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化和開發建設項目對土地、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經濟建設與水資源、水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開發力度在不斷加大,水環境污染嚴重,三門縣地處浙江省中部沿海三門灣畔,水資源利用率很低,因而有必要對三門縣地表水資源進行詳細的評估,制定相應的策略,以便滿足三門的濱海新城、沿赤工業園區、洞港工業園區、健跳工業園區的開發以及全縣居民生活、工業用水的需求。
關鍵詞:水資源;三門縣水庫;報告
1 區域概況
1.1 自然地理
三門縣地處浙江省中部沿海三門灣畔,介于東徑121°11′56″~121°43′48″,北緯28°05′19″~29°12′04″之間,西枕天臺山,東瀕三門灣,北接寧海縣,南毗臨海市。東西寬52.65km,南北長40.5 km,總面積1072 km2(不包括海域面積),其中山丘區面積占土地面積的70%,平原面積占土地面積的29.9%。海岸線長167 km,海域約500 km2,沿海海嶼69個,最大的島嶼蛇蟠島面積14.9 km2。
三門縣屬浙東丘陵區,低山丘陵起伏連綿,地勢西高東低,西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東北部為沿海平原,河道縱橫,土地肥沃,海岸曲折,島嶼眾多。“七山一水二分田”是三門縣地貌的基本特征。
三門縣由于地理位置,季風環流、地形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受大陸和海洋性氣流交替控制,季風影響明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屢有臺風為害。
1.2 社會經濟
三門歷史悠久。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代,六敖鎮尖坑山和亭旁鎮包家上墳墩、山根邵一帶就已有人類居住。西漢始元二年(前85)屬回浦縣。三國時屬臨海縣。西晉分屬臨海、寧海兩縣。隋代復屬臨海縣。唐代復分屬臨海縣、寧海縣,以迄民國。民國29年(1940),以寧海縣東南部18個鄉鎮、臨海縣東北隅5個鄉以及原南田縣全部境域,置三門縣。縣以三門灣而得名。1949年2月17日成立縣人民政府,海游鎮為縣政府所在地。1952年南田區劃歸象山縣。1958年10 月,三門縣并入臨海縣。1962年恢復三門縣建制,至2007年底,轄10個鎮、4個鄉、511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41.42萬人,人口密度386人/km2。
據三門縣統計年鑒,2006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57.8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第一產業10.68億元,第二產業23.89億元,第三產業23.2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558元。
1.3 河流水系
三門縣山丘區溪流眾多,平原河網縱橫交錯,沿海港灣發育,享有“五港八溪”之稱。五港:即旗門港、海游港、健跳港、浦壩港、洞港。八溪:清溪、珠游溪、亭旁溪、頭岙溪、園里溪、白溪、花橋溪和山場溪等。各溪流均為單獨入港、入海的山溪性小河,統稱為浙南諸河小可水系。
1.3.1 水域概況
通過本次調查,三門縣陸地水域總面積88.7 Km2,水域容積3.3億m3。水域面積率8.3%水域容積率31萬m3/Km2。
三門縣流域面積100Km2以上獨流入海河流情況如下:
珠游溪:發源于臨海市的羊巖山西樓坑,東北流經仙人橋,至赤壁坑進入三門縣境內,經縣城海游鎮折東南流,于善岙渡右納入亭旁溪,經海游港入三門灣。珠游溪三門縣境內河流長26Km(至善岙楊橋),流域面積199Km2。主要支流亭旁溪發源于三門縣尖山桂簾,主河道長28Km,流域面積141Km2。
白溪:發源于三門縣雙尖山,溪床寬闊,多白色卵石,溪流自上游經橫渡鎮至健跳鎮下羅口,從健跳港流入三門灣。白溪河流長18Km,流域面積113Km2。
