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至少有半年在企業頂崗實習,大量實習生黨員流動到各個實習單位,對他們的教育管理被提上議程,這也是高職院校在新時期推進大學生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瓶頸。試圖通過推廣黨員電子卡、校企共建黨支部、開辟綠色通道、開通微博互動、搭建平臺做表率等來做好實習生黨員的管理工作,培養好實習生黨員。
關鍵詞:工學結合;實習生黨員;黨員管理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150-02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的學生除了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還需要為期半年的時間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高職三年,尤其對于實習生黨員的培養,黨組織考察,發展實習生黨員的任務更加艱巨。工學結合過程中,在制度設計上保證對實習生黨員的全程管理,校企合作共同管理,是值得高職院校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實習生黨員管理的意義
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高職院校大多都采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既要在學校學習,也要在企業實習。大學三年在企業實習時間超過半年,大三下半學期最長。實習生黨員是指在學校完成理論課程學習后到企業進行專業技能頂崗實訓的學生黨員。對于實習生黨員管理,不僅是確保黨員發展的質量,更是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素質的需要。具體意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行全程管理的需要
對于黨員考察需要一個漫長時期。根據黨員發展原則和流程,大部分實習生黨員還處在預備考察期。在學校,老師能及時知道黨員學生的表現,方便教育、培養和管理黨員。但學生在企業實習,大多在預備考察期,需要及時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動態。對實習生黨員管理顯然是對黨員全程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二)發揮學生黨支部的影響力
實習生黨員實習地點不一,導致實習生黨員管理難度加大,很多實習生黨員無法積極參加組織生活。加強實習生黨員的管理,將加強黨支部的影響力,實現黨組織和學校黨建工作覆蓋到實習企業,使實習生黨員“離校不離黨,時刻有組織”,實現了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貫穿黨員實習期的全過程,解決了實習生黨員“參加組織生活、享受黨員權利、履行黨員義務”難的問題。
(三)培養實習生黨員的責任
高職院校實行校企合作,實行三贏。學??梢耘囵B既掌握理論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學生。對于企業來說,招實習生,投入成本少,獲得回報高。對學生而言,可以掌握企業所需要的技能。但現在許多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有許多學生一時進入企業,突然高強度工作,不太適應。通過對實習生黨員管理,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讓他們能安心完成實習。
(四)激發實習生黨員的士氣
校企合作中,學生大多處于弱勢群體。許多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大量基層一線工人。工作條件相對艱苦。大多企業把學生當作廉價的工人,工作強度太大,工作時間太長,同時老員工剛開始都欺負學生,導致許多學生產生消極情緒。通過對實習生黨員管理,可以樹立典型,做好學生的榜樣,產生示范作用,影響更多的學生。同時通過讓實習生黨員成立組織,及時對一些有消極情緒的學生多關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工作士氣。
(五)拓展黨員管理的新路徑
高職院校對于黨員管理有一整套成熟的培訓管理體系,但對于實習生黨員管理一直處于薄弱地帶。許多實習生黨員在實習過程中發揮不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學校對他們的動態也只是聽他們的匯報,沒有掌握主動權。積極探索和研究實習生黨員管理理論,校企相互合作,是創新黨員管理的新路徑。
二、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實習生黨員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實習生黨員管理認識存在偏差
經過一至兩年的積極考察和培養,大多數管理人員認為在學校發展的學生黨員,思想上要求先進,行為上也比較規范,不會出現問題。再加上最后半年在企業的考察期,認為與學校關系不是太大,管不管無大礙,可以不用管。導致實習生管理處于真空狀態,實習生黨員的作用不能有效發揮,與黨組織關系也越來越弱。
(二)實習生黨員考察轉正難進行
根據高職院校黨員培養發展的特點,在頂崗實習的學生黨員中,基本上都處于預備考察期,由于實習點分散較廣,實習生黨員分布比較廣,有的頻繁換單位,更換手機號碼,平時與黨組織聯系不緊密,學生支部難以掌握他們的動態。實習生黨員由于大多都不在一起工作,之間都相互不了解,企業對實習生黨員也沒有重點關注,這都使得培養考察難以落實,轉正難以順利進行,給預備黨員轉正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三)實習生黨員支部活動難開展
工學結合模式下,實習的黨員分布天南地北,造成實習期間學生黨員很難集中,組織生活、支部會議、學習討論、民主評議等活動難以開展。與企業合作一起開展支部活動,但由于實習生黨員分布太散,大多企業只有一兩個實習生黨員,導致開展這方面活動困難重重,工作基本限于停滯狀態。
(四)校企合作共管黨員難深入
