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社會的脊梁,其法律意識對全社會具有導向作用。然而,由于自身的法律意識淡薄、學校的宣傳教育不到位、不負責任的家庭教育等因素,導致一些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法律問題而束手無策乃至吃虧上當。為了讓當代大學生更好地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強化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因此要加強高校的法律教育力度,培養具有較強法制觀念的合格大學生。
關鍵詞:高校教育;大學生;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主要包括對法的本質和作用的看法、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等。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中流砥柱,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他們的法律意識如何對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進程有很大影響。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大學生只有進一步了解、學習法律知識,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才能在日后的發展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從而肩負起作為建設國家主力軍的重任。
1 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現在大學中有很多積極向上的大學生,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遵紀守法。但是仍有一小部分的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不懂得用法律作為武器來保護自己,所以常會發生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因此要想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弄清培養過程中的問題是關鍵。
1.1 其根本問題是大學生自身認識的錯誤
1.1.1 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目的不明確。一些大學生認為法律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只與那些學習法律專業的同學或者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有關,主觀上就不重視普及法律知識的公共課,感覺這樣的課程沒有什么實際意義,這是因為許多大學生并不了解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對其公平、正義性也不甚理解,法律意識的建立也就無從談起。
1.1.2 大學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心理極其脆弱。一些大學生或許懂得一些法律知識,但真正遇到實際情況時便大腦空白,完全忘記了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識;還有一部分大學生社會經驗少,心理承受力差,遇事不冷靜,甚至用比較偏激的方式解決遇到的問題。
1.1.3 大學生守法的自覺性較差。現在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不服管束,不計后果的追求所謂的自由,養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常會出現一些考試作弊、作業抄襲、缺乏誠信、拖欠貸款等現象,其行為與法律規定背道而馳,形成“學而不用”、“知而不信”的現象。
1.2 學校缺少法律氛圍直接導致大學生忽略法律知識
1.2.1 首先,一些高校的法制教育課只流于形式,不重視教育的過程,課堂教學設計陳舊,與當前的教育需要不適應;一些教育內容也不盡合理,很多高校的法律教學內容就是把一些法律條款和法律基本理論簡單地向學生們羅列出來,缺少與實際案例的結合,使學生們產生對法律課堂的厭惡情緒;還有就是課時安排的不合理,在學校安排的課時里老師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為了縮短時間講到一些知識點時老師便一嘴帶過,聽得同學一頭霧水,難以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
1.2.2 一些高校校園里缺少法律氣氛。學校中的一些老師本身就是“法盲”,他們自己的法律意識就很淡薄,有時還會做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如胡亂收費、體罰學生等,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如何讓學生遵紀守法呢?另外有些學校的規章制度不夠完善,一些規定存在著漏洞,很多學生就趁機鉆空子,為所欲為而無懲罰措施,這無形中削弱了校規和法律在學生中的威信。
2 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
當前形勢下,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法制建設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培養大學生法制觀念,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實行依法治校,為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而建立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園環境。高校的法治狀況直接影響著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效果。只有學校領導、教師及行政管理人員起模范帶頭作用,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才能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其次,要不斷完善健全學校的校規校紀和有關制度,使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精簡課時的基礎上,合理運用“案例法”、“討論法”來提高教學效果,通過組織學生觀看“今日說法”、“經濟與法”、“道德與法制”之類的節目,用真實案例來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法的神圣與威嚴;同時可以開展以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和法制建設相結合的第二課堂活動,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在我心中”演講比賽或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審判、模擬法庭等形式,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這些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都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2.2 注重家庭的支持,為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供堅強的后盾。家庭教育具有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特點,家庭教育不力將嚴重影響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為此,家長必須知法守法并且建立和睦融洽的家庭關系。家長可以通過書信、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時常與子女保持聯系,積極與子女進行溝通并掌握子女思想動態和心理需求,給予子女及時的關愛和指導,排解他們思想上的煩惱,糾正他們行為上的偏差,限制他們不正當的物質需要,使子女在親情關愛之下,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強抵制外界消極因素的抵抗能力。此外學校可以建立一套能與家長保持聯系的管理系統,家長可以通過這套系統協助學校進行管理,從而形成合力,共同為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建立堅固的屏障。
總之,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只要我們充分調動各方面因素,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就一定能使他們主動學習法律、接受法律、增強依法治國的信心,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賈應生.論法律意識[J].人大研究.
[2]張中秋楊春福.法理學[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王毅:唐山學院社會科學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陸紅:唐山學院社會科學部,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