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之間最為重要的貿易協定,它規定了三國之間實行自由貿易,并消除貿易障礙。但在當年,美國國內對于是否要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存在著意見分歧。借助社會聯盟理論,試圖探討簽訂自貿區協定背后的利益競爭及行業聯盟與分化。
關鍵詞:社會聯盟理論;北美自由貿易區;行業聯盟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044-02
一、背景回顧
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組成。1992年8月12日三國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一致意見,同年12月17日三國領導人分別在各自國家正式簽署。1994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宣布成立。三個會員國彼此必須遵守協定的原則和規則,如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來實現其宗旨,借以消除貿易障礙。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貨物可以互相流通并減免關稅,而貿易區以外的國家則仍然維持原關稅及壁壘。
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創建,目的在于促進了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之間的自由貿易,從創立之后的事實情況來看也確實如此。一項貿易政策的出臺,勢必會影響到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分配。各個利益集團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按照自己的偏好影響貿易政策的制定,在是否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問題上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展開了斗爭與合作。美國作為典型的多元主義民主國家。權力的多元化使得各種政治力量在決策制定中起著重要作用,強大的利益集團向政府施加壓力,從而影響政策的制定。在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這個問題上也是如此,各個利益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施加對政府的影響,它們之間或相互合作或相互斗爭,以聯盟的形式來增強自己的勢力。
二、社會聯盟理論
1.階級聯盟與行業聯盟
社會聯盟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興起,其主要探討國內政治結構與國際經濟關系之間的聯系。一國的對外政策總是與其國內狀況有關,貿易政策也是如此。貿易政策對于一國內部各個行為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有區別,國內的行為體會為了經濟政策的制定而發生政治上的沖突和合作。根據國際貿易中分析收入分配的兩種模型,社會聯盟理論發展出了兩種不同的社會聯盟形式。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即H-O模型)認為,一個國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從貿易中獲利,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從貿易中受損。在這一收入分配模型的基礎上,學者提出了以階級分化為基礎的聯盟分析模型,認為國內政治分化是以階級為基礎的,資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和勞工會分別代表自身利益。國際貿易中的另一種收入分配模型——李嘉圖-維納模型(即特定要素模型)指出,貿易使出口部門特定要素所有者受益,使進口部門特定要素所有者受損,對流動要素所有者的影響不確定。據此,學者提出了以部門/行業分化為基礎的分析模型。
2.要素流動性與社會聯盟
針對兩方的分歧,邁克爾·希斯考克斯在《國際貿易與政治沖突》中提出要素流動性的概念,指出“在要素流動程度高的環境中更易于形成廣泛的以階級為基礎的政治聯盟,而在要素流動程度低的環境中相對狹隘的以行業為基礎的聯盟則更容易形成。當要素整體流動程度存在明顯差異時,由貿易問題所引發的社會分化就會出現迥然不同的類型”[1],同時,希斯考克斯指出了行業間要素流動程度的衡量指標,包括行業間的工資和利潤率差異、人力資源流動性、工作年限和企業的研發收入。這樣,也就實現了階級模型和部門模型的匯合。社會聯盟理論對于解釋不同集團之前的政策偏好對國家對外經濟政策制定的影響也就變得更加具有說服力。
三、社會聯盟理論視角下美國國內政治斗爭
1.行業聯盟
總的來看,針對是否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這一問題,美國國內形成了以行業為基礎的政治聯盟。根據希斯考克斯的理論,在行業間要素流動程度高的環境下容易形成階級聯盟,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貿易會對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產生不同影響,而不論他們身處哪個行業。而在要素流動程度較低的情況下,則更有可能形成以行業為基礎的政治聯盟與分化,這是由于要素難以流動,貿易會對不同行業的收入有著不同影響,而同一行業將會采取統一的政策立場。結合20世紀90年代初的美國國內政治經濟環境,不同行業間的工資和利潤率差異較大,全球化推動的美國商業盈利要遠高于需要政府補貼的部分農業部門的利潤率。而從人力資源流動來看,各個經濟部門之間的人員流動程度較低,并受文化程度的影響大,從事商業的勞動者基本不會選擇再去從事農業或是制造業,這樣也拉低了此時美國行業間要素流動程度。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在討論制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時,要素流動程度較低,行業之間的利潤差距比階級之間的利潤差距更為顯著,行業聯盟也就主導了政治聯盟形式。
李嘉圖-維納模型(即特定要素模型)指出,貿易使出口部門特定要素所有者受益,使進口部門特定要素所有者受損。據此,學者提出了以部門/行業分化為基礎的分析模型。在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問題上,不同行業之間按照自己的利益形成了政治聯盟。
