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務舞弊是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容易發(fā)生的問題之一,小到影響投資人,大到影響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因此應該給予防范與監(jiān)管。要想建立起有效的防范體系,就必須搞清楚上市公司進行公司舞弊的動因,根據動因找到解決措施,真正從源頭上遏制財務舞弊行為的發(fā)生。
關鍵詞:財務舞弊 上市公司 動機 機會 借口
舞弊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中有明確規(guī)定“偽造、變造記錄或憑證;記錄虛假交易或事項;隱瞞、刪除交易或事項;侵占資產;使用不當的會計政策”。財務舞弊的直接后果就是會計報表虛假不實,其中財務舞弊很常見,可以通過少列負債,增加利潤,多計資產等方式進行虛假的財務報表編制。要想對財務舞弊進行研究,首先就要分析其動因,即什么動因促使上市公司鋌而走險采取財務舞弊的行為。
一、財務舞弊行為的危害性
財務舞弊行為是一種本質上的違反行為,是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侵害,這種行為會嚴重影響會計信息的客觀性與可靠性。第一,財務的舞弊行為都有其鮮明的目的性,而這種目的是建立在侵害會計信息的基礎上,同時這也會嚴重侵害股東及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特別是企業(yè)財務狀況惡化時,會計人員借助扭曲事實的方式欺詐相關責任人的合法權益。第二,財務的舞弊行為一般都不是光明正大的,而是存在很大的隱蔽性,而且隨著法規(guī)的不斷完善,要想逃過專業(yè)的審計工作,必須將舞弊手段更加隱蔽化,注冊會計師在沒有完全保持獨立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高職位舞弊人員的控制,從而增加了舞弊調查的難度。第三,財務舞弊的目的性很強,一般都是經過悉心策劃的,因此其舞弊后果一般都很嚴重,同時不通過專業(yè)的舞弊行為調查很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因此舞弊行為產生的后果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群體性的,主要表現(xiàn)在:舞弊行為會嚴重影響會計行為的公平、公正及獨立性;同時舞弊行為嚴重扭曲事實,會嚴重影響投資人的決策,從而擾亂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二、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的動因分析
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考慮》的規(guī)定,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發(fā)生的動因包括動機、機會與借口三個方面:
1.動機
動機主要是指上市公司進行財務舞弊的行為動機,結合我國的證券市場的具體情形,其動機來源主要有以下兩個。
(1)融通資金
融通資金是公司上市的最主要目的,許多上市公司管理者將公司上市錯誤的認為是“圈錢”的絕佳辦法。為了取得股票發(fā)行的資格,上市公司在新股發(fā)行時經常存在著財務舞弊的行為,如在中介機構與有關部門協(xié)助下偽造文件與憑據,如假評估資料、假公文等取得上市資格。又或者提供發(fā)行價格而虛增利潤。在增發(fā)新股時,也伴隨著財務舞弊,因為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就能增發(fā)新股,成本低廉,所以他們運用各種會計手法來操作利潤,以獲得增發(fā)新股的機會。在避免退市上,為了避免被退市,上市公司在業(yè)績不佳時,會采用虛假利潤的辦法“保命”,美化財務數據,掩蓋事實真相。
(2)公司業(yè)績
我國現(xiàn)在的證券市場是弱勢有效市場,上市公司的真實財務情況并不能通過股票價格給反映出來,這是市場發(fā)展的一個必經階段,但是許多管理者卻利用了發(fā)展中的不足進行舞弊,特別是在公司業(yè)績的對外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著隱瞞、虛假、推遲不利信息的披露等。在公司內部,上市公司對高管的業(yè)績評價主要是與財務指標掛鉤的,具有相當密切的關系,若業(yè)績不佳,則會受到降級減薪、克扣福利等處分,嚴重甚至解聘。因為這種過于密切的聯(lián)系,企業(yè)高管為了達到良好的業(yè)績而實施舞弊行為,這也成為了舞弊的動機。
2.機會
舞弊機會是舞弊行為成功實施的必要條件,是公司可以進行舞弊但又可以掩蓋實施真相,甚至能逃脫懲罰的時機,通過分析筆者認為我國上市公司在財務舞弊主要有信息不對稱、懲罰措施力度不夠、內控機制不健全三個方面。
(1)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信息供給不足和信息需求不足。(1)信息供給不足,公司高管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yōu)勢,虛增自己的利潤,披露虛假的財務信息,讓投資者無法看到真相,而只能通過表面披露的財務信息對公司進行業(yè)績評價。(2)信息需求不足,特別是上市公司的中小股東,普遍存在著“搭便車”的行為,減輕了財務信息披露者的壓力,得不到應有的監(jiān)督,可以更加肆無忌憚的進行舞弊。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嚴重的上市公司舞弊行為,如果經營者存在嚴重的舞弊動機,則可以有效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漏洞,從而操控財務數據,達到舞弊的目的,另外企業(yè)的經營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可以占有和公布一些信息,從而導致財務舞弊現(xiàn)象稱為一種客觀事實。
