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真實雖然很大程度上來自生活真實,但生活真實并不等于藝術真實。二者之間有內在的統一,但也是矛盾的統一。水中的蝦不是藝術,但是齊白石筆下的蝦,盡管寥寥幾筆,卻是藝術。還有中國戲劇中的臉譜,西方戲劇中的面具,古典詩歌中的格律,現代派藝術的陌生化等等,都說明藝術與生活是矛盾的統一。
關鍵詞:藝術;文學;作家
【中圖分類號】:I【文獻標識碼】:A
很多文學愛好者甚至藝術家把藝術作品完全理解為按生活來描紅反映生活和塑造形象,是不能早日進入藝術境界的主要原因。聞一多先生在《冬夜評論》中說:“絕對的寫實主義便是藝術的破產?!蔽鞣揭灿小氨普娌坏扔谡鎸崱钡难哉?。未加創造的簡單描摹現實生活的逼真場景,不僅達不到藝術真實的高度,而且給人一種似真似假缺乏內涵的感覺。萊辛也說藝術是“逼真的幻覺”,但不能因為追求生活的逼真,就習慣于照相式描摹生活。歌德也說:“藝術絕不該和現實一樣,和自然毫無二致是不能體現藝術的?!币股钭優樗囆g形象就不能滿足于像鏡子一樣的逼真。
藝術的目的是絕對和可能的統一,認識和愉悅的統一。藝術對現實的可能性和審美娛樂性使它必須突破模仿的局限,就必須再創造。這就不能局限于逼真,就必須以聯想和想象的假定的方式來創造藝術的真實形象,達到既認識生活又審美愉悅的目的。純粹的描摹是和藝術的宗旨不相容的。沒有假定就沒有藝術,不在聯想和想象的假定氛圍中自由創造,就不能產生蕩人心魂的藝術魅力。
作家對生活的積累和運用并不是來者不拒甚至兼收并納。生活是原始的不帶任何作家傾向性的材料和現象。生活到了文學作品中,必須經過作家情感和理性的選擇取舍,吸收消化,整合重組,這就肯定會發生變化,有時候甚至很大。所以說,生活是作家心中和筆下的變相,是作家按照自己個性和思維創造的規則,文學質素的重新安排和凸顯,是作家靈魂和生活形態的合二為一。所以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生活,一方面離不開原汁原味的生活,一方面離不開作家本人的天才智慧和創作才情,作品中的真實既是生活的真實,又是作家生活體驗和獨特感受的真情流露。達芬奇把藝術真實叫做“第二自然”,是因為生活真實經過了作家的才情和個性的再創造,是一種更具有普適性質的真實。馬克思也把藝術真實叫做“人化的自然”。中國古代著名畫家石濤也認為他筆下的山水,已經不完全是客觀的自然景物,而是具有自我個性和色彩的藝術家真知真情的藝術真實。
藝術的真實,不是形而上學的真實,而是一種假定的真實,只有在假定的氛圍和環境中才能盡情發揮和創造。生活不經過一番改造是不能成為藝術形象的。齊白石畫蝦,經常減少腹下節足的數量,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也經常改動雕像的腰身和手臂,二者不但沒有導致虛假,反而達到更高的真實。齊白石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彼囆g的辯證法就這樣,為了使生活更像生活,卻要敢使藝術不像生活。藝術是假定性和真實性的統一。
作家的勞動對象就是生活中逼真的現實,作家的勞動成果就是把原汁原味的生活現實創造成感人肺腑的藝術真實。對生活素材的再加工必須在假定性的氛圍和方式下進行。這種假定性就是文學創造中的聯想和想象以及夸張虛構。文學創作的真實就是一種虛構的真實。文學要把絕對真實的零星分散的現實生活和逼真現象創造為特殊的、可能的、具體的人情物理和情節經過,這就必須突破和超越真人真事真物的約束。所以曹雪芹就要把真事隱去,卻聲稱自己寫的是假語村言。由此看來藝術作品中的生活真實總是要受到藝術假定性的制約和再創造,沒有了藝術的假定性就沒有藝術的效果和力量。
要獲得文學創造的能力,就是要獲得藝術的進行真實虛構的能力,而不是照搬生活的能力。初學寫作者如果被生活的原始現象所死死限定,沒有膽量和技巧去突破和超越真人真事的局限,他的才能就可能受到限制,他的藝術才華就無法自由活潑酣暢淋漓地發揮。翻開中外文學史畫廊,最經典的藝術形象絕大多數都是“臆造”、“臆測”、“臆想”創造出來的,都是一種“逼真的幻覺”。表面上看來不同程度的都有不現實,畸形、荒誕、怪異、夸張的感覺。堂吉訶德、奧勃洛摩夫、浮士德、哈姆萊特、瑪絲洛娃、賈寶玉、阿Q等經典形象,都有不現實的怪誕特征,但這卻是最為引人思考,最具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的地方。沒有一點假定性創造的能力,就寫不出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我國當代之所以缺乏震撼人心的經典作品,主要原因是要么缺乏生活的廣度和深度,甚至扭曲生活,產生虛假作品,要么跟生活貼得太緊,過分拘泥生活真實,作品藝術力量軟弱。普遍存在的傾向是,藝術家缺乏藝術的魄力,謹小慎微地為生活細節所限制,缺乏藝術大家那種酣暢淋漓的假定氣魄。
必須指出,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假定性和逼真性都是相互制約的,二者之間的對立,在表現生活和作家自我心靈的條件下,在形式規范中統一。不論是真實性還是假定性一旦背離彼此之間的制約,就可能導致藝術分裂,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生命就大打折扣。
作者簡介:安學珍,蘭州人,西北大學文學碩士,銅仁職院寫作學教師,主要研究領域:文學創作論和中外文藝思潮。