學環節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比重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也是極其重要的,高校中往往把理論知識學習的好壞放在評價一名學生優秀與否的首要位置,而忽略了理論與實踐的銜接關系。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高校學子們往往不重視實踐環節,把實踐當成一種硬性任務去完成,而不是珍惜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是專業設置上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特別是對于信息管理專業,因此必須通過實踐意識的強化來增強學生對信息管理專業知識的掌握。
第三,強化校企合作模式,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資金投入。作為高校和相關主管教育部門,增強專業建設資金投入毋庸置疑,除了在教師引進上增加投入,更要增強專業實驗設備和學生實踐基地建設的資金投入,信息管理專業除了軟件設備的投入以外,強化和企業的合作關系或在校內建立校企研究機構,在學期內配置相應的課時要求學生到企業或校企研究機構中進行實踐,使學生能更進一步掌握專業前沿知識,不斷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使企業在學生的實踐中了解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不足之處,使高校在專業課程設置和實踐環節操作上及時改進,適應企業的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從而真正使校企合作這種雙贏模式在信息管理專業的建設上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總而言之,高校面對社會信息化高速發展的腳步,對于信息管理專業的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作為培養信息化人才的搖籃,高校只有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使信息管理專業適應社會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使信息管理專業不斷為社會培養出理論型和應用型相結合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