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橫向兼并逐漸成為企業擴張經營的重要途徑,而橫向兼并后的文化整合效果是否理想,往往是兼并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對此,本文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闡述企業文化內涵,并分析企業橫向兼并后文化整合的經濟效益。同時,借鑒微觀經濟學相關理論和索洛余值法的思想,建立能夠定量分析不同文化整合模式效果的模型,旨在為我國企業橫向兼并后的文化整合模式選擇提供理論依據和相關建議。
關鍵詞:橫向兼并 文化整合 索洛余值法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意義
目前,隨著經濟全球化,企業橫向兼并的數量和規模與日俱增,但由于兼并后文化整合存在問題導致兼并失敗的案例也屢見不鮮。據統計,在過去20年里,國際上大的企業兼并案中有65%無法獲得協同效應和財務預期。麥肯錫公司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橫向兼并失敗的案例中,雖然存在著財務管理混亂等導致兼并失敗的原因,但有80%以上的兼并失敗直接或間接起因于文化整合的失敗。由此可見,文化整合的效果是否理想是企業兼并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
因此,全面而透徹地分析橫向兼并后的文化整合經濟效應,對企業橫向兼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相關文獻綜述
目前,學術界對企業兼并后的文化整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即文化整合的經濟效益以及文化整合的模式選擇,下面對其進行簡要概述。
(1)國外研究綜述
針對企業文化與兼并績效關系的研究,美國學者Singh, Montgomery(1987)等將多元研究中的相關性,即戰略匹配性引入企業兼并的研究中,指出在兼并雙方的相關性與兼并企業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此后Nahavandi和Malekzadeh(1993)指出,影響企業文化和兼并績效的作用機制取決于整合的程度、相對規模大小以及多文化寬容度。此外,美國學者Ghoshal和Hapeslagh在進一步研究發現,在兩個企業兼并之后在其內部營造一種積極的氣氛,便能夠淡化企業文化差異的消極影響。
而在文化整合的模式選擇方面,Berry將企業文化整合模式分為四種類型,即吸納整合模式、滲透整合模式、分離整合模式以及消亡整合模式。而Walt進一步指出,在進行橫向兼并時,由于兼并企業往往會將自己部分或全部文化注入被兼并企業以尋求協同效應,因此兼并企業常常會選擇吸納式文化整合模式或滲透式文化整合模式。
(2)國內研究綜述
在文化整合的經濟效益方面,張永健通過案例分析和相關調研,指出兼并企業的文化融合對兼并有重要的意義,不同的兼并方式其文化整合的方式不同,并提出非正式組織在文化整合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劉光嶺(2007)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指出,企業文化整合會通過增加企業協調成本的方式影響兼并的效果。
而在文化整合模式的相關研究中,陳春花和劉曉英(2002)指出,可以從兼并雙方企業文化的力量對比出發,把兼并企業和被兼并企業的文化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四種文化整合模式,即征服模式、共生模式、融合模式和掠奪模式。此外,潘愛玲(2004)對文化整合與跨國兼并的關系、文化整合的流程設計以及模式選擇等問題進行了詳盡地探討,而高明(2004)從戰略管理的角度探索了文化整合過程中的影響和作用,并提出了相關策略。
綜上所述,當前學術界對企業文化整合的研究雖然集中于經濟效益和選擇模式兩方面,但不難發現對其經濟效益的研究普遍為定性分析,依然存在難以量化的缺憾,因而在此基礎上對不同文化整合模式效果的比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對零售企業文化整合經濟效益進行定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二、企業文化整合的理論研究
下面本文將利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對企業文化的內涵及其經濟效益進行闡述,并借鑒索洛余值法的思想對不同文化整合模式的效果進行量化研究。
1.企業文化的內涵
諾斯指出,制度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正式約束、非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其中,正式約束是企業的相關政策規定和組織章程等實體層面的約束,而非正式約束是價值理念和風俗習慣等精神層面的約束,實施機制則是產權流轉過程中的運行機理。