2.集團分裂與聯盟
1988年,美國與加拿大之間已經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其貿易自由化程度在討論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時已十分成熟。在美國和加拿大聯合墨西哥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引起最大討論和爭議的是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自由貿易問題。顯而易見的是,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巨大。總的來看,美國與墨西哥之間在關于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三個問題上有著很大的分歧:首先,在農業問題上,美國與加拿大都實行了政府保護和高額的財政補貼。第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簽訂很可能造成勞動崗位的減少而影響就業和工資水平,而開放市場對于美國商業來說有利可圖。第三,環境與人權問題。關于這三個問題的不同看法造成了美國國內行業之間的聯盟組合與分化。
支持自由貿易區聯盟。商業集團是支持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最重要支持力量之一。一項調查顯示,在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之后,有72%的商業高管支持NAFTA[2]。特別是美國運通公司、柯達公司等大企業聯合組成院外游說集團以支持《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同時,部分農業部門也加入到了支持自由貿易的行列,谷物生產商認為,更低的貿易限制將會有利于谷物的出口和以更低的價格占領墨西哥市場。此外,支持自由貿易區建立的聯盟中,還有不少環境保護團體,如美國最大環保團體國家野生動物聯合會,他們關心著墨西哥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反對聯盟。反對聯盟中最強有力的支持來自工會。他們認為,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后,美國制造業將會轉移到墨西哥以獲取價格更加低廉的勞動力資源,這樣對美國勞工的充分就業和提高收入產生負面影響。同時,勞工組織領導人認為,墨西哥沒有保證工人的勞動權利,他們很少關心勞動者的健康和安全問題。此外,大部分的環保團體認為墨西哥的環境保護法脆弱,企業的污染排放沒有限制,食品的安全問題值得擔憂。最后,農業領域內的部分行業也加入了反對聯盟。特別是制糖業、乳制品、棉花和花生生產行業,這些行業擔心自由貿易區成立之后,墨西哥的農產品加入到美國市場的競爭之中,而自身的競爭力不足。
這樣,在美國國內針對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出現了兩大聯盟的對立。一方是以商業集團以及部分環保團體和部分農業部門聯合形成的支持聯盟,另一方是以勞工和部分農業部門和部分環保及人權組織聯合形成的反對聯盟。兩大聯盟為了使得政府和國會按照自己的偏好制定政策而組成了活躍的院外游說集團發揮作用。
同時,民主共和兩黨在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問題上態度也較為模糊,政黨內部存在分裂。國會中的民主黨成員部分反對協定的簽署,因為農業聯盟和工會對于其競選投票極為重要,農業和工會為民主黨提供了財政和選舉支持。但是,部分民主黨議員受谷物生產商支持,建立自由貿易區有利于谷物生產者的利益,因而他們選擇轉向了共和黨陣營,對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持支持態度。
四、結論
在關于是否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問題上,美國國內形成了以行業聯盟為基礎的政治分化,商業和谷物生產業支持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而眾多較為薄弱的農業和勞工則反對成立自貿區。代表行業聯盟利益的游說集團活動頻繁,爭取影響政府和國會按自身行業的利益偏好來制定政策;而此時的兩黨政策較為模糊,民主黨內部也存在著立場的分裂。最終《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在共和黨人老布什執政期間得以簽署。對于那些利益受損的農業部門,美國政府則繼續加以高額的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自貿區開始運行之后美墨矛盾來源之一。
社會聯盟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較為獨特和有用的研究視角,它不再將國家認為是一個黑箱或是單一的決策者,而是為我們展現了在制定國家對外決策時國家內部各個集團之間的博弈情況。這豐富了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也為我們理解國際政治經濟現象提供了新的更加貼合實踐的研究路徑。
參考文獻:
[1]邁克爾·希斯考克斯.國際貿易與政治沖突:貿易、聯盟與要素流動程度[M].于揚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Survey Finds NAFTA Favored by 72%of U.S. Executives[J].Journal of Commerce,1992,(24):12A.
[3]Avery W P. Domestic interests in NAFTA bargaining [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98, 113(2): 281-305.
[4]田野.對外經濟政策的政治學[J].國際政治科學,2008,(2):2.
[5]史文璇.淺析PNTR背后的社會聯盟角色[J].學理論,2009,(14):12.
[6]郭曉丹.淺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懸而未決的問題[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5,(2):2.
[7]仇華飛.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墨關系[J].史學月刊,2002,(2):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