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由于各國環保意識的增強,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不可阻擋的趨勢。本文通過對湖北省產業結構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大力提高現代服務產業比重、著力發展新興低碳產業、實現農業產業“低碳化”等產業結構調整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希望為該省以后的產業改革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意見。
關鍵詞:產業轉型 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 問題以對策
一、引言
早在21世紀初,英國第一個正式提出產業轉型應著力于“低碳經濟”這一方向。截至目前,對于低碳經濟的理念眾說紛紜。本文將其理解為,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目標,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手段,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二、湖北省低碳經濟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
1.產業結構不盡合理。21世紀伊始,湖北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圖1)表明:
第一,糧油一直是湖北省農業中的主導產業,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規模一直很穩定,沒有大幅上升或下降的表現。
第二,工業領域的迅速崛起,已經取代農業成為湖北省的主導產業。
第三,服務業一直在湖北省經濟體中處于劣勢地位,近幾年發展所取得的成效不大,將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
2.能源消費對外依賴嚴重。工業一直是湖北省的支柱產業,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持,近幾年湖北省出現能源資源衰竭的現象,供給嚴重落后于對能源的需求量,只能靠大量進口維持目前工業發展的需要。另外,開發當地新能源的成本高昂、耗時長、工程量大、資金投放量多、收益時間長,這給湖北省的產業更新換代帶來巨大的障礙。
圖2顯示,從2000年開始,僅僅過了8年湖北省的能源消費就上漲了3倍,上漲速度驚人,絲毫沒有減緩的趨勢。由于湖北省處于亞熱帶季風區受季節的影響大,這給水能資源的開發帶來了困難。
根據圖3顯示,本省能源的開發量只有向外省進口能源總量的二分之一,意味著湖北省不能實現資源自給,如果外部能源進口渠道切斷,對該省工業的發展將會是毀滅性打擊。
3.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曾有“魚米之鄉”之稱的湖北省,物產豐富,土壤肥沃,氣候宜人,而近現代社會的工業化走的是“三高”路線,即: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生態系統已遭嚴重破壞,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經濟增長速度大為減緩。
首先,水質普遍下降。以長江與漢江交匯口為起點呈現出向四周擴散的污染帶,以兩河沿岸的城市為基準正逐步蔓延到附近的城市,湖北省內基本上很難找到可供飲用的純凈地表水。
其次,空氣質量下降。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達30萬噸以上,這一數據在這兩年中也不斷刷新高紀錄。
最后,城市垃圾產生量攀升。由于在排放的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導致土地、水資源的重金屬污染現象嚴重,原本的耕地如今也演變為非農業用地。
三、分析湖北省產業結構現狀及問題
1.產業結構層次低,效益低下。1978年,湖北省的三大產業比重工業以42.2%的比重領先,農業緊追其后,服務業以17.3%的水平落后。這一經濟結構到2008年有了重大轉變:工業增長了1.6%,第一產業與1978年相比下降了24.8%,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23.2%。相比于全國產業經濟發展水平,湖北省農業在發展各省市排名一直靠前,相比之下服務業的發展速度也一直落后于全國其他省份。
2.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資源利用效率低。1978年以來,湖北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力量薄弱,農戶沒有能力引進機器提高生產效率,這種制度不再適用于現在的生產競爭模式。如今的農業發展應是大規模生產,引進先進機器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重視農副產品的生產,使得農業更加市場化、專業化。其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業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務工,導致耕地大量閑置,土地資源配置極其不合理,如果不提高農業的規模效應,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勞動力流失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
3.工業缺乏靈活性,以內向型為主。傳統的高耗能產業與低耗能的高新技術產業難以協調,主要是由于產業結構落后,不能適應現在工業發展的需要。湖北省高新技術應用的領域十分狹小,許多技術也只停留在理論上,實踐應用過程出現許多困難,在一條產業鏈中,投資類的產品主要依靠新技術的開發,而消費類的產品依然依靠傳統技術,這樣使得分工不當所引起的產業鏈銜接不合。
4.服務業出現結構性問題,發展處于低水平階段。湖北省的服務業處于低水平階段,主要以技術水平較低的批發、零售、運輸行業為支撐,產品附加值低,難以推動經濟快速發展。且湖北省能夠從事第三產業進行生產創造的人才較少,導致服務業就業比率結構性失調,第二產業接納了許多農業的剩余勞動力,其生產價值遠不如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內部也出現分化,傳統型的一直居于較高比重,金融、信息技術、科研開發等新興技術產業處于劣勢,發展空間狹小。
四、湖北省產業結構改制面臨的困境