清溪:發源于天臺縣蒼山北麓楊家岙,東南流經嶺里至紫巖鄉,折東北流入寧波市寧海縣,東流經上葉、桑洲、沙柳,后從旗門港注入三門灣。清溪河流長39Km,流域面積157Km2。
三門縣平原河網密布,主要分布在六敖、健跳、里浦、沿赤、泗淋等鄉鎮,其中較大的河網有六敖鎮的外蘆港、大沖港、大沙港,健跳鎮的岙口塘港,里浦鎮的永豐塘、兩頭塘、蟹山塘,泗淋鄉的泗淋村內河、峽礁塘,沿赤鄉的鉗口塘、躍進塘。這些河網在行洪除澇、調蓄水量、農業灌溉、保護生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3.2 河道水域調查成果
縣內市級河道3條,分別為海游港、健跳港和洞港,河道長度51Km,水域面積19.2Km2,水域容積1.7億m3。市級河道長度、水域面積和水域容積分別占全縣河道長度、水域面積和水域容積的3.0%、23.7%和57.5%。
縣級河道有10條,分別為珠游溪、亭旁溪、清溪、旗門港、白溪、花橋溪、浦壩港、頭岙溪、園里溪和山場溪。縣級河道總長度為141 Km,水域面積42.4 Km2,水域容積9663萬m3,分別占全縣河道長度、水域面積和水域容積的8.1%、52.4%和33.5%。
縣級以下河道1597條,縣級以下河道總長度為1545 Km,水域面積19.3 Km2,水域容積2596萬m3,分別占全縣河道長度、水域面積和水域容積的89.0%,23.9%,和9.0%。
三門縣河流主要功能為行洪排澇、水量調畜、環境美化和生態保護。部分河流、河段還具有航運交通、灌溉引水等功能。
具有航運交通功能的河流有:旗門港、海游港、健跳港、洞港、浦壩港。承擔灌溉功能主要河流有:亭旁溪、頭岙溪、珠游溪、吳岙溪等。
1.3.3 山區河道水域調查成果
通過調查全縣共有山區河道924條,河道總長1082Km,水域面積15.1Km2,水域容積3765m3。
1.3.4 池塘水域調查成果
三門縣共有池塘146座,分布于全縣12個鄉鎮。全縣池塘總水域面積0.2Km2,總水域容積49萬m3。
1.4 水利工程
1.4.1 山塘水庫調查成果
通過本次調查,三門縣水庫山塘379座,分布在全縣14個鄉鎮。全縣水庫、山塘總水域面積7.0Km2,總水域容積4011萬m3。
1.4.2渠道水域調查成果
三門縣沒有大中型灌區,渠道設計流量一般都小于0.5m3/s。本次調查將全縣渠道分為平原河網灌溉渠道和水庫灌溉渠道,分別予以統計計算水域面積和水域容積。
經調查統計:三門縣平原河網地區有396條灌溉渠道,長238km
渠道斷面平均寬度2m,水域容積25萬m3。水庫灌溉渠道有68條,渠道長度60km,渠道斷面平均寬度3m,水域面積0.2km2,水域容積19萬m3。
2 水文資料情況
2.1 水文氣象站網
全縣共有7個國家基本雨量站:分別是珠游溪至海游港流域的珠岙雨量站、海游雨量站和巡檢司雨量站,亭旁溪的劉家雨量站,白溪至健跳港的橋頭水文站和健跳水文站,浦壩港流域的里浦水文站。洞港流域的下山洞港市級報汛站,和健跳的國家基本水位站。
2.2 降水
多年平均降雨量1685.6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3~9月,占全年的80%,多年平均蒸發量1231.9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496.4毫米。年內季節變化明顯。3月~4月為春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14~19%:5月~6月為梅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23~26%,8月~9月為臺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29~33%,10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少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18~22%。全年來看主要分臺汛和非臺汛期。4月15日~10月15為汛期,其中7、8、9月為臺風影響度較大的季節,故又稱為臺風期。10月16日~次年的4月14日為非汛期,雨量少,特別適宜水利工程施工。
2.3 氣溫
三門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本區多年平均氣溫16.6℃最高氣溫38.7℃(1977年7月9日),最低氣溫-9.3℃(1977年1月31日)。最熱為7月份,平均氣溫28℃最冷為1月份,平均氣溫15.5℃。無霜期241天。年日照在1868.7小時。
