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既要滿足現代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也要體現出研究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文章針對研究生素質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構建了研究生能力素質模型, 旨在進一步增強研究生素質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為高校選拔和培養優秀研究生提供重要的實踐依據。
關鍵詞:研究生;能力素質模型;研究
近年來,研究生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全國各地的高等院校都在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研究生素質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每個畢業研究生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品德、個性和身心健康的綜合素質,而不僅僅是某一方面的素養。研究生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是界定研究生應具備的素質要素并建立能力素質模型(即核心能力指標要素體系),因為這些素質要素的確定和能力素質模型的建立將直接決定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理念、培養方向、培養模式以及課程體系的設置。因此,構建研究生能力素質模型旨在進一步增強研究生素質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為高校選拔和培養優秀研究生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 研究生能力素質模型的理論基礎
在人力資源管理學科中, 學者麥克利蘭開創了素質理論(亦稱為勝任力理論) ,他認為素質即一個組織中績效優異的人員所具備的能夠勝任學習或工作崗位要求的知識、技能、自我概念、價值觀和個人特質;組織在獲取、配置或管理人才時,不能局限于對技能和知識等表面特質的評價,而應對動機、品質、價值觀、自我認知和角色定位等隱性勝任特征進行綜合考慮。麥克利蘭在素質理論(亦稱為勝任力理論)中提出了一種新型的人力資源評價分析技術,即能力素質模型,該模型提煉了績效優秀人員具備的核心素質與能力,以評價結果更具科學性和準確性的優勢在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中起著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該方法及其理論最早為解決美國國務院選拔外交情報官員而開發出來后,很快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內外先后被成功引入國家高級管理人員、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企業家、銷售人員和包括護士、醫生、教師等服務人員等的選拔和考核。
2 研究生能力素質模型構建的思路與步驟
2.1 行為事件訪談
考慮到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差異性參照部分學校“優秀研究生”和“優秀研究生干部”的評選條件,在某所985高校工科、理科、醫科、文科中選取了參加行為事件訪談的研究生20人,其中優秀研究生10人,一般研究生10人。引導訪談對象詳細談談三年來學習工作上最成功的三件事和最失敗的三件事,詳細描述整個事件起因、經過、結果、時間、相關人物,涉及范圍及影響層面等,描述自己當時想法或愿想,如是何原因使產生類似想法以及如何達成目標等,總結下事件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2.2 勝任特征要素的確定
根據Spencer等的勝任特征詞典對訪談文本進行編碼,統計各個要素發生的總頻次、等級分數、平均等級分數和最高等級分數,通過T檢驗方法剔除非顯著要素進行統計分析。 基于編碼結果確定了26個勝任特征條目分別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抗壓能力、自信、成就導向、誠實正直、寬容包容、專業成績、社會活動、學習能力、跨學科知識、人際交往能力、計劃執行能力、團隊協作、獨立思考、信息尋求、責任心、創新能力、快速學習、溝通能力、獨立解決問題、服務意識、主動性、踏實肯干、動手能力、研究能力。
2.3 SPSS數據分析
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五分法對所有素質特征從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進行評分。問卷選取某所包含工科、理科、醫科、文科等不同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專任教師及輔導員參加被測。其中對專任教師及輔導員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2份,有效率85%;對研究生發放問卷80份,收回有效問卷71份,有效率89%;對用人單位發放問卷60份,收回有效問卷57份,有效率93%。所調查的學生共涉及理學、工學、醫學、文學、教育學、法學、管理學、哲學等8大學科專業,其中一年級研究生占42%,二年級研究生占58%,所調查研究生的專業與年級分布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根據此調查數據采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3.0對問卷調查的統計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因素方差分析、因子分析、信度效度分析和相關分析等。
3 研究生能力素質模型統計結果
考慮到統計分析軟件SPSS對研究生、教師、用人單位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方法與步驟具有相似性,鑒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作者僅就教師問卷分析與結果進行概要描述。
