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山西省經濟發展增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山西省GDP的增長速度逐步加快,但是在全國GDP排名中山西省仍然靠后。面對與其他省市的巨大差距,有必要對山西省的GDP增長因素進行分析。本文選用時間序列數據,利用多元回歸方程,選取建筑業、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和進出口總額四個指標作為影響因子,對山西省GDP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進出口總額對山西經濟增長影響最大,建筑業其次,第三產業較弱。最終提出建議為山西省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西省 GDP增長 影響因素 多元回歸
一、引言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總和。GDP能夠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規模以及產業結構,成為了衡量一國或地區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山西省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鎮化速度加快,并在全省展開宜居城市的活動,促進省內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2013年7月26日山西省上半年經濟運行狀況發布,全省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局面。上半年山西省GDP總值達到601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快于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0.5%,第三產業增長7.4%。上半年GDP的增長主要歸因于新興工業的發展、政府一系列的幫扶政策的刺激、固定資產投資的較快增長、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以及進出口的迅速增長。但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也必須同時看到,山西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資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活動少,缺乏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運用回歸方程對山西省生產總值的增長因素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二、文獻綜述
對于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我國有大量學者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研究。龔國勇、覃思乾(2009)[1]運用VAR模型選取進口額、出口額、工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個指標對深圳市GDP增長因素進行分析,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深圳市的GDP影響最大。李麗敏、王秀波(2010)[2]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方程選取固定資產投資、消費、進出口以及第一產業、工業、第三產業、建筑業和稅收等指標對吉林省GDP的增長因素進行分析,認為第三產業對吉林省的經濟增長影響最大。胡銳(2011)運用VAR模型選取固定資產投資、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教育投入和社會消費品總額對武漢市的經濟增長因素進行分析。丁然(2011)運用索洛模型對我國經濟增長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資金投入在我國經濟增長中占據主導地位。
除了運用模型、選取指標分析經濟增長因素,還有很多學者研究單獨一個指標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張愛儒(2009)針對投資、消費和我國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駱永民(2010)針對我國科教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的門限效應進行研究。另外也有選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教育人力資本等單個指標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以往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針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也有專門針對某一個省市的經濟增長研究,所選取的指標各不相同,所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但針對山西省GDP增長因素分析的文獻較少。因此,本文針對山西省的三大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和進出口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研究,探討各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最終提出加快經濟增長的建議。
三、實證研究
1.模型構建及數據說明
(1)指標選取
大部分文獻選取的指標主要有固定資產投資、消費、進出口以及第一產業、工業、第三產業、建筑業和稅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教育投入等。本文予選取山西省的三大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和進出口總額等因素,但是初步檢驗發現第一產業的數據趨于一階平穩,工業數據趨于三階平穩,而其他因素均趨于二階平穩,因此鑒于回歸的正確性和準確性,本文選取了5個指標構建計量模型:
①地區生產總值(GDP)
②建筑業(JZ)
③第三產業(TI)
④固定資產投資(FI)
⑤進出口總額(XM)
建立模型如下:
(2)數據來源
本文5個指標的相關數據均來源于山西省統計年鑒,如表1所示。
2.回歸分析及結果
(1)平穩性檢驗
在對時間序列變量做回歸分析前,必須分別檢驗各因素是否具有平穩性,即他們的單整階數是否相等,否則所做的回歸有謬誤回歸之嫌,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因此本文首先運用ADF單位根檢驗對GDP、建筑業(JZ)、第三產業(TI)、固定資產投資(FI)和進出口總額(XM)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原假設為:序列存在單位根,為非平穩序列。檢驗結果如下:
從表1中可見,五個變量在經過2階差分以后,在5%的顯著水平下,其ADF值均小于其臨界值,說明原假設不成立,變量為平穩序列,可以建立回歸方程。
(2)協整檢驗
進一步對各變量間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因為本文中的模型包含4個指標,因此運用Jonhamson協整檢驗進行驗證。檢驗結果如下:
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GDP和JZ、TI、FI、XM之間存在4個協整方程,說明變量所組成的線性組合具有協整關系,即變量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3)回歸分析
本文運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固定資產投資未通過t檢驗。經過多重共線性檢驗發現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之間存在高度自相關。采用逐步回歸法分別作GDP與CI、TI、FI、XM的回歸分析,其結果如下:
其中,GDP與TI的擬合優度最好,以TI為基礎,順次加入其他變量逐步回歸,經過比較發現在TI的基礎上加上JZ后擬合優度有所改善,而且各參數的t檢驗均顯著,選擇保留JZ,再加入其他新變量逐步回歸。在TI和JZ的基礎上加上FI后擬合優度再次改善,但是建筑業的回歸系數為負值,不符合實際。而加入XM后擬合優度改善,而且各參數均通過檢驗,因此保留XM,剔除FI。最終的回歸結果為:
通過對最終模型進行自相關檢驗,得出變量之間不存在自相關。因此最終的模型回歸方程為:
GDP = 6.913*JZ + 1.024*TI + 12.917*XM + 832002.671
通過回歸方程可以看出,當建筑業增長一個百分點時GDP增長6.913個百分點;當第三產業增長一個百分點時GDP增長1.024個百分點;當進出口增長一個百分點時GDP增長12.917個百分點。因此進出口總額對GDP的影響最大,建筑業次之,第三產業最弱,這三個因素對GDP都是正面影響。
四、結語
本文為研究山西省GDP增長因素,選取1990-2010年的山西省統計年鑒的數據,構建包含建筑業、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和進出口總額四個指標的模型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對模型的構建及修正最終保留了建筑業、第三產業和進出口總額三個因素。結果表明,三個因素對山西省GDP都有正面促進作用,其中進出口總額對GDP的影響最大。
為促進山西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下列政策建議:
1.制定積極的進出口政策,鼓勵企業出口。山西省處于中部地區,缺乏沿海地區進出口方便的條件,但是不可否認進出口對山西省GDP的影響顯著。政府需要制定積極的進出口政策,給予出口企業特別的優惠。
2.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本文雖然沒有選取第二產業中的工業作為影響因素,但是工業也是山西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山西省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賴傳統的增長模式,煤炭產業的發展仍然是推動山西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山西省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使三大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而固定資產投資和第二產業之間相關度很高,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也會促進第二產業的發展。
3.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促進就業,為產業注入新活力。山西省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對經濟發展起重要支撐作用。政府必須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步伐,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基礎。出臺相關政策,引導、支持資金向第三產業投資。
參考文獻:
[1]龔國勇,覃思乾.基于VAR模型的深圳GDP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9(11)
[2]李麗敏,王秀波.吉林省GDP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9)
[3]胡銳.基于VAR模型的武漢市經濟增長因素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1
[4]丁然.我國經濟增長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索洛模型[J].重慶與世界,2011(9)
[5]張愛儒.我國消費、投資和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統計教育,2009(6)
[6]駱永民.中國科教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的門限效應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