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會計造假事件的頻頻發生,直接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的下降,不僅影響到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投資者、債權人等群體的經濟利益,還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秩序。 本文就會計造假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其所產生的危害到形成原因再到其手段,最終提出了相對的治理措施。
關鍵詞:會計造假 治理措施
一、會計造假的危害
1.破壞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資源合理配置靠的是市場機制這只無形的手上,這就要求市場機制必須誠信,否則,市場經濟就難于維系。從國家來講,基層企業事業單位的經濟信息是政府了解和掌握經濟形勢的主要前提依據。當基層單位所提供會計信息出現不實、虛假時,則必然會影響到國家宏觀經濟信息的客觀性、準確性、有效性。一旦國家賴以決策的信息依據出現障礙,則最終結果就會導致國民經濟管理和決策失誤,從而影響到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2.引發各種犯罪行為的蔓延。在我國,一些企業習慣性會計造假,利用虛假的會計信息偷稅、漏稅、挪用、轉移國有資產、私建小金庫,造成國家稅收的大量損失,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稅收收入;另外,會計造假也為一些掌握資源、擁有權利的人和部門提供貪污、腐敗的方便,致使受賄事件層出不窮,敗壞黨風和社會風氣。也正因為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等不良的做假賬行使得相關財務會計人員為之敗落。
3.破壞投資環境。會計信息作用,在于能夠正確地評價公司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和發展前景,并提供一定的預警作用,為投資者正確決策提供依據。簡單而言,就是使其使用者能夠“學以致用”,通過使用會計信息,投資者達到“凡事預則立”的效果。失實的會計報表糊弄了投資者,股價的一張一弛變動損害的是投資者的利益,而歸根到底,羊毛出在羊身上,當投資者不再相信會計報表,不再相信上市公司時,選擇用腳投票時,上市公司的好日子也就沒有了,造假者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二、會計造假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讓會計人員鋌而走險提供失真的、虛假的會計信息?從我國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這十年來看,會計信息失真屢禁屢發,一些企業甚至屢查屢犯。什么原因,在筆者看來不外乎“利益”二字,一是物質利益,一是政治利益,政治利益最終也會轉化為物質利益,比如,一些企業領導人調節利潤粉飾業績是為了獲得升遷。所以說,這把“雙刃劍”不光可以驅使企業經營者提高管理水平和生產技術,還會使得部分企業弄虛作假,牟取暴利。
三、會計造假的主要手段
會計造帳的手法種類繁多,防不慎防,這不僅對審計、稅務機關及其他財務信息的閱讀和使用者造成不正確的判斷,同時也嚴重影響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會計造假的對象主要有:會計憑證造假、會計賬簿造假、會計報表造假及應收及預付款項造假等。
1.會計憑證的造假手段。常見的有:偽造、篡改、不如實填寫原始憑證、白條頂庫、取得虛假發票、自制假單據、虛開發票。
2.會計賬簿的造假手段。常見的有:涂改賬目、惡意改賬、做假賬、不正當掛賬、業務不入賬、賬賬不符、賬證不符、賬表不符、抽動賬頁、毀滅賬簿記錄、提前結賬等辦法。
3.會計報表造假。常見的有:表表不符、虛報盈虧、表帳不符、報表附注不真實、編制合并報表時弄虛作假。
4.應收及預付款項造假。常見的有:應收銷貨款長期掛賬,購銷雙方彼此漁利、壞賬損失不作處理,有意制造潛虧、調整計提比例,錯提壞賬準備金、調整應收賬款數額,錯提壞賬準備金、利用壞賬損失轉移資金,擠列費用、利用應收賬款放貸,利息轉入小金庫、預付賬款成為回收站、其他就收款占壓期過長。
四、會計造假治理措施
1.加強會計人員的教育。作為會計人員要嚴格按照“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依法辦事、保守秘密”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來約束自己,培養會計人員在履行職責活動中的道德品質,杜絕會計造假的發生。
2.加大對會計造假人員的懲處力度。一是提高會計舞弊處罰的力度,使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成本遠遠高于其所得利益。從經濟利益上割斷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偏好,減少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的發生。尤其是對那些來自行政方面干預的壓力所致的作假,要層層追究有關領導人的責任,一查到底。二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惡意欺詐行為必須進行經濟處罰或刑事處罰,一旦發現企業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就要依法嚴處,做到打假不手軟。
3.優化股權結構。 “一股獨大”和流通股過于分散的現象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甚為普遍,關鍵人(內部人或控股股東)大權獨攬。要想從根本上約束虛假會計信息的問題,不改變公司這一局面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在一個公司內形成幾個相對較大的股東,適當降低股權集中度,公司治理結構才可能健全,會計信息的生成、提供才可能不受制于那些關鍵人。
4.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想要使注冊會計師能以第三者的身份獨立、客觀、公正地對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進行監證,確保財務信息的真實和公允,就必須規范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標準,提高執業質量,同時加快會計師事務所改革步伐,盡快促成會計師事務所從目前的有限責任公司向合伙制轉變,使其對自己的行為后果承擔無限責任,強化其風險責任意識,讓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對自己的造假付出沉重的代價。
5.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加快建立企業、單位、中介機構和會計從業人員的信用檔案,使忠于職守、堅持原則、成績顯著的會計人員獲得精神和物質獎勵;使有不良行為記錄者付出代價、名譽掃地,甚至繩之以法,增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意識。
參考文獻:
[1]陳金香.對會計造假問題的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10)
[2]劉緒芝.遏制會計造假的幾點建議[J].齊魯珠壇,2005(02)
[3]石虹.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原因探究及對策[J].當代經理人,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