不難看出,企業文化不同于企業政策和章程等顯性制度,它被視為一種能夠對企業產生實際影響的隱性制度,因此是一種典型的非正式約束。
2.文化整合的經濟效益分析
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企業文化是一種非正式約束,可以將其視為隱性制度,因此企業橫向兼并后的文化整合必將產生內部協調成本,但由于該成本難以量化并預估,因此企業往往更加關注兼并后的實際生產成本,而忽略或低估了文化整合所帶來的內部協調成本,導致其橫向兼并失敗。下面利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對其進行理論分析。
企業文化在橫向兼并前較為統一,因此其內部協調成本較低,但由于兼并前的企業一體化程度有限,導致其外部交易成本,即市場交易費用較高。而在橫向兼并后,企業文化出現差異,此時企業進行文化整合必將提高其內部協調成本,但由于兼并后企業一體化程度較高,并存在規模經濟,因此其外部交易成本降低。
根據成本最小化原則,只有在總交易成本最小時,即外部交易成本與內部協調成本之和最小,企業的橫向兼并才最有效率。顯然,當且僅當邊際外部交易成本等于邊際內部協調成本時,企業的總交易成本才達到最小,即MCm=MC時,■■且■。
下面運用圖形進一步對其闡述:
如圖所示,MCe和MCm分別為均衡的邊際內部協調成本和邊際外部交易成本,MCt為邊際交易成本。顯然,當且僅當MCe=MCt時,MCt=min(MCt)=MCm+MCe,此時企業的總交易成本Ct也達到最小。
若此時兼并點位于E點左側,兼并有利可圖,因此企業會擴大兼并規模以實現總交易成本的降低。若此時兼并點位于E點右側,兼并面臨虧損,因此企業會縮小兼并規模以實現總交易成本降低。由此可見,均衡點E為企業最優兼并點,Qe為企業最優兼并規模。
如圖所示,MCe*和MCm*分別為均衡的邊際內部協調成本和邊際外部交易成本,MCt為邊際交易成本,Q*為橫向兼并后的均衡產量。若企業在橫向兼并前低估或忽略了內部協調成本,使得MCe*下移至MCe,導致企業的實際產量變為Q,高于市場均衡產量Q*,而此時市場的均衡價格低于企業的實際價格,因此形成滯銷Q-Q*,導致企業面臨虧損ABQQ*。由此可見,文化整合通過改變企業內部協調成本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而影響著企業的橫向兼并是否成功。
3.文化整合效果評價的數學模型
橫向兼并后的文化整合模式選擇至關重要,企業只有通過對不同文化整合模式的效果進行詳盡而深入地研究,才能選出一種適合其自身發展的模式。
但當前的問題在于,不同文化整合模式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難以量化,整合效果評價也僅僅停留在定性層面,致使企業橫向兼并后的文化整合模式選擇出現困難。因此,本文在借鑒索洛余值法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可量化的文化整合效果評價模型,旨在為我國企業橫向兼并后的文化整合模式選擇提供理論依據。
該模型假設條件如下:首先,假定企業屬于理性經濟人,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其次,假定企業橫向兼并前后的技術水平保持不變。再次,假定企業的生產要素組合為勞動,資本和企業文化。
具體模型如下:
。
由此可見,該模型不但能將企業的文化整合效率量化,還可以對不同文化整合模式的效果進行橫向比較,為企業兼并后的文化整合模式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結論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文化整合是影響企業橫向兼并效果的重要因素,若其進展順利將會給兼并后的企業帶來積極影響,若其進展受阻則會給兼并后的企業帶來消極影響。此外,通過建立文化整合效果評價模型,不僅將文化整合效果量化,也為企業文化整合模式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俞劍.企業并購中的文化管理[J].商業研究,2002(7).
[2]劉海英.企業文化與企業效率關系初探[J].市場研究,2004(10).
[3]張帆.兼并企業的文化整合[J].中外企業家,2004(2).
[4]李君.企業并購后的文化沖突與管理[J].經濟人學報,2006(2).
[5]劉光嶺.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透析企業并購中的文化整合[J].經濟經緯,2007(4).
[6]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7]魯迪格·多恩布什,斯坦利·費希爾,理查德·斯塔茲.宏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8]羅伯特.S.平狄克,丹尼爾.L.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陳朕,男(1990-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