3 現狀地表水資源用水量調查
三門縣多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為82307萬m3, 2007年全縣用水總量為9373萬m3,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為5758萬m3,林木漁畜用水量為117萬m3,工業用水量為1810萬m3,城鎮公共用水量為200萬m3,居民生活用水量為1318萬m3,生態環境用水量為170萬m3。
4 年徑流分析計算
4.1 河川徑流分析計算
三門縣西北地勢高,亭旁鎮和橫渡鎮山高林密,下墊面因素大,東南為濱海平原,下墊面因素小。徑流是流域中氣候和下墊面各種自然地理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徑流的分布特性首先取決于氣候條件。在同一氣候區,山區流域徑流量一般大于平原;地質、土壤條件不同,流域的滲水性不同,滲水性強的流域產生的徑流量少,反之則多。受高程的影響,徑流有垂直差異的特點。流域面積的尺度決定著徑流量的大小,植被、湖泊、沼澤則有調節徑流的功能。
徑流是地球表面水循環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的化學、物理特性對地理環境和生態系統有重要的作用。
計量方法,徑流研究所需資料由水文站、實驗流域或徑流站、實驗室、野外考察獲得。主要通過觀測、實驗、分析和計算等進行徑流的研究。徑流的計量值有流量、徑流量、徑流模數、模比系數、徑流深、徑流系數等。
流量(Q)是表示單位時間內通過過水斷面的水量,以立方米/秒計。
Q=VA
式中V為水流平均流速;A為過水斷面面積。
徑流量(W)是一定時段(△T)內通過過水斷面的水量,以立方米計。
W=Q△T
徑流模數(M)是單位面積上的徑流量(產水率),以升/(秒·平方公里)計。
式中F為流域面積,以平方公里計。
模比系數(K),又稱流量變率,是各時段的徑流模數(Mi)與正常徑流模數(M0)之比,即
徑流深 (R)是一定時段內徑流量在流域面積上的深度值,以毫米計。
徑流系數(C)指某時段內徑流深或徑流量與同時段內的降水深(P)或降水總量(Wp)的比值。
4.2 年徑流時空分布特性
年徑流主要來源于降水補給,水量主要集中于降水過程中,山區、河川徑流的變化與降水有明顯的依存關系。流域降水的時空和地域上的分布特性決定了徑流在年內和年際及地域上的分布特性。三門降水主要集中在3~9月,占全年徑流的80%,多年年內季節變化明顯。3月~4月為春雨期,占全年徑流的14~19%:5月~6月為梅雨期,占全年徑流的23~26%,8月~9月為臺風期,占全年徑流的29~33%。
4.3 人類社會活動對徑流的影響
徑流的時空變化特性還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砍伐森林會使水土流失加劇,洪峰徑流劇增;水庫等蓄水工程的興建,會增加流域的持水能力,調節徑流;工業、農田的大量用水會減少河川徑流量;跨流域引水能減少被引水流域的徑流量,增加引入流域的徑流量等。
5 地表水資源評價結論和意見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城市化和開發建設項目對土地、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經濟建設與水資源、水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開發力度在不斷加大,水環境污染嚴重,三門縣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為82307萬m3,人均占有量為1987m3,水資源利用率很低。隨著三門的濱海新城、沿赤工業園區、洞港工業園區、健跳工業園區的開發,水資源尤為緊缺,如果沒有水資源作為后盾,區內企業就無法生存。現有水利工程對水資源的存儲量無法滿足工、農業發展的要求,只有改造擴容亭旁鎮的佃石水庫,新建橫渡鎮的白溪水庫,有效利用水資源,確保全縣的居民生活用水及工農業生產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