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在密蘇里大學攻讀完碩士學位,程正昌舉家搬到了美國加州帕沙迪納市。對華裔移民來說,謀生總是第一要務,程正昌希望通過開中餐館來解決經濟困境。
川京菜闖美國
時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華人移居美國,他們聚居在華人社區,為了在異國立足,首先把中餐館當作了賴以生存的謀生之路。不過,當時的華人通常是夫妻二人租下小店面,也許連招牌都沒有就開始營業,做的也是廉價的快餐和外賣;然而,美國本土的餐飲行業也以中小企業為主,美國人的選擇足夠多,對中餐又缺乏了解,除了偶爾嘗鮮,并沒有吃中餐的習慣。在這樣的情況下,中餐館一方面成為華人社區的經濟支柱,另一方面又扎堆在華人圈里,競爭異常激烈。
“每天都有中餐館開業,也每天都有中餐館倒閉。”程正昌回憶說,他要開中餐館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如何在飽和的市場中立足。
當時華裔移民大多來自廣東和福建,因此美國的中餐館多以粵菜及客家菜系為主,走過華人社區,滿街都是濃郁的燒臘味。程正昌決定利用自己的優勢:他是江蘇移民,其父程明才是手藝不凡的大廚,對中國各地的菜系都頗有研究。父子二人商量后,選擇了主營香辣酸甜的川菜和京幫菜。靠著向親戚和政府借來6萬美元,程正昌在1973年開起了第一家聚豐園。
真正消除霉運的應當是川京菜獨特的口味,不但是廣東移民對此大感興趣,不少美國人也跑來嘗鮮。而為了留住客人,程正昌可謂殫精竭慮:他借來一萬美元買了一塊經營烈酒的牌照,以此吸引好酒的顧客,確保了餐廳的基本收入;他細心地為顧客們思慮周全,如果人多,就免費贈一兩道菜,客人漸漸增多時,遇上沒有座位而離開的客人,他還會追到停車場向其致歉,并請客人們喝飲料。
聚豐園美味、實惠,服務又十分貼心的名聲漸漸越傳越響,九年后,程正昌開了第二家聚豐園中餐廳。這時候,聚豐園已經有了不少忠實顧客,程正昌又常常與他們聊天,一來二去成了在街上碰面都會打個招呼的朋友。其中一位朋友恰好是洛杉磯第二大購物廣場幽谷拱廊的總經理,他熱情地邀請程正昌把中餐館開到購物廣場,“逛街的客人總歸需要吃飯的”。
程正昌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在他看來,聚豐園正需要一些改變,一來是要脫離華人圈的“內斗”:“在美國的中國人數量畢竟少,做美國人的生意才能把事業做大”;二則是中餐館的經營模式太過老舊,不易擴張,他希望能有更好的模式。
程正昌特意到幽谷拱廊,仔細觀察了購物廣場的客源環境。回來后,他對家人說:“我們的服務必須快。”因為如果在購物廣場中開店,客人們也許只是逛累了歇歇腳,或是稍微補充一下能量,隨后便要緊接著購物。程正昌立即想到了做中式的連鎖快餐。
1983年,第一家中式“熊貓快餐”在幽谷拱廊的美食街開業。
“叛變”中國美食
把中餐做成快餐,先天就有難度。西方飲食的食譜講究精確,所以做快餐連鎖的標準化水到渠成;而中餐講究的是廚師的“感覺”,要讓一百家店和一家店的味道一樣好,得下大功夫。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讓美國人吃中式快餐。在程正昌看來,美國人不吃中餐,很大的原因是飲食文化的差異。人們對不了解的東西都會抱以懷疑的態度,因此程正昌讓中餐里頗具“意境”的東西都全部“現實化”。
先是菜名,熊貓快餐的菜單非常實在,每道菜都標明其原料、烹飪方法、調味品等,讓食客一目了然;再是制作,熊貓快餐所有菜品的原料加工都由供應商預先完成,再由專業的配送公司送到全美及墨西哥、波多黎各的各家分店。而調料都按配方事先備好,裝在固定的桶內,送到店中讓廚師們隨用隨取。那么,即使是沒有經驗的廚師,甚至不用是中國廚師,也可以炒出味道達標的“熊貓味道”了。值得注意的是,出于美國人對飲食健康的觀念,調料中沒有味精。
那這樣還叫中國菜嗎?起碼看上去像:熊貓快餐保留了中餐明火炒菜的方式,以保證菜品的味道和特色。廚師炒好菜后,裝入一尺見方的餐盤內放在前臺保溫銷售,通常分量不大,賣完再炒,以保證新鮮的口感。后來,程正昌甚至開發了部分快餐店,就像美國的三明治快餐賽百味一樣,把菜品原料陳列在餐廳中,讓顧客挑選原料,再現場炒制;再是菜式,程正昌放棄了聚豐園原本豐富多樣的菜色,每個店只有20道左右的菜式,每月創新兩個品種,特色品種全年保留,如主打品種陳皮雞占到了營業額的30%。客人可以自由搭配主食、小吃、例湯,5~7美元便可以享用一盤2~4種菜式并附帶飲料的中餐,價格也不會比麥當勞、漢堡王等純美式快餐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