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是在誠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會計誠信不僅是職業道德的體現,還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本文就結合自身經驗對于會計的誠信做一簡要分析。
關鍵詞:誠信會計 建立 方法
會計誠信一方面指的是參與會計工作的人在進行會計事項處理時的態度,另一方面則是值會計工作人員在提供會計信息時的信守承諾。目前我國市場經濟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誠信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會計工作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的前提。誠信不是紙上談兵,更多的應該是在實踐中區實現,其實誠信不單是會計行業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一、完善公司治理
內部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基本規范,一套完善規范的內控體系,能有效起到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和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的作用。沒有健全、完善的內控制度,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健全一個包含內部稽核制度、內部牽制制度、內部審計監督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嚴密的,較為完整的企業內控系統,建立會計誠信問題才具備了必要的條件。
努力提高會計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會計從業者是直接參加會計工作環節的人員,他們的自身素質和職業道德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最終結果具有直接影響能力,能夠左右會計誠信。所以,加強對會計人員的不斷培養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讓他們學會更多的新知識,把握住國家發展道路方向,了解國家的新政策新條款,理論聯系實際去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在對會計人員進行錄用招聘的時候,要做好錄用審核工作,不能將不符合要求的人員錄用,在對錄用對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審查方面,也應該認真的審核,招收業務能力強、自身素質高的年輕會計人員作為培養對象,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會計隊伍,這樣才能保證會計的誠信程度,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二、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現實中純粹由于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原因和道德風險原因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并不多見,而更多的是人為的授意主動造假。希望通過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整頓會計工作秩序的辦法就可以達到治理核算不規范、賬外經營等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目的往往是徒勞的。因此要進一步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建設,切實加大對會計人員的保護力度,使會計人員能挺直腰干堅決抵制會計不講誠信行為,堅持對做假賬說”不”,從而保持良好的會計職業操守,真正做到以”誠信”為安身立命之本,以”不做假賬”為道德準繩。
加強法制是用非市場力量抑制市場制度的弊端:
1.從有關會計的法制建設來看,目前需要解決懲治造假的“精確制導”問題。所謂會計法治的“精確制導”是指:明確由什么人啟動對會計欺騙的訴訟程序,改變“民不舉、官不糾”的局面,使違法企業浮出水面;明確規定會計真實性的具體法律標準,降低名義上的要求,鎖定少數違法企業和最惡劣的行為;明確區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瓦解兩者的欺騙聯盟。此外,為了改進會計的法制建設,還需要研究司法會計,提高立法和執法的科學性。
2.加大對會計不講誠信行為的處罰力度。我國之所以屢屢出現會計不誠信行為就是因為法律的處罰力度不大,以至于有人一再的觸犯法律。在國外一些比較成熟的國家,他們在法律處罰力度上是比較大的,取得的效果也比較好,雖然我們國家有我們國家的國情,但是對國外的經驗進行借鑒也未嘗不可,結合自身的情況來進行法律處罰力度的調控,強化法律約束能力,這樣造假者自然就會有所顧忌,對于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這樣能從根源上阻止非法會計信息操縱行為。
在對會計行業進行整治的時候,我們不能單一的對會計人員進行整治和約束,還應該對會計人員所在單位進行整治,在針對個人和領導的審查和懲治以外,對會計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懲治也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個方面。并且對因不負責任的會計信息造成損失的使用者進行補償,這樣會計人員和其所在單位在開展會計業務的時候,就不會那么的隨意了,能夠更加的認真和盡責。
三、加強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
1.加強社會監督。除了依靠執法部門進行監督之外,還可以借助社會的力量來進行共同監督,強化社會監督和評判制度,透過社會的力量來判定會計部門是否觸犯了道德底線,這部分不能單一的通過法院和政府來認定,社會的輿論和評價更加具有真實性。道德不同于法律,是需要社會輿論來支持的。因此,要在法律上明確,根據公開的財務報表對上市公司所作的分析,屬于言論自由,不構成名譽侵權。應當建立和培植揭露虛假會計信息的市場力量,以改變目前造假力量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狀態。
從有關會計誠信現狀來看,加快建立社會信用監督體系,是我國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規模先進的信息數據庫將記錄著大量企業與個人的資金往來與商品交易的種種資料,可以提供客戶查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記錄,在工商注冊、銀行貸款、消費貸款、個人信用卡服務以及人才聘用等,將受到制約。相反,為鼓勵獲得守信等級高的企業將可優先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或為其提供高額度的貸款。一些專家還建議,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本國現實情況,制訂可實際操作的《信用法》。盡管這需要時間,但是勢在必行。就現階段而言,要很抓行業監管,查處虛假行為,增加失信者的成本。
2.加強社會教育機制,啟發行為人的良知。人們對誠信的認識需要通過宣傳和教育來實現,什么樣的做法才是誠信的做法,非誠信的做法會有什么樣的后果,都應該通過教育和宣傳來進行普及。不能因為眼前利益而放棄了未來,不能為了緩解當前的困難而觸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線,這些做法都是自殺式的行為。
會計誠信的教育對象不是單一的會計人員,他們不是會計工作的最終決定者,只是會計工作的實施者,企業領導、集團負責人、能夠控制企業負責人的官員他們才是真正的決策者,加強對他們的誠信教育能夠從根源上解決會計誠信問題,對會計人員的誠信教育往往收效甚微,這也是過往我們針對會計人員進行教育得出的結論。
教育要求以事實為基礎。糾正人們的行為將有賴于有效的獎懲措施的建立和實施。即通過獎懲措施的實施使不誠實者付出巨大的成本,誠實者獲得獎勵,從而使得選擇誠信成為一種理性行為。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當理性人衡量了誠信行為帶來的收益——光明的職業前景、融洽的同事關系、良好的社會信譽;與不誠實將付出的成本——晉升無望、時刻面臨失去工作的威脅、受到同事的鄙視和冷淡;那么,理性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從而,誠信教育將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說教,它將成為一種自覺的、理性的選擇。
3.加強政府監管。政府部門仍然是監管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因此監管責任就需要明確。政府監管工作應該有相應的責任,對于造假行為的懲處、執法行為都應該負相應責任。監管部門工作出現紕漏要擔待什么責任,必須明確,還有就是不能只管執法而沒有預防性的監管行為,執法和監管應該都要具備,不能等到違法事情出現了才開始進行執法,那么前期工作是否就沒有做到位呢,責任的明確是為了更好的進行執法監督工作。政府部門的監管隊伍建設是為了杜絕不誠信的會計行為,那么明確監管部門的責任也是為了更加規范的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