(2)懲罰措施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發(fā)生財務舞弊被發(fā)現(xiàn),受到的處罰最多的是證券交易所的公開譴責,只有很少部分會處以行政處罰。這樣就會存在一個問題,財務舞弊所帶來的潛在收益遠大于潛在成本,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就會導致財務舞弊的發(fā)生,所以說我國對舞弊行為的懲處力度遠遠不夠。另外我國的法律制度框架不夠完善,這樣在利益驅動下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難免會產生舞弊沖動。
《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法規(guī)或者章程的規(guī)定,因此損害股東利益的,公司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不過介于我國的資本市場還不夠完善,因此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規(guī)定支持,且投資者對整體投訴的經驗和意識薄弱,這些都制約了股東訴訟。即使有些股東希望通過提出訴訟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大部分也會因舉證成本過高而放棄訴訟。
(3)內控機制不健全
股東大會并未充分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特別是隨著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程度越來越深,要想充分發(fā)揮股東大會應有的職能更是難上加難。董事會也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職能,缺乏獨立性,不能對管理層形成有效制衡,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董事會職能被弱化更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監(jiān)事會作為監(jiān)督機構卻形同虛設,實際工作中,監(jiān)事會的運行受到多方面的制約,這樣削弱了其應有的監(jiān)督職能,如:人員素質局限、缺乏輔助工作機構和輔助工作人員、人員地位不高等。財務舞弊行為需要內部審計制度的監(jiān)督,但是許多上市公司并沒有建立完善的內部審計制度,即使有的設立了內審機構,也是由董事會或者總經理來擔任主要領導,形成“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局面,很難真正發(fā)揮監(jiān)督的職能,缺乏獨立性。
3.借口
財務舞弊的借口,就是舞弊行為人通過某種理由將自己不誠實的行為予以合理化,比如在編制虛假的財務報表時,借口可能就是這是為了企業(yè)的整體利益好;在員工侵占公司財產時,借口可能就是公司給自己的待遇不夠公平合理。找到了這些借口,舞弊者就會心安理得的實施舞弊行為,成為他們實施舞弊行為的擋箭牌。因此借口是舞弊發(fā)生不可或缺的因素。道德主要是受個體因素的影響,這屬于一種心理因素,人們希望通過個人行為來判斷他人,而通過意圖來約束自己。一般舞弊者都存在不良道德意識,或者對道德意識有著不正確的價值判斷,又或者其個人行為已經為違背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只是為了找到合理的借口或理由,這使得舞弊行為成為一種符合其自身價值判斷的行為。
三、結語
動機、機會和借口是我國上市公司發(fā)生財務舞弊的必須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都不可能真正發(fā)生財務舞弊行為。舞弊發(fā)生時通常存在舞弊風險因素,但是舞弊風險因素的存在并不一定代表發(fā)生了舞弊。因此,必須加強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的監(jiān)管和防范,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甄別和識別,為此要加強上市公司的內部和外部治理,加強財務管理,應持續(xù)關注財務舞弊發(fā)生的動因以及征兆,建立起完善的上市公司財務舞弊防范體系。
參考文獻:
[1]楊葳.公司治理與財務舞弊:理論和實證[J].現(xiàn)代商業(yè),2010,(3):116-117.
[2]羅精暉,蘇利群.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手法及甄別方法[J].大眾科技,2010,(5):191-192.
[3]張長海,陳險峰, 吳順祥.舞弊性財務報告識別的實證研究[J]. 美中經濟評論,2005,(1):201-210.
作者簡介:郝倩(1976- ),女,漢族,山東青島人,中級會計師職稱,大學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