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茬苒,轉眼間,我在外漂泊已二十多年,而慈祥的母親卻仍不忘每年托人給我捎來布鞋??吹揭浑p雙飽蘸母愛的布鞋,一種思念,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起。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所穿的鞋都是母親親手做的布鞋。那年月,農村生活貧困,但節儉的母親,用她那雙靈巧的手,總能把日子打扮得很有光彩。
母親所做的布鞋,在家鄉的小山村是很有名的。母親做鞋不像別人那樣做得又胖又圓,也不是單一色調,而是把鞋設計得稍方,微尖,有時還在鞋上繡幅圖案、墜個小花球什么的,像個工藝品,顯得特別纖巧大方。布鞋的做工是很麻煩的,最費神的要數做鞋底這道工序。一年到頭,母親總是把不用的布條或碎布片兒收集起來,然后層層鋪在木板上,用面糊漿成很厚的長方形布片,再放到太陽底下曬干,這就是農村人所說的“袼褙子”。用袼褙做鞋底,不但透氣吸濕,還柔軟舒適。
在做鞋底前,母親把各種各樣的紙鞋樣放在袼褙上面剪出鞋樣,最后再鋪上些松軟的布片,便可以納底了。看母親做鞋,是我童年記憶里最為鮮亮的風景。納鞋底是既細致又累人的活兒。母親總要用一塊布包著鞋底納,想方設法不把鞋兩側的白布弄臟。夜深人靜時,母親坐著小方凳,彎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針線,指掌間力氣用得大、用得均勻,納出的鞋底平整結實,耐穿。那動作,輕松自如,透出一種嫻熟、優雅之美。那針線密密匝匝,稀疏得當,松緊適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納鞋底的時間長了,手指會酸痛,眼睛會發花。有時母親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會扎著手指??吹侥赣H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母親道:“等我長大了,掙錢買鞋穿,你就不用吃這苦了?!蹦赣H微笑著說:“等你長大了,我仍然給你做鞋?!蓖厦苊茉言训男♂樐_和母親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動不已。多少次我聽著油燈芯熱爆的噼里啪啦聲,那熟悉的麻線抽動的嗤嗤聲,漸漸進入溫柔縹緲的夢鄉。
母親做的布鞋,散發著鄉土氣息,伴著我度過了艱苦的學習生涯和那些寒苦的日子,也一直溫暖著我的心。
改革開放后,我遠離了故鄉,穿著母親的布鞋行走在社會與人生的道路上,心里充滿著希望和力量。
這些年,母親的白發又多了,視力下降了,記憶也不如從前了,我并不想讓母親為我們再操心做布鞋的事了。其實南方的冬天一點也不冷,母親的布鞋派不上用場,但做兒子的又不能傷母親的心,只好由她,因為那是母親的愛,讓她覺得她能給我做這一點事自豪。
每次回家,母親總拿出布鞋,勸我穿上,說至少在家里穿穿,穿布鞋對腳有好處。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母親的木櫥里竟然放了十多雙布鞋,當我問她做鞋那么辛苦,做那么多干嘛時,母親只淡淡地說了一句:“現在的年輕人都已不會做鞋,趁著我還能做,給你們每人做好一些放著。”我立時無言,只默默地想著那些布鞋做成的一個個細節,然后看著日漸蒼老的母親,不知應該說什么好。
其實,我們的歲月里,都有這樣一個人--不辭辛苦,不嫌麻煩,任勞任怨,用根根白發,條條皺紋換取我們的茁壯成長。當我們學會感恩,她卻早已在時光背后悄然老去。這個人就是母親。
(責任編輯 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