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經濟增長文獻中的收斂性理論為基礎,本文對中國30個省市間的經濟增長,以改革開放為分界點,劃為1952-1978年和1979-2010年兩個時段以及沿海和內陸兩個地區,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論認為地區間不存在顯著的絕對收斂,且地區因素使經濟無法達到條件收斂。
關鍵詞:β收斂 省際經濟
一、文獻綜述
關于中國省際經濟收斂的研究,早期主要有Jian,Sachs and Warner(1995),Chen and Fleisher(1996)等,多使用索洛增長模型來考察收入的收斂性,結論各不相同。
近年來,蔡昉、都陽(2000)認為人力資本的差異是造成地區差距的主要原因。張勝等 (2001)對幾個分區域的內部是否存在同質條件下的絕對收斂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1990年后東西部經濟增長存在絕對收斂。林毅夫、劉明興(2003)研究認為中國地區間經濟增長有明顯的時域和地域特性,沈坤榮、馬俊(2002)利用1949年后的省際經濟增長數據,發現中國地區間的經濟增長具有條件收斂的特征。彭國華(2005、2006),管衛華等 (2006),石磊和高帆(2006),許召元和李善同 (2006),張茹(2008),潘文卿(2010) 等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中國區域間經濟增長收斂存在階段性和時段性。
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延長數據跨度,利用1953-2010年面板數據檢驗中國的省際經濟增長的β收斂。
二、數據來源及說明
1978改革前中國是中央計劃的封閉經濟,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歷了經濟的飛躍增長,將時間分為1952-1978年和1979-2010年,有利于檢驗市場力量對收斂速度的影響。因數據的可得性, 只包含了中國內地 30 個省市,且在1952年-1978間無海南、西藏的數據。沿海包括福建、上海、廣東、天津、廣西、浙江、海南、遼寧、北京、河北、山東和江蘇,其余省市則被劃分為內陸地區。本文所有的數據均來自各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經網數據。
三、實證分析
1.絕對收斂
如果X1,X2的系數b大于零,即β大于零,則表明被測區域在時間段T-t內存在絕對收斂。綜上所述,可得區域經濟增長率與初始經濟水平負相關,則為絕對收斂。
單從系數b估計值符號來看,1952-1978年和1979-2010年兩個時段,只有1952-1978年時段出現了絕對收斂,且收斂速度β為0.274%,即該期間各省市經濟增長以約每年0.274%的速度趨同。而從t值和F值來看,只有1979-2010年時段是顯著的。
2.條件收斂
除了期初的人均收入水平,區域人均收入的增長也與產業結構、資源稟賦與區域間要素流動等其他因素相關(魏后凱,1997)。鑒于此,在模型(2)中引入新變量,這時β系數衡量變為條件收斂,即其他系數的差異也取決于收斂的速度。Sala-I-Martin,X.(1991)采用如下增長理論中的公式:
由于沿海與內陸在建國初期的經濟差異很大,且1978年改革開放從沿海開始,為反映地區因素對于經濟收斂的影響,在模型(3)中加入地區虛擬變量COAST,沿海各省用1表示,內陸各省市用0表示,得回歸模型:
從表2看,引入地區虛擬變量改善了收斂模型,t值也較顯著,說明地區因素是促進沿海省份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并且,系數b估計值均為負,說明地區因素對收斂雖有顯著的影響,但仍無法使兩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達到收斂。
四、結論
本文檢驗中國省際間經濟增長的β-收斂,發現中國省際間經濟增長并不具有明顯的絕對收斂性。而加入地區因素后,條件收斂跡象并不十分顯著,說明地區因素在長期無法使沿海與內陸的經濟增長趨于收斂。
參考文獻:
[1]沈坤榮,馬俊.中國經濟增長差異的收斂性分析:一項實證研究
[2]劉強.中國經濟增長的收斂性分析.經濟研究,2001,(6):70-77
[3]劉強.中國經濟增長的收斂性分析.經濟研究,2001,(6):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