在評估中,首先運用KMO及Bartlett's球體檢驗來檢驗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然后展開因子分析,最終得到各類指標的科學評估結果。KMO是用于比較觀測相關系數值與偏相關系數的一個指標,其值愈逼近1,表明對這些變量進行因子分析的效果愈好。經計算分析,各指標樣本數據的KMO檢驗值為0.924,Bartlett's球體檢驗的結果P值0.000<0.01,拒絕原假設,說明數據具有相關性,適合做因子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對第一個因子影響比較大的能力素質特征包括寬容包容、快速學習、成就導向、人際交往能力、專業成績、主動性等。對第二個因子影響比較大的能力素質特征包括抗壓能力、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等。對第三個因子影響比較大的能力素質特征包括心理健康、責任心、動手能力、誠實正直等。這三個因子的累積貢獻率為86.333%。
研究生問卷統計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對第一個因子影響比較大的能力素質特征包括寬容包容、快速學習、服務意識等。對第二個因子影響比較大的能力素質特征包括誠實正直、獨立思考、責任心等。對第三個因子影響比較大的能力素質特征包括研究能力、溝通能力、信息尋求等。這三個因子的累積貢獻率為90.586%。
用人單位問卷統計分析的結果可以得出,對第一個因子影響比較大的能力素質特征包括成就導向、人際交往能力、計劃執行能力、信息尋求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等。對第二個因子影響比較大的能力素質特征包括責任心、誠實正直、學習能力等。對第三個因子影響比較大的能力素質特征包括身體健康、專業成績、踏實肯干等。對第四個因子影響比較大的能力素質特征包括抗壓能力、創新能力、服務意識、動手能力、研究能力等這三個因子的累積貢獻率為86.333%。
4 研究生能力素質特征差異性比較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 研究生素質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內容, 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研究生能力建設是一個永遠值得深究的研究生人才培養專題。通過研究生、教師、用人單位三方實體的調研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研究生的培養中“德”永遠是第一位的,誠實正直、責任心被認為是研究生應該具備的高尚品德; 而研究生的抗壓能力,心理健康等素質被擺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這說明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煉對于研究生適應學術研究和社會生活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研究生的學習能力、快速學習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都被三方高度認可,均是適應能力的表現方面,主要表現為研究生能力培養要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與需求相適應,這也為大學研究生教育與培養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思路與路徑。
差異分析中我們發現研究生本身對于專業學習成績認可度并不高,但是對于教師和用人單位這個指標卻顯得尤為重要。這說明對于評價優秀研究生的量化標準,專業成績(例如專業課成績、論文情況等)是一個顯性的剛性指標,是體現研究生專業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組成部分,而研究生對于專業成績一定程度的“不屑”有失偏頗;對于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和用人單位都認為非常重要。這說明我們的研究生教育應花大氣力在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環節、培養方式上努力實現研究生知行合一, 鍛煉其應對復雜局面和處理問題、協調資源,提升自身素質的能力;對于人際交往能力和未來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等方面的素質特征,從學生到教師再到用人單位,其重視程度是持續遞增的趨勢包括人際交往、計劃執行、信息尋求、踏實肯干、服務意識等等。這說明研究生的素質教育具有特殊性,研究生除了要掌握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社會能力即可以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系,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系和對信息獲取、分析與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21世紀的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既要滿足現代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也要體現出研究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加強究生能力培養已刻不容緩,必須逐步建立適應研究生多元能力培養的培養機制、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真正解決研究生的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鍛煉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人際交往的各種社會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慧,王宇紅.優秀大學生素質模型構建.科教視野[J],2007,(17):
[2]鄭學寶,孫健敏.大學生能力素質特征模型建立的思路與方法.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5,(5):145-147.
[3]牟艷娟,谷正杰等.提升研究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模式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J],2011,(11):78-79.
[4]方宏建,桑曉旻等.加強研究生社會能力培養探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7):30-34.
作者簡介:女,1980.6,博士在讀,工程師,研究生輔導員,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