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探索出了社會主義式的發展道路,蘇聯模式曾被當作唯一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引進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中,隨著蘇聯的衰退直至最終解體,其多方面弊端也慢慢展現出來。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用實踐證明了照搬硬套不能實現發展,只有結合本國實際,真正把握社會主義實質,走上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才是正確的社會主義道路。
關鍵詞:蘇聯模式;中國道路;弊端;優越性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017-02
一、蘇聯發展模式的弊端
蘇聯模式,指的是確立于斯大林執政時期,隨后歷任領導人一直沿用并稍加完善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模式。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個人迷信為核心黨政不分的高度中央集權和個人專斷;以擴軍備戰為主導的國家統治經濟,即行政命令的計劃經濟;以閉關鎖國(由一國擴大為一個陣營)這一慢性自殺方式為特征的僵化體制,并滿足于這種極端保守和落后的體制,還把這一體制吹噓為優越于一切制度的社會主義制度[1]。
任何一種社會經濟政治或模式,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都不可能一成不變。其實在蘇聯模式的初期即斯大林模式時期,這種發展模式還是比較適合當時蘇聯的國情的。但是隨著時代主題的轉換和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全球改革大潮的興起和蘇聯國內形勢的變化,原來發展模式的潛力已經耗盡,生機也已喪失,其歷史局限性和落后性已經暴露無遺,不能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并阻礙著社會的發展,也失去了它在各民族人民中的凝聚力。
(一)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對民族關系的沖擊
在中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地方的經濟全都被中央壟斷。在政策的制定中,中央往往只顧全國家利益,不會針對各民族自身的發展實際量體裁衣。很多涉及各民族切身利益的大事中央也是以發展為重,不與各民族商議,嚴重損害了各民族的利益,傷害了民族感情。在地方的一些國有企業只重視經濟效益,片面的為了達到中央的經濟指標,在生產中帶來的問題就強加給了各民族,當地方民族將這些問題反映給中央時,中央又無暇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實行市場經濟本來可以作為增進民族聯系,增加民族了解,促進民族團結的紐帶,而完全集中的計劃經濟則割斷了民族聯系,各民族只需要機械地聽取中央的調配。而中央借此一廂情愿地希望各民族同時富裕,既沒有科學地分析各民族實際,又沒有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反而加深了中央與地方的經濟矛盾。
(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使聯邦制國家嚴重變形
在政治上蘇聯體制僵化表現為領導人長期忽視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從而在黨內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而這種組織原則又被運用于國家體制,致使聯邦制嚴重變形。在建國初期列寧依據馬克思的建國思想試圖建立單一制的國家,但是后來他認識到:在特殊條件下,聯邦制可能是向民主集中制過渡的一種形式[2]。而在斯大林時期聯邦制開始變形,特別是二戰后蘇聯人民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嚴重,斯大林將黨政軍各項大權集于一身,同時與列寧所倡導的民族平等和自愿聯合的原則漸行漸遠,用單一制國家的做法來處理中央和加盟共和國之間的關系,從而忽視了地方和各民族的切身利益,使各加盟共和國獨立自主處理自己事務的權力削弱并最終消失。這其實和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經驗不足有關,如果及時改變可以逐步修正這種變形,但不幸的是,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都沒能突破這種聯邦制變形的模式,也未能按照憲法規定恢復和全面貫徹以雙重主權為特征的聯邦體制。至戈爾巴喬夫時期這種狀況已經積重難返,他也只能承認聯邦制的變形,并在蘇聯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實施了歷屆聯盟憲法所載明的各加盟共和國獨立自主直到分離的權利,而各加盟共和國利用被賦予的獨立主權,最終肢解了蘇聯。
二、中國道路對蘇聯模式的突破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蘇聯模式都是社會主義國家追求現代化道路的唯一方式。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在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快速實現經濟的發展,照搬蘇聯經驗基本是唯一的選擇。隨著實踐的深入,毛澤東在蘇共二十大時曾意識到蘇聯模式的不足,比如在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上,他說:“他們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也沒有”[3]。但是由于思想的局限性最終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然后通過對社會主義的不斷探索,對蘇聯模式的弊端的認識開始深入明晰。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結底體現在兩方面目標的實現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4]
在一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國家,人們很難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把未來社會表述為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很難把握這種充分重視個體價值的集體主義。一切的奮斗都是為了人民,這正是科學社會主義科學性的所在。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是實踐標準最貼合的表現,尊重實踐、尊重生產力、尊重人民利益既是中國道路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依據,這也是中國道路與蘇聯模式在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上的最大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現是根據人的解放程度來判斷的,而其中的首要任務是實現人的現代化,把我國現代化逐步實現的過程同社會主義本質逐步體現的過程結合起來。中國在這條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探索了三十余年,雖仍存在不足,但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大規模減少了貧困人口,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教育、醫療、社會保險等保障體制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政府在民主選舉、政治協商、言論自由、社會公正、法制社會、輿論監督等政治民主和文明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毫無疑問,如果沒有對外開放,沒有外部的沖擊和影響,在完全封閉的狀態下,不可能發生上述深層次的政治文化變遷。”這些變化有力地說明了只有抓住社會主義的本質、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三、革除蘇聯模式弊端,不斷完善中國道路
改革開放30多年,就是我們擺脫蘇聯模式束縛,內化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的過程,我們改革中所實行的政策,正是我們吸取了蘇聯建設中的教訓,分析他們的問題所總結出來的。首先在民主政治的建設上,權力的濫用和個人專權,落后的干部建設,是蘇共最大的問題。中國的民主政治改革則抓住了這兩個問題,實行分權制以及嚴格的監督體制,干部的選拔也是層層把關,基層經驗是必需的依據。其次,在經濟建設上,我們有兩方面和蘇聯模式不一樣,一是我們建設市場經濟,把宏觀調控作為手段,充分認識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二是我們不再是單一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為主體,鼓勵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再次,從思想上來看,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已經和當年的蘇聯有很大的不同,隨著幾代領導集體的探索,以及建設經驗的增加,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已經轉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且這一體系也會不斷完善。改革開放是我們和蘇聯最大的不同,蘇聯的社會主義是不完善的社會主義,是封閉于一國的社會主義,他們將社會主義僅僅限制于孤島之上,不敢接受資本主義的思想,也不敢和資本主義進行交流。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積極地把自己放在世界的面前,與時俱進,不懼怕接受世界的檢驗,最終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遭到最嚴重的挫折,但這也只是僵化的蘇聯模式的失敗,而并非社會主義的失敗,并非社會主義“歷史的終結”。恰恰相反,蘇聯模式為中國提供了借鑒,蘇聯模式的失敗為中國提出了警示,中國道路的進一步發展,“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5]。中國道路不是一個封閉自守、脫離當今世界的獨立體系,而是融入人類文明發展大道,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開放性的體系,只有堅持這條道路才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
參考文獻:
[1]陸南泉.蘇聯興亡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張祥云:列寧關于多民族國家建制理論[J].世界民族,2000,(3).
[3]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俞可平:經濟全球化沖擊下的治理變遷與中國政治發展[C]//李惠斌.全球化:中國道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