1.資源消耗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湖北省一直以資源消耗性產業為主的路線,與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違背,這種高耗能的經濟模式被取締無可厚非。鋼鐵,冶金,化工產業雖然為本省創造了GDP,但也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路線。21世紀初的9年間,湖北省年均能源消費增速達到10%,要想對如此依賴傳統能源的產業結構進行改革,任務艱巨,資金投入巨大,耗時也必將很長。
2.傳統發展模式制約產業結構調整。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加快經濟增長速度,人們不斷地掠奪環境資源,致使環境惡化,資源枯竭。“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道路不僅沒有帶給我們利益,而且透支了子孫后代的資源,這種模式在湖北省的經濟發展方式中已經根深蒂固。同時,政府的績效考評與該地方的GDP發展是呈正相關的,地方政府不惜犧牲環境來拉動經濟的增長,使得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式不能真正的貫徹落實。
3.企業難以負擔低碳經濟成本。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企業必須引進先進的機器、高新技術、人才,資金成本企業難以承擔。為了實現低碳經濟,各國政府對企業施加壓力,限制其高耗能產品的生產,對于其污染排放量也加以嚴格的規定,與高新技術已廣泛運用的省份相比,湖北省的企業將會失去市場競爭力,企業寧愿停產,也不會進行大規模的產業轉型。
4.傳統農業面臨挑戰。作為中國糧食基地之一的湖北省,第一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面對如今粗放型的農業經濟模式,更應該向具有分工,專業化,規模化的經濟模式發展。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僅局限于工業、服務業,還要運用于農業,如果忽視農業的轉型,本省的三大產業結構必將失衡,造成畸形成長。
5.社會體制不完善。第一,立法的缺失。關于低碳經濟發展這塊的法律尚不健全,使得執法部門無法可依,不能明確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僅靠現有環境法仍舊杯水車薪。
第二,政府管理體制不健全。地方政府中環境管理部門很多,職能劃分界限模糊,人浮于事,一旦出現問題要么出現無人負責,要么就是多頭管理,政府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第三,環境保護未引起重視。企業為了經濟利益,往往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而政府為了GDP的增長對這些企業一般持包容,放縱的態度,以至于執法不嚴,違法不咎。
五、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1.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湖北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將開發新能源,應用新技術,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本省的經濟發展新戰略,完善現有的節能減排機制,使其符合企業實現經濟收益的目標;鼓勵高校培養新能源創新型人才,推動新能源產業的優化升級;督促企業對其硬件設施換代升級,并且在企業間形成以評級為手段的競爭體制,促進資源的可循環的利用,減少資源浪費。
2.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湖北省應以高興技術產業為主,調整并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與創新、逐步淘汰或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以金融、信息、房地產、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扶植低耗能,技術水平高,產品附加值高的企業,幫助其完成產業結構的優化。
3.降低低碳經濟成本。隨著碳交易市場的逐步擴大,通過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促進省內碳排放權交易的貨幣化,同時推進省內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積極向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將省內的資源進行逐一定價,調控企業的污染成本。在年度財政預算中,政府應加大對低碳項目的支出比重,建立專項資金扶持低耗能大型項目。
4.著力發展高效節約型農業。強化農業技術改革,使農業發展進一步高效化、規模化、專業化,改變以往資源浪費現象,對已經污染的耕地進行整治,使其恢復耕地功能;積極發展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農業,提高本省農業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對農副產品提高重視;推廣節水灌溉,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輪作套種等技術,在有限的土地資源的條件下,提高農產品的產量。
5.構建完善的制度和政策體系。政府應將碳排放量作為績效考核的重點,提倡綠色GDP,建立碳交易市場,提高企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對居民生活方式和企業生產方式提倡無碳化,控制碳的排放量,打造綠色生活;建立政府扶植,以企業改革為主體,技術創新和開發為核心的三者有機結合的生產模式,加大對節能減排等高新技術的研究深度和廣度,打造以低碳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周慧.面向產業低碳發展的金融服務系統及傳導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1.
[2]王可強.基于低碳經濟的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2.
[3]肖海平.區域產業結構低碳轉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4]暴琪.長三角經濟現代化戰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5]孫起生.基于低碳經濟的縣域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