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培育無論是從大學自身的發展,還是對大學人才培養、服務社會、文化的傳承均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其培育途徑包括五方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保證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方向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保證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科學性;貫徹“四個尊重”的方針,營造良好的培育環境;正確處理政府和學校的關系,保證工科院校大學的獨立性;加強學校自身建設,形成工科院校大學精神。
關鍵詞:工科院校;大學精神;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340-02
一、培育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工科院校自身健康、科學地發展
自1999年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從不到700萬人增加到2 9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原來的不到10%增加到24.2%,已經進入了國際上公認的大眾化階段。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發展,大學生在校人數激增、學校規模擴大,工科院校進入發展的新時期。此時工科院校自身如何健康、科學地發展成為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新時期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培育為其健康、科學地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回顧過去的一千年,可以看出,哪里有第一流的大學興起,不用多長時間,這所大學所在的國家就會變成世界上領先的國家。公元1100年左右,在意大利半島上有了近代最早的大學,最早的資本主義經濟也興起于此。當13、14世紀,大學在英國興起,有了牛津和劍橋后,英國很快有了工業革命。到19世紀,當研究型大學的概念在德國興起的時候,德國很快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先國家。當歐洲現代大學的理念傳到美國,美國辦起了哈佛、耶魯、麻省后成為整個世界最大的經濟中心。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大學的興起帶來大國的崛起[1]。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發展,工科院校形成蓬勃發展之勢,而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培育為經濟社會和國家的和平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理論指導;同時能更好地實現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進而更快推進我國工業化進程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有利于突出民族特點,弘揚民族精神
所謂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精神氣質的總和。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歷史的凝聚,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現實存在的必然依據,也是一個民族實現發展的必然依據。“只有這種具體的精神,推動那個民族一切的行動和方向”[2]。而難以脫離民族性的大學精神……往往要在民族精神已經凝聚的基礎上加以凝聚[3]。因此,培育工科院校的大學精神,能夠很好地弘揚民族精神。
(四)有利于突出時代特色,弘揚時代精神
所謂時代精神,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是體現民族特質、順應時代潮流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尚的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全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離不開時代精神。大學精神是時代精神的引領者和倡導者。然而,我國的大學精神并沒有因兩千多年歷史的積淀越發的厚重,功利化的價值取向成為大學發展的方向,大學的學術氛圍越來越淡,大學精神正在慢慢褪色。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培育有利于突出時代特色,弘揚時代精神。
二、培育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途徑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保證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方向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培育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和主導,形成全校師生思想和行為的價值取向,保證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方向性。
第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認識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大學精神建設中明確方向。第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理想。鄧小平指出“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4]只有遠大的理想才能永遠保持前進的勇氣和方向。第三,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解決的是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的問題。大學精神是大學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大學人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必須體現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形成獨立自強的精神品格,這才是工科院校大學精神培育之所在。第四,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解決的是人們的行為規范問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形成良好校園風氣,培育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基礎。只有分清是非榮辱,明辨善惡美丑,一所大學的大學精神才能形成和體現正確的價值取向。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保證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科學性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培育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確保其發展的科學性。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我國當前的根本任務。作為生產力組成要素之一的生產者,是科學發展觀指向的人的因素。提高生產者的創新能力,培育生產者的價值理性才能真正做到科學發展。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搖籃的工科院校,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培育大學精神,使其既體現工具理性,又體現價值理性,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健康發展的大學人。
(三)貫徹“四個尊重”的方針,營造良好的培育環境
由于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有些學生和家長認為大學生已經不是稀缺人力資源,靠學歷找工作已經沒有優勢,沒有學歷更沒有出路,先混個文憑再做打算;學校在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等方面更是以盈利為目的。當今時代,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為基礎的知識經濟迅速興起,世界發展的動力已經轉向主要依賴人力資本,人才成為最寶貴的資源,腦力勞動在勞動形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摒棄“唯就業說”、“唯畢業說”、“唯文憑論”、“唯贏利論”,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作的方針,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有利于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培育。
(四)正確處理政府和學校的關系,保證工科院校大學的獨立性
我國當前的大學教育中,政府在學校設置、校長任命、課程設置、招生計劃等方面都有較大力度的參與和管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政府及其部門要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減少和規范對學校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保障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學校應該堅持和爭取更多的辦學自主權。政府對學校教育應該實現有限度的參與和管理,尤其在學校辦學理念、專業設置、招生計劃的制訂、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及學業評價等方面。大學應該保持其獨立性和學術研究的自由[5]。只有這樣,作為高等教育組成部分的工科院校,才能培育出獨立自由的大學精神。
(五)加強學校自身建設,形成工科院校大學精神
1.辦學理念、校風、校訓等學校發展方向和發展理念形成工科院校大學精神
辦學理念、校風、校訓等引導學校發展方向和發展理念,發揮工科院校大學精神頂層設計作用。縱觀古今中外大學的功能與發展情況,大學的功能無外乎表現在三個方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學校的辦學理念、校風、校訓等直接決定大學功能的實現程度和發展方向,大學精神也就蘊含其中。加強學校自身辦學理念、校風、校訓等精神層面的建設,更好地發揮學校的功能,形成工科院校大學精神。
2.學校組織機構的設置與運行引導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培育
學校的組織機構是學校各項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與引導者。由于組織機構的職能因素,學校各項教學活動和行政活動都在組織機構的組織、規范與引導下開展和進行。學校的機構設置和制度直接和大學精神的培育有密切的聯系。第一,物質層面。學校由一系列的教學設施組成。摒棄一些學校過度追求華麗的學校場所的做法,營造一種寬松、自由、充滿活力和富有想象的校園環境,給予生活其中的成員以自由感和創造的沖動。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利于培育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第二,制度層面。教育家楊東平說:“人才輩出,大師云集,主要是一種制度文明的產物,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夠催化出來的。”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培育。例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教授治校的觀點,將教授治學的學術精神融入學校的管理,學校就會充滿學術氛圍而不是功利化的價值取向。
3.具體教育教學活動豐富工科院校大學精神
教學活動是學校的核心活動,是大學精神在人員方面的直接體現。大學人的精神風貌和日常活動體現和豐富著大學精神。第一,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大學精神能動的直接體現者和豐富者。學校師生的教學與科研活動是對知識的再創造過程,這一過程檢驗和豐富著大學精神。第二,教學活動的平臺呈現大學精神。無論是第一課堂,還是第二課堂;無論是理論課堂,還是實踐活動,教學活動是大學精神得以實施的平臺。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傳遞大學精神,學生在學知識、增能力的過程中呈現大學精神,兩者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交流能夠豐富大學精神,正所謂教學相長。第三,教學活動的評價呈現大學精神。師生共同參與評價,并將是否體現大學精神的內容作為評價標準來呈現大學精神。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將公益勞動作為一種實踐教學的形式。通過公益勞動,學生們將校園中的指定區域進行清潔并賦予一定的人文氣息,既營造了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又突出了人的活動的價值與意義,彰顯了工科院校大學精神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性;同時,這種評價方式也體現了民主、平等的大學精神。
參考文獻:
[1]龐晉偉.崇善的大學[D].南京:東南大學,2006:12.
[2]黑格爾.歷史哲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72.
[3]儲朝暉.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與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52.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5]杜方敏.試論高職院校大學精神的培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