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實習的單位大多是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對黨建工作不足夠上心,因為他們認為實習生黨員的組織關系在學校,其教育管理的主要責任在學校,所以理論學習、支部活動、組織生活等黨內活動有時候不能及時通知學生黨員,平時黨員請假回來進行轉正,開支部會議都不允許,導致學校學生支部對學生黨員實際情況了解不多,這些都不利于對學生黨員的管理和監督。
(五)實習生黨員管理沒用新媒介
現在對實習生黨員管理大多通過電話聯系,不能第一手掌握學生的動態。根據2012年12月《高校微博報告》統計,騰訊微博現有5.07億注冊賬戶及9 400萬日活躍賬戶,是用戶數量最為龐大的微博平臺。作為新興媒體的主要用戶群,大學生利用微博平臺探討時事、發表觀點、廣結良友,微博逐漸演變成大學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通過微博進行實習生黨員管理,實現了點對點互動交流,可以引導年輕黨員開通微博,并相互收聽,形成實習生黨員的微博網絡群,可以使黨員消息互暢。但許多高職院校都沒有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來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并開展相關支部活動。
三、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實習生黨員管理的新思路
(一)推廣電子黨員卡
為了盡快推進黨員信息化建設,有效開展管理工作,推廣電子黨員卡乃大勢所趨。電子黨員卡里的微芯片可以儲存數據,可以把實習生黨員的數據信息電子化。這樣,實習生黨員到企業實習,企業黨支部都可以通過黨員卡,準確地了解實習生黨員的基本情況,迅速開展黨員工作,同時可記錄實習期間黨員的表現情況,便于學校老師及時了解實習生黨員的表現,以便做好對策。電子黨員卡作為黨員的身份證明,一卡通行全國,一人一號,可與身份證捆綁,方便管理。這樣實習生黨員到企業實習憑借電子黨員卡就能參加黨組織活動,簡化了手續,方便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對經常外出實習生黨員尤其有效,而且便捷實用。
(二)校企共建黨支部
高職院校進行校企合作不應僅限于實習實訓方面的合作,還要考慮在黨建方面合作,使黨員隊伍在企業和學校都能發揮重要的帶頭作用。根據高職校企合作的實際情況,以“融入企業型”、“校企聯合型”等形式建立黨支部。黨組織健全的企業把學生黨員納入企業黨支部;組織不健全的企業成立校企聯合黨支部。對于企業的黨支部負責人頒發榮譽證書和給予一定的指導費用,一起加強實習生黨員的管理。通過校企聯建,可充分發揮實習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實習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創先爭優活動。校企合作開展黨建工作,不僅讓實習生黨員意識到自己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強化了他們在實習中的責任,進行帶動更多的非黨員學生的熱情,順利完成實習工作。
(三)開辟好綠色通道
高職院校在實習生黨員管理中,大多以管為主,而不是服務為主。黨員推優、轉正都是有固定的時間,但許多實習生黨員有抱怨,找企業請假難,花錢多,導致實習生黨員有很多畏難情緒,常生悔意。校企共建,出臺相關配套制度,開辟綠色通道,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創造更好的條件,才能留住黨員的心。比如制定相關政策時考慮到實習生黨員在回校學習中請假難、花費多,在安排工作、提干、表彰方面等能否優先留用、優先錄用、優先使用,學校是否安排老師定期到企業關心他們等。通過人性化管理,讓實習生黨員真正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
(四)開通微博?;?/p>
要加強調查研究,了解掌握實習生黨員微博使用習慣、特點,并總結規律,出臺微博的相關管理政策。以黨員微博為切入點,有效解決流動黨員分布散、流動快、管理難的瓶頸,為實習生黨員提供貼心的服務,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網上參加組織生活,反映所盼所需。實習生黨員因為實習勞累,上網不方便,可以通過手機直接接收和發送消息,同時,通過支部負責人定期在線交流的方式,讓實習生黨員之間互動,了解下情、實情,掌握第一手資料,實習生黨員也可以相互之間通過微博相互了解各自的工作情況。高職院校還可以開通“微博黨課”、“在線學習”平臺,把領導點評融入到微博中,把微博作為黨員公開承諾和黨組織信息公示的平臺,讓實習生黨員通過微博互動提升學生對黨建工作的熱情。
(五)搭建平臺做表率
高職院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實習生黨員不忘身份和工作責任,在企業發揮作用、做出貢獻。校企共同圍繞如何為企業做貢獻方面來開展活動,比如為企業提金點子,文藝表演,辯論賽等,與黨員示范崗等活動結合起來,激勵實習生黨員立足崗位,帶頭示范,做好表率作用。企業多搭建平臺,挖掘他們的自身潛力,讓他們與老員工同臺競技,并就他們在政治思想表現、工作表現、工作態度、敬業精神等方面的評價中給出中肯的建議,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在實習生黨員中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做好實習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職院校黨員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跟得上職業教育的新理念和新形勢,積極探索新的方法,學習一些新的經驗,多加強交流,在方法上不斷創新,在理念上不斷升華,才能做好實習生黨員的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陳文蕾.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2]聶莉.加強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黨員教育管理[J].文教資料,2010,(1).
[3]覃仁和.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實習生黨員的教育與管理[J].